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躍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
古代漢語教學很容易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教授通論部分也大抵如此。教學模式的落后,不能很好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方法停留在過去不進行創新,課程無法達到預期。
就學生而言,最熟悉的要算自己的方言了。當學生用自己方言學習古漢語時,興趣大增?!白寣W生借助自己的方言母語,感知和印證古代漢語知識,使古代漢語課走出遙遠的古代,切入我們的現實生活”。
許慎:“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薄敖薄昂印笔抢?。聲旁與形聲字在造字時讀音相同或相近??墒窃谄胀ㄔ捓镄温曌帧敖迸c聲旁“工”讀音差別很大。主要在于二者語音變化發展不同步。每一種方言或多或少都保留了一些古音。古人用“工”作“江”的聲旁,在方言中可以得到佐證。贛方言中“江”gāng[kaη55]與聲旁“工”gāng[kaη55],是一致的。用普通話教這個知識點,說服力略差一些?!昂印迸c“可”道理同前,可以以粵語佐證。
古漢語詞匯與現代漢語詞匯比較,古漢語里單音節為主,現代漢語中雙音節占多數。在古漢語教學中,可結合學生的方言或者學校所在地方方言進行教學。家鄉話,學生熟悉;普通話,他們也熟悉。偶用家鄉話,學生頗感親切。江西都昌話,“天是烏的”。這句話的意思“天是黑暗的”。“烏”相當于普通話里的的“黑暗”“烏黑”。閩語的“目”,普通話對應的叫“眼睛”,粵語“頭”,普通話有“腦袋”一詞對應, 粵語“頸”,同普通話中詞語“脖子”相當。閩語“目”,粵語“頭”“頸”,是古漢語中的單音節詞在現代漢語中的保留。
浮,普通話讀音為fú,在平水韻中屬于尤韻,在詞林正韻中也是尤韻。西周時期“浮”與“休”“舟”等押韻,見《詩經·菁菁者莪》。南北朝時期,“浮”與“游”“樓”“舟”“流”等押韻,參見庾信《詠畫屏風詩》第二十四首。
它們是古今字,前一個為古字,后一個為今字。
成語中有的字要按照通假字去理解,會通順得多。如“受益匪淺”,匪,通“非”,解釋“土匪”是行不通的。“厝火積薪”,厝,通“措”》?!皳軄y反正”中的“反”,通“返”。
本義,造字時的意義。多數成語保留了原義。例如“赴湯蹈火”“走馬觀花”等。成語中“湯”用的是本義“熱水”,《說文》:“湯,熱水也。”至于“殘湯剩飯”中的“湯”的意義“烹調后汁特別多的食物”,“換湯不換藥”中的“湯”的意義“中藥的劑型”,都是從本義“熱水”中引申來的。
“走”,本義“奔跑”,引申義有(1)“逃跑”。如“落荒而走”、“走得了和尚走不了廟”。(2)“揮動”。如“走筆成章”。(3)“泄露”。如“走漏風聲”。(4)“離去”。如“遠走高飛”。
在古漢語中,常會出現一些詞臨時改變詞性和語法功能,這就是通常說的詞類活用。這種現象在成語中保留不少。名詞+名詞,如果二者不是偏正關系、同位關系和并列關系,又不是判斷,那么當中有一名詞不能翻譯為名詞,必須翻譯動詞才能義通。例如“敬賢禮士”中“禮”+“士”均為名詞,“禮”作為動詞“禮遇”。
動詞用為使動,形式上是“動+賓”,卻要做兼語短語來解釋。如“羞花閉月”,這個成語是由兩個動賓詞組“羞花”和“閉月”構成。理解時,“使花羞”“使月閉”,其中的“花”既是“使”的賓語,又是“羞”的主語,同樣地,“使月閉”中的“月”既是“使”的賓語,又是“閉”的主語。
先了解一下生活中用詞的一些例子,再講詞的意義,學生興致會好很多。
“壓軸戲”是指哪一場戲呢?古代漢語中的“壓軸”指的是倒數第二個節目,現代漢語指最后一個節目。是不是現代漢語用錯了呢?確實,有的同志就這么認為。如果這樣認為的話,混淆了語言的古義(或語源義)與今義,都違背了語言歷史發展規則。按照蘇寶榮教授的話說,這就是“以古限今”現象。
“九月初五,已入金秋時節,正是稻熟蟹肥、吃鰲對菊的好辰光?!薄蚌棥?,傳說里海中大鱉或大龜。現實生活中見到“鰲”機會很少。應是“螯”之誤。“螯”,螃蟹等節肢動物的第一對腳。古人有詩句可以印證,徐渭《題螃蟹詩》:“稻熟江村蟹正肥,雙螯如戟挺青泥?!币部纱?,蘇軾《和穆父<新涼)》:“紫螯應已肥,白酒誰能勸?!薄俺烛鼘铡敝敢贿叧中?,一邊欣賞菊花,多么令人愜意。
《真實的北洋軍閥是不賣國的》:“現在我才明白在那些北洋軍閥中同樣有猙猙男兒,同樣有憂國漢子,同樣有民族楷模,同樣有高尚長者?!薄板P錚”,金屬的撞擊聲,比喻人的剛正不阿。“猙”,傳說中的異獸,有兇狠的意思,如“猙獰”。這樣一比較,“錚錚男兒”才對。
