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美
深圳市龍崗區同心實驗學校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們看起來灰蒙蒙。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每每讀謝爾·希爾弗斯坦的這首童詩,自己都會莫名的感動,每次讀后,冥思自審,就會有新的感悟,新的發現。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想法,新的認知,似乎有什么在等待著我們。面臨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選擇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過不同的憧憬,和對未來的展望,說到底,是對自己人生的規劃,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向往英雄,向往平凡,向往那些滿滿的幸福。向往的終極目標前進直到達成,這個過程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荊棘、各種色彩、各種困難挫折。上學期間,我的導師曾教導我們,要愛所有人,用仁愛之心去對待每一個人,做人應懷仁愛之心。親身表率,我們感覺很深,我的導師就是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當我們心情抑郁時,可以和他交流,他會耐心的給我們開導,直接心情變好;當我們感到迷茫時,他會在傾聽我們之后,給我們指明方向;當我們困惑時,他就像一個鏟子一樣,一個笑容,就挖空了我們所有的不安。有時候在想,導師得有多仁愛呀?
一路走來,我們都心懷夢想,奮力追夢。每一個人都有夢,有夢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路。畢業之后,我很高興,實現了自己的夢,而沒有走失自己,考入機制,成為了一名老師,可以說實現了自己的夢,高興的同時困難也接踵而來,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老師呢?《禮記·儒行》中提到“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面對不同的學生,老師要無私的仁愛。欣賞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包容每一個孩子的不足。相信自己。用仁愛去對待每一位學生。實現自己的夢。和很多老師一樣,從踏足三尺講臺的那一刻起,這便是我心中那個美麗而理想的夢,而我的夢想,就是讓我的孩子們綻放光芒。如果個別蒙了塵,那我也要把他擦亮。
我初登講臺那一年,帶七年級,以前無數次的走進教室,都是以學生的身份,這次換成了老師的身份,看著黑板上寫的歡迎致辭,心里微微的有一點興奮,眼睛掃過教室里的每一處空間,我們班的每個學生會是怎么樣的,每個學生應該坐什么位置,怎么安排好?后面墻上應該寫些什么內容?第一句話應該和學生怎么講?……
入學試后,分班,班里所有學生穿著整整齊齊的,帶著那份見到新生事物的喜悅,有說笑的,有打鬧的,有東張西望的。同時班里也來了一個特殊的學生——燊寶,從第一次見面,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學考試,我當時就發現了他的不對勁,試卷上自己的名字寫的歪歪扭扭,似乎從未寫過字,像小孩子剛剛開始學寫的字一樣,感覺那個名字寫的很費勁,就像剛剛會寫自己名字時一樣。畢業學校也是空白,我提醒他要把學校也要寫上,聽到我的話,他看著我的眼神一下暗淡下去,低下了頭,把手里的筆拽得緊緊的,直直的注視著,磨磨蹭蹭半天也沒有寫出來,我再問他話,他把頭低得更低了,我基本上看不清楚他在注意著什么,更不知道他斜著眼、含糊不清的說了些什么。接下來的幾天,全班學生都沉浸在新班級的喜悅之中,而他在課堂以及課間的種種表現,著實讓我頭疼了一陣:每天的課間操都找不到自己在隊伍中的位置;故意不聽從老師群體性的指令,總愛自言自語,獨自活動;上課了,全班一眼看下去,他的位置空空如也,不是在操場的角落就是躲在廁所……我以為他是不適應新班級,新環境。幾次之后,我真正感覺到他不是不適應,而是有什么問題,對此,我和其他學生也盡力去引導他,但是勞而無功。除此之外,更令我驚訝的是他的作業,每一天他的作業都是又漂亮又準確,根本不是他寫的字,和他的字體完全不相配。
經過和他父母溝通,我了解了他的過去。三年級前成績還不錯,活潑可愛,人見人愛,在三年級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休學近一年。之后就這樣,時而清醒時而糊涂,行為開始變得有些異常,沉默寡言,性格也變得怪異。在家里不怎么說話,在學校也是如此,長次以往,慢慢脫離了同學,遭受到班級同學的排斥、冷落,漸漸的覺得自己不合群,自卑加重。他父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的父母為了讓他在集體中能夠和同學們有正常的交流,像以前活潑開朗,高高興興的。擔心作業寫不好受到歧視,父母幫忙代寫,而且請了一對一的家庭老師長期輔導他的學業。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他的情況不僅沒有改觀,還變得更加糟糕。
