唐慶慶

【摘要】目的:探究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護理中采取階段性健康教育對整體護理效果的影響。方法:從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上消化出血患者中選取84例,按照隨機數字原則將其分成兩組,各42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基礎護理方式相同,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進行常規健康教育,為觀察組進行階段性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健康知識知曉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預防知識、疾病知識及自我護理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階段性健康教育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可有效提高其健康知識知曉情況,進而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人員進行相關治療和護理,對于提高護理滿意度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上消化道出血;階段性健康教育;依從性;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5.083
在臨床治療中上消化道出血屬于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疾病,其致病因素較多,主要由肝硬化會消化道潰瘍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導致出血[1]。通常情況下,消化道出血分上消化道出血與下消化道出血兩種,其中前者更為常見。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臨床表現為長期嘔血、黑便等,一旦出血上述癥狀需及時就醫,否則病情持續惡化,可能會影響患者心、腎、腦功能,降低生活質量,甚至有致死風險。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上消化出血患者中選取84例,按照隨機數字原則將其分成兩組,各42例。觀察組中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24例,年齡19-68歲,平均(43.56±5.61)歲;對照組中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20例,年齡21-67歲,平均(44.12±5.4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遵醫囑對癥護理及常規護理干預,兩組患者所有護理操作均由同一批人員完成。
1.2.1 對照組
為對照組實施常規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入院初期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提高其自主認知程度;加強心理疏導,多與患者溝通,引導其主訴,并針對其疑問耐心傾聽、詳細解答;加強飲食指導等。
1.2.2 觀察組
為觀察組實施階段性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
1.2.2.1 入院教育
入院后,護理人員需積極、熱情接待患者,并為其詳細介紹醫院的各種固定、住院環境、各功能區位置等,消除其初入陌生環境的緊張感,增強其信任感。同時護理人員需為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疾病、治療、預后等相關知識,提高患者自身認知度,積極配合治療。除此以外,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態對疾病恢復的重要作用,提供其自身重視程度。
1.2.2.2 出血期健康教育
上消化出血患者多伴隨嘔血、黑便等癥狀,同時合并倦怠、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極易對患者情緒造成不利影響,降低治療依從性與配合度。因此,護理過程中,需對患者心理狀態變化情況引起關注,并用關懷、鼓勵的語言告知患者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表現及預防方法;對患者病情進行及時分析,告知其大出血的表現及搶救措施,讓患者更好掌握自身疾病,除此以外,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各項檢查內容、事先準備及注意事項,可幫助其順利完成相關檢查。
1.2.2.3 康復期健康教育
在康復期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生活、飲食情況進行指導,結合其實際情況,制定健康、合理的飲食計劃,告知其飲食以流質、半流質易消化食物為主,避免食用堅硬、粗糙、辛辣食物,如此,可在確保營養均衡的情況下,可預防并發癥發生。同時,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身體狀況,指導其適當進行康復鍛煉,告知患者堅持適量運動,食用新鮮果蔬,預防便秘。
1.2.2.4 出院健康教育
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需告知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有助于病情恢復;指導患者忌煙酒,嚴格遵醫囑用藥,定期復查,不適隨診;叮囑患者盡量避免服用消炎痛、安乃近等會刺激腸胃長藥物,并告知其保持大便通暢,觀察大便狀況,做好自我監護。
1.3 觀察指標
采用健康知識問卷,獲取患者在預防知識、疾病知識及自我護理等健康知識評分,滿分100分,分值與知識掌握情況正相關,得分越高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越好[2]。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20.0軟件對患者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預防知識、疾病知識及自我護理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發病因素尚無明確定論,誘因較復雜,且這類病癥具有病程進展快等特征,一旦出現大量出血癥狀,患者極易產生緊張、悲觀、不安等負面情緒。再加上對自身病情缺乏了解,對醫護人員行為存在疑慮,因此導致治療依從性與配合度降低,不利于治療與護理工作順利實施。因此,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對患者加強健康教育,有利于其對自身病情有更清晰認識,更好掌握疾病預防知識、疾病知識及自我護理等相關知識,積極配合治療[3]。階段性健康教育方式充分考慮患者實際情況,根據患者病情發展階段和理解能力選擇相應健康教育內容,該方式可有效提高健康教育的全面性、針對性與專業性,與現代醫學理念相符,是階段性護理目標更明確,同時讓患者對疾病、治療、預后、預防、自我護理等相關知識有更系統的了解。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預防知識、疾病知識及自我護理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階段性健康教育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可有效提高其健康知識知曉情況,進而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人員進行相關治療和護理,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趙遇迎. 舒適護理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8, 22(6):33-35.
[2]陸琳, 申雪瑩. 個性化專業護理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J]. 山西醫藥雜志, 2018, 47(20):2498-2501.
[3]范煜, 晉國蓉, 徐晶,等. 階段性健康教育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J]. 醫學食療與健康, 2021, 19(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