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燕/江蘇省如皋第一中等專業(yè)學校
當中職學生選擇了自己的專業(yè),就是就要盡可能地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已讓這些優(yōu)點推動他們專業(yè)的發(fā)展。盡管是一樣的專業(yè),但門類也是挺多的,運用到的能力與認知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每個人展示的可能。分層教學就是多給他們發(fā)展的機會,讓他們愛學習、愛專業(yè)。
當前中職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教學方式以對接學生多方面的需要。
首先,學生的能力結構發(fā)生了變化,教師沒能做出相應的調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化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很到的影響。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了,他們在知識的儲備上也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具體來說,不同學生的興趣不一樣,他們接觸的媒體也不一樣,電腦、手機、平板、游戲機等,這些都改變著他們的知識結構。換言之,在某些方面有些學生在認知上是超過老師的,當然也會超過班上的其他同學。這時候教師還是采取自己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顯然就不能滿足學生對求知的渴望。因此教師可讓這部分學生充當教師,讓他們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自己的特色表現(xiàn)出來,進而激發(fā)更多學生學習的樂趣。
其次,學生實踐上的要求發(fā)生了變化,教師沒進行相應的課程調整。對中職學生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坐不住,講什么好像都有人不想聽。盡管教師在課堂上強調一遍又一遍,但是這樣的現(xiàn)狀卻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當前中職學生的課堂還是以書本內容為主,教師也是盡量讓他們識記一些重要的條條框框,一方面應付考試,一方面為他們的今后專業(yè)提供一定的理論積淀。但對于農業(yè)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他們所學的東西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很密,教師卻沒能將教室搬進到相應的場景中去。比如說蘑菇的種植,草莓的栽培,家禽的養(yǎng)殖等等,這些與農業(yè)專業(yè)比較先關的農事都可以成為教學中可以利用的資源。比如說,在學習《生物多樣性》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大多教師也只是在教室里展示課本上的知識點,再以畫面的形式,讓學生對認知有一個直接的感受。接著就是做題教師問什么是孢子植物,它與種子植物有什么不同。沒有親眼所見,學生印象當然不深,更何況現(xiàn)在的學生不怎么觀察自然。如果教師直接將學生帶到教室外,讓他們觀察如苔蘚這樣的孢子植物,他們的實踐能力就強了,上課的興致也就不一樣了。
最后,學生更愿意彰顯個性,教師的教學卻在平均用力。兩千年前的孔子就強調因材施教,但真正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當前中職課堂還是傳統(tǒng)的平均用力型課堂。即,教師面向的中等學生,也以中等的教學進度去完成課本教學,對一些個別的學生卻沒有進行特別的關注。其實中職學生各方面的差異都是非常明顯的,只有關注每個人的生長狀態(tài),才能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的課堂,也能真正地體現(xiàn)人本主義教學的觀點。
基于以上教學現(xiàn)象的羅列與分析,在中職學校進行多元的課堂分層教學就變得非常必要,甚至迫在眉睫了。
對中職學生來說,他們每天都會學到不同的認知,每天都會接觸到新的事物,獲得多方面的生長。在教師的眼里什么學生處于什么樣的學習狀況,什么樣的能力范疇,幾乎都是固定的,他們采取的教學方式也是以他們心目中學生的狀態(tài)來實施的。其實學生的興趣、能力、情緒在具體的章節(jié)上的能力與認知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可在具體的章節(jié)上進行分層,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fā)展,也改變過去那種固化的分層方式。之前在教學中教師也實現(xiàn)分層,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相對均等的小組,每個組的小學生都分為A、B、C三個級別,教師也對他們實施了一定的獎勵,但是如果讓他們長期處于C或者B的位置也是不利于他們的發(fā)展。
以中職生物學第一章的《生物的多樣性》為例子,本章節(jié)主要介紹了動物、植物、細菌等相關的認知。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章節(jié)是在初中生物基礎上的一次拓展,現(xiàn)在的中職學生在初中的時候基本都通過了生物等級考試,因而他們對初中生物的掌握還是可以的。同時教師在學生自學之后,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測試。教師問的題目是鳥的雙重呼吸是指什么,大多學生都能答出來是在肺里進行兩次氣體交換。于是基于這樣的認知現(xiàn)狀,教師就讓原來總體成績不好的一類學生充當小組的組長,讓他們向組里的其他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并對疑難問題一一作答;同時也把一些相對難的題目留給他們去解決。原先的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就變成了傾聽者,他們要學會去發(fā)現(xiàn)問題。明顯地,這樣的分層將整個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打亂了,給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角色體驗。比如教師在預習中提到鳥的雙重呼吸,組長在講解的時候,就畫了一個家鴿的呼吸示意圖。畫得很細致,超乎教師的想象,看來只要分層恰當,每個學生都有提升的可能。組長指著畫說,家鴿的體內有很多氣囊;其他學生也能明顯地看到這些氣囊與肺相通。組長再進一步解釋,家鴿吸氣時,空氣進入肺,在肺內進行氣體交換。這時候組長就去問組員的問題,然后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現(xiàn)象。明顯地,所有人的思維都在躍動著,學生也在不同的層面生長著。