我既心疼燊寶過去的遭遇,又感動于他父母不懈的付出。一切為了孩子,為此我在請教了心理醫生之后,針對燊寶目前的現狀,我們詳細分析了孩子成長階段存在的問題,結合當下燊寶的實際情況。討論商量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法,同時和他父母約法三章:首先,不能再給孩子代寫作業,鼓勵他獨立完成,并要肯定他的小成就。其次,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更不要在意其他人說什么,自己要有強大的內心,真心接納自己的孩子。最后,營造幽默、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引導并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堅信孩子一定會健康起來,一定會變得和以前一樣開朗、自信。
我知道每顆星星都應該是閃亮的,只是有時候——空氣質量不好的時候,星星上會蒙上一層灰,而我,要想盡辦法擦亮星星。
我把燊寶的位置調到了第一排,離講臺最近,與我們班成績最好的學生同桌,小組其他兩個成員,一個是我們班的活寶級別的,一個是我們的班長,我偷偷的叮囑他們三個,要善待燊寶,時刻關注一下燊寶,要用行動讓同學們接納他,容納他。在我們班學生成長的道路上,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我們一個集體,共同成長,一個也不能少。第二周開始后,我發現有了一些變化,課堂上同桌會提醒燊寶做筆記、看黑板等;下課后,活潑的學生也會拉著他一起或去廁所;或在走廊玩鬧;或和其它同學一起玩游戲。跑操時,會有人主動拉著燊寶排隊……,漸漸地,燊寶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也敢正視老師了。
11月份,恰逢我們學校百年校慶,學校請來了專業團隊錄制宣傳片,挑中了我們班學生去錄一節讀書的課,我和同學們都異常高興。這天中午,需要全班同學一起去圖書館拍攝閱讀的場景,當同學們興致勃勃準備去圖書館的時候。主任和導演同時表示要把燊寶留在教室,我懵了一下,看向主任和導演,再看向燊寶,還沒開口,就聽到我們班學生就集體反對,堅持要帶燊寶一起去,還有人高喊著,我們班48個人,一個也不能,少一個都不行!看著同學們堅定的信心和團結的意志,我很欣慰,主任和導演也被他們打動了,同意全班一起去拍攝。那一刻,我感覺燊寶已經融入到了這個集體里,也找回了他往日的自信。在順利拍完后。燊寶來找我,問我能不能把這個視頻也給他一份,他想要珍藏一下,永遠記住這次活動。記住這個特殊的時候。那一刻,我知道這個星星將要發光了!
接下來的日子,燊寶的表現特別好,不僅課堂上坐的端正,就連跑操也不再掉隊了,他的體型偏胖,以往跑著跑著,他就落單了。書法課上,也可以一筆一畫的把字寫的端端正正,雖然很慢,但很用心。讓我震驚的一次是發生在一個早晨,那天我從辦公室出來,遠遠的看到他們在早讀,教室外站成了一排,溫和的陽光灑在他們每個人的身上,“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整齊的聲音,又似乎聽起來是那個學生發出來的,透過書看到了每一張臉,也看到了那個變得充滿自信的人,在陽光的照耀下,似乎每個人向上都籠罩著了一層光環。更讓我驚訝的是,有一次課前演板,他竟然破天荒的舉起了手,而且還做對了。我打對勾的那一瞬,全班響起了掌聲!
當時我們年級要舉辦計算題pk賽,為了更好的幫助他,讓他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我極力地慫恿他去參加,開始他扭扭捏捏的,就是不肯答應,我知道他還是不夠自信,為了鼓勵他,我斬釘截鐵的告訴他,這次你必須要參加,而且要拿個一等獎回來,要知道你不是一個人奮戰,你是代表全班的,全班和你在一起,我也和你在一起。從現在開始,我每天輔導你一小時,直到比賽結束!聽完這話,他沒有答應,帶著興奮的表情低下了頭。放學的時候,他來找我,決定去參加比賽。決賽那一天,是由他代表我們班和另一個班的勝者對決,早早的,他就跑到我面前大聲說 :“王老師,放心,今天我要拿回來個一等獎!自己情不自禁上揚的唇角以及滿心的喜悅,弧度愈發變大,”那一刻,在我心里,我們已經贏了!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有令人欣賞的一面,也有叛逆的一面,作為一個孩子,燊寶也例外,他偶爾也會有小脾氣,也會有小迷糊,同時他也是有光芒的,這些光來自他的付出,他的努力,他的自信,他再也不是以前那個自卑孤僻的孩子了,也不在是蒙著塵的小星星了。他的數學成績也從10分,到30分,到58分,終于在七下的期末考試中考到70分!看著鮮紅的70分,他臉上掩飾不住的笑容,他對著每一位同學笑了,他對著父母笑了,他父母也笑了,班里所有的孩子都笑了,我也笑了。那一刻,我意識到當所有星星都開始閃耀,也會照亮擦星星的人!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里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每一棵參天大樹在長成之前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待遇,自身的發展,外界環境的影響,相同的,大多數孩子也是這樣,成長的路上都有些磕磕碰碰,從而不朝預想的方向去成長,對此,我們要有耐心,更要有仁愛的心,帶著仁愛的心,去關愛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開開心心的,不要讓一切不利因素干擾到他們。讓每一個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人與人之間的仁