“赍”與“賚”,形似字。在表述“赍志而歿”時,常常會寫成“賚志而歿”。如果我們把“赍”與“賚”兩個詞的本義搞清楚了,就不會亂用了。“赍”讀ji,抱著、懷著,在成語“赍志而歿”中,懷抱著志向而死去,是說得通的。而“賚”讀lài,賞賜的意思,放在“賚志而歿”怎么解釋也解釋不通。
帶著問題預習,有任務驅動,預習效果較好。我們不妨布置習題任務讓學生預習。這應該也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之一。
中國隊大敗美國隊
中國隊大勝美國隊
上面兩個句子,意思是一樣的。第一句由“中國隊”“大”“敗”“美國隊”組成,第二句由“中國隊”“大”“勝”“美國隊”組成。兩個句子三個詞“中國隊”“大”“美國隊”是相同的,只有一個詞“勝”和“敗”是不同的,而且這兩個詞還是反義詞,照理說,兩個句子意思應該相反才是。為什么會是一樣呢?這是第一個習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把上段文字中詞類活用的句子劃出來,并略作說明。
指出下面一首詩的韻腳字,韻腳字所屬韻部,每一句的平仄格律,說明粘對規則,并指出詩中應用的拗救。
海上日出
吉辰赤帝運元氣,奇美光球洋底來。
天際東方霞錦展,?;ㄈf朵火紅開。
指出上首詩的韻腳字,韻腳字所屬韻部,每一句的平仄格律及標準格律,說明導致差異的原因,哪些粘,哪些對,并指出詩中應用的拗救。
上首詩的韻腳字為“來”“開”,屬于灰韻。首句平仄格律為“仄平仄仄仄平仄”,標準格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比較來看,第一句的第一字和第五字出現差異,原因在于第一字可平可仄正常,第五字屬小拗,可救可不救。第二句平仄格律為“平仄平平平仄平”,標準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比較來看,第二句的第一字和第五字出現差異,原因在于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五字是為了就上一句的第五字,小拗還是救了。第一句和第二句屬于對。第三句平仄格律為“平仄平平平仄仄”,標準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原因在于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二句與第三句屬粘。第四句平仄格律是“仄平仄仄仄平平”,標準為“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出現差異,原因在于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句與第四句屬對。
課后實踐,可以檢驗學習效果。
多媒體技術是專指于電腦程序中處理圖形、圖像、影音、聲訊、動畫等的電腦應用技術。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通論教學,可以省時省力,教師課堂進行通論教學,對某個語言現象口頭陳述也好,黑板上板書也好,都會花很多時間。口頭陳述,學生記筆記不容易,黑板上板書,學生記筆記容易,花的時間長,講的內容少。我們在講本義時,利用圖像很容易讓學生理解如“臣”的本義是“奴隸”。甲骨文像一只眼睛向下看。
再如我們在講述本義和引申義時,以下面一組句子為例:
(1)昔楚靈王好細要?!赌印そ浾f》腰
(2)要絕天下也?!稇饑摺で夭摺分虚g
(3)吳人要而擊之,獲鄧廖?!蹲髠鳌は骞辍窋r截
上組句子中的“要”,哪一個是本義呢?把“要”的古字字形找出來,
一個人雙手放在腰間,本義是“腰”。其他幾個意思也可以找到引申的線索,由人的身體中部“腰”,引申為事物中間,再由名詞中間,引申為從“中間”攔截,在“攔截”的意義上引申較為抽象的動詞“要挾”。如果用圖像構擬:
腰(人身的中間)→中間(事物)→(中間)攔截→要挾
還如在講詞義引申時類型時,也可以借助圖表和動畫,如:“衷”,《說文》“衷,里褻衣?!?/p>
(1)楚人衷甲。 穿在里面
(2)衷戎師,前后擊之,盡殪。 圍在里面
(3)童心既障,于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 內心
(4)楚辟我衷,若何效辟? 正中不偏
畫一個放射狀的太陽,太陽中心為本義。
利用技術手段將教授的內容設計成圖像、動畫形式,教師在授課時一邊演示,一邊說明,學生學習起來對內容能夠充分理解,記憶也深刻。這樣,學習古漢語就沒有那么枯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