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萍
蘇州大學文學院
《儒林外史》是一部極具諷刺意義的長篇小說,雖不及四大名著意義深遠,但它代表了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在明清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本書描繪了一幅明朝文人士子為功名富貴前赴后繼、奔走呼號的畫卷,向我們展示了明朝的世間百態,深刻批判了科舉制度下的八股取士對文人的侵蝕,極盡警世、醒世之意。同時,作者通過刻畫少數淡泊名利、張揚個性的賢者奇人,也寄托了自己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這部作品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而是由眾多故事連綴而成,每個故事都有一兩個中心人物,其他人物圍繞中心人物陸續出現,我方唱罷你方登場,由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儒林外史》全書共五十六回,可分為三個部分:總括部分點明主體和創作意圖,刻畫了理想人物王冕的形象。主體部分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明憲宗成化末年到明神宗萬歷二十三年一百年多年間幾代士人不同的命運遭遇。結尾部分與“楔子”相照應,點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荼毒。
本書是由多個短篇故事連綴而成的連環式結構,一個故事由若干回構成,每個故事有一兩個中心人物,故事與故事之間或有些許連接,或直接轉場,前面故事的某些人物可能會出現在后面故事的邊緣,后面故事的中心人物,也可能會在前面故事中做簡單鋪墊,這就是《儒林外史》獨特的聯環結構。
雖然故事情節不連貫,但其各部分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書中一開頭就點明了全書的中心思想:對科舉制度下八股取士的批判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之后第二部分先刻畫了眾多深受八股之害的士人,以具體人物和事例證實中心思想,隨即又刻畫了一群正面人物,先抑后揚,表明作者的態度和追求,最后描寫正反面人物的命運發展,更能揭示出八股取士荼毒讀書人的思想主題。
作者通過描繪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正反面人物,敘述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目的都是為了呼應中心思想,自始至終,作者“反對功名富貴”的基本立場沒有變,批判八股取士的思想主題也沒有變,這也是貫穿全書始終的一條線索,支撐起全文的故事框架。
《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的刻畫歷來受各位專家學者的青睞,作者通過冷靜傳神的刻畫,寥寥數語,便將人物形象描摹得形神兼備,魯迅先生稱其“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生態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非常豐富,既有迂陋窮酸的腐儒形象——周進、無恥卑劣的貪官污吏形象——湯知縣、自欺欺人的假名士形象——牛浦郎,也有唾棄功名富貴的理想人物形象——王冕、杜少卿等,還有少數女性形象,作為眾多男性文人士子中的點綴,同樣耐人尋味,比如潑辣蠻橫的王太太、隨夫殉葬的王三姑娘、飽讀詩書的魯小姐、追求自由的沈瓊枝等等。可見,吳敬梓向我們展現了一幅眾生相。
《儒林外史》是明清時期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以“婉而多諷”的諷刺藝術著稱,魯迅先生稱其“秉持公心,指摘時弊”,作者將諷刺的鋒芒隱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的敘述中,通過冷靜傳神的刻畫,寥寥數語,便將人物形象和世俗風貌描摹得形神兼備。比如第三回的“范進中舉”運用夸張手法,通過范進這一個小人物,折射出整個時代的大背景,這種寫法看似夸張,但有理有據,將科舉取士對人的靈魂的毒害進一步放大,其批判和揭露意義加深。再如對比、反差的大量運用,胡屠戶對范進的前后態度轉變、梅玖對周進的前后態度轉變,都極盡諷刺之意。還有戲劇性的轉變,本書既充滿著喜劇性,又充滿著悲劇性,悲喜交織,喜劇因素往往加強了悲劇性,更加凸顯全書的中心思想。
吳敬梓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看遍了世間百態和眾生相,他最終還是意識到“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所以在本書開頭,他就借王冕之口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八股取士”一法定的不好,“一代文人有厄”,他痛恨八股文將人的思想束縛住,痛恨科舉制荼毒文人士子的心靈。文中杜少卿這一形象就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杜少卿摒棄功名富貴,拒絕趨炎附勢,樂善好施,同情下層平民,主張男女平等,追求個性解放,他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這“是一部放射思想光芒的現實主義杰作,吳敬梓以深邃的目光洞悉污濁的世俗生活,針砭時弊,用人物形象表達追求獨立自由、個性解放的思潮。”
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教學價值需要依據多方主體的要求來確定,學生、教師、教材、課標、文本······筆者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兩方面,一是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二是新課標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