中職學生的教學要設置一定的活動,以讓學生將認知更好地轉化為能力。在中職教學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在學校學到的認知在生活中、在日后的工作中用不起來;學生在學校的時候各個方面的能力都比較強,會交往,會思考,會設計,可當他們一旦進入到工廠、企業(yè)、公司之后,就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不適應。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沒有設置真實的情境,沒有讓他們在具體的活動中充分地展示自己。換言之,就是沒能在具體的活動中培植他們的多元能力,同時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短板,以揚長可短,促進自我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在組織具體活動時,總是是在走過場,旨在將書本的認知在生活中再現(xiàn)一遍,沒能讓學生進行進一步地思考。其實在活動中,教師要讓每個人的思維都調動起來。筆者曾經做過一次調查與觀察。在問卷中問學生最喜歡的上課方式是什么。班上幾乎所有的男生都選擇了社會實踐類活動,這也說明了他們在這方面是一個強項,在分層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將他們分到A類學生中,以讓他們的積極性進一步地激發(fā),也讓他們能更好地帶動別的學生。在觀察中,教師也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盡管大多女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很好,在單元測試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在實際的活動中無論在具體的操作中,活動的參與度上都不如男生。因此教師就可以將他們分到B類中去,讓他們虛心地學習。當然女生在理論上的優(yōu)勢也可以促使男生在這方面的努力。以一次的野外活動為例,教師讓男生指導學生怎樣去認識秧苗與稗草。教師先告訴男生稗草生長的特點,比如一般來說比較高,葉面比較細,比較窄,顏色也比較淡。再由男生去指導女生的時候,男生會勇敢地站在田邊,讓女生去觀察田里有哪些異樣的植物,就是跟秧苗不一樣的,讓女生學著去表述異同的地方。最后,女生再親自去操作,到田里幫助農民伯伯拔草。教師再讓女生說一說勞動的體驗,說說自己對稗草與秧苗的感知。大多女生都拔不起稗草,因為在水里的扎得很深。男生又會指導他們怎么用巧勁,怎么去一點點地拔草。明顯地,在活動中的分層教學,就是教師要抓住活動的特點與學生具體的狀況,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指點,都得到新的起色。
對中職課堂來說,評價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甚至可以這樣說有怎樣的評價就有怎樣的生長。在教學評價上中職課堂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就是教師不能對著具體的學生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不能對學生進行更細致的過程性評價,不能讓評價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甚至有時候教師的不恰當?shù)脑u價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方面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即,分層性評價。分層性評價旨在讓激發(fā)學生更多的潛能。
以講《細菌》這樣章節(jié)的時候,教師布置這樣一道題,說說細菌與人類的關系。明顯地,這樣的題目要分成兩個方面去回答,既要說出其優(yōu)點,又要說出其不足。因此對于A類學生來說,教師要嚴格些,如果回答得不全面,如果沒有將現(xiàn)實生活與具體的認知對接,就不能給予很高的分數(shù),但在評語上又要給他們鼓勁讓他們去發(fā)現(xiàn)更多的自然奧秘。對于中等生來說,教師要將評價與之前的表現(xiàn)對接起來,只要有了進步,就要不停地鼓勵他們。對于一道題來說,它的作用只是訓練學生的思維,回答對與不對,對學生的發(fā)展沒什么大的影響,但教師要關注過程看他們的進步度。比如有學生能將優(yōu)點與缺點都說了三點,明顯地,比之前做同類題目時,態(tài)度上要好了很多,教師就要肯定他們。對于學困生來說,教師在評價的時候要帶著放大鏡,要能讓評價在某些層面上改變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比如一學生說,細菌當然不好,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竟然對無辜的中國人民使用細菌戰(zhàn)。盡管這樣的回答不夠全面,但對他來說卻是一次創(chuàng)新,因為他說了書本沒有說的事例。教師在評價上就要表揚他肯于動腦的精神,也用期許的目光迎接他新的作為??梢娫u價上的分層是對接學生的內心需要,給他們最好的精神撫慰,給他們最長久的期待。
多元分層其實是對因材施教的一次踐行,是讓學生更好地拓展自己。對教師來說分層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生長的土壤,都能自己舒展在陽光下。對于學生來說,分層就是讓他們感覺到周圍都是關注的目光,自己就在最前沿的舞臺上。分層之于課堂就是讓每一分鐘都鐫刻著學生生長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