《儒林外史》入選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的名著推薦,九年級的文體閱讀應“集中學習詩歌、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交叉安排議論性文章”,在文學類文本閱讀方面,九年級以閱讀小說、詩歌、戲劇為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能夠區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首先,運用組織建構策略,梳理情節結構。在正式的閱讀教學之前,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和水平,有針對性地引導、幫助學生積累、建構自己的閱讀經驗。學生閱讀一本書,首先需要知道這本書講了什么內容,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散亂的人物關系梳理清楚,按照人物出場順序,繪制人物關系圖,從而建構數個以某些人物為中心的故事情節。并且引導他們梳理每個故事的發展脈絡和線索,掌握大意,在明白每個故事大意的基礎上,概括出一條貫穿全書始終的線索,總結全書主旨。
其次,運用拓展延伸策略,循序漸進閱讀文本。教師可以采取“一篇文章帶一部著作”的拓展策略,學生在九年級上冊已學過《儒林外史》中的單篇文章《范進中舉》,通過學習鑒賞單篇課文,產生對整本書的閱讀興趣,先閱讀書中和范進中舉相關的情節,進而繼續閱讀整本書。同時,也要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拓展延伸讀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比如閱讀《臥閑草堂評本儒林外史》,了解其中切中肯綮的評論,有助于把握整本書的思想主題。
最后,運用深入探究策略,分析細節以小見大。由于本書字數冗長、人物關系復雜,學生很難抓住作品的中心思想,當學生在總結作品主題有困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一個小故事深入探究,深入分析各方面細節,得出其背后隱含的意義,也就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從而得出全書的思想主題。
首先,可以從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入手。比如賞析迂陋窮酸的腐儒形象時,從他們一個細微的動作,一句簡單的話語,就能看出他們在人格意識方面的扭曲與墮落,進而揭示出八股取士制度和封建禮教給儒生帶來的精神殘害,使他們精神分裂、價值扭曲,并揭露八股取士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其次,可以引導學生從某一典型事例入手。比如湯知縣害死賣牛肉的老師傅,通過這一典型事例,看出他們貪婪、蠻橫的本質,這也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反映了當時整個封建官吏政治的腐敗不堪。
再次,對于嚴監生這類主要中心人物,應引導學生仔細推敲琢磨,從這個人物的各方面入手,以掌握吝嗇鬼的一面為主,同時也要了解他慷慨有人情味、缺乏主見、外柔內奸等其他方面的性格,掌握其性格的復雜性和喜劇性。
最后,《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雖然不及反面人物多,但卻是寄托作者思想之人。所以,在分析這類人物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將人物形象與作品主旨聯系起來,在把握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理解全書的思想主題。
《儒林外史》是一篇長篇古典小說,年代距離現在較為久遠,教學時就需要調動其他學科知識,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品的深層含義和社會意義。本書寫于明清時期,資本主義初步萌芽,城市繁榮,經濟發展,市民生活水平提升,宋明理學在當時逐漸被人們唾棄、批判,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思想解放。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和特殊的家庭經歷下,又受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影響,吳敬梓的民主啟蒙思想開始萌芽,他深刻認識到科舉制度下的八股取士和封建倫理綱常對人的腐蝕和侵害,所以刻畫了二進、二嚴、湯知縣、王惠等人物,通過這群小人物的言行舉止的命運發展,深刻批判了吃人的舊社會舊制度。他意識到沖破封建束縛、男女平等、個性自由的重要性,所以在書中刻畫了王冕、杜少卿、沈瓊枝等形象,來表達自己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特別是沈瓊枝這一形象,更加體現出作者對個性解放思想的高度贊揚,臥評有云:“想英姿颯爽自是作者本來面目,故化作女兒身為大千說法耶!”可謂是一語中的。
教師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時,需補充相關的社會背景知識,幫助學生結合時代背景、作者經歷等多方面因素,理解全書的內涵,深入思考其批判精神,并進一步反思本書對于當下社會的警醒意義。
整本書閱讀教學是部編版語文教材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更是適應語文教學改革潮流的必然趨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準確把握課標精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根據自身教學水平,積極探尋整本書閱讀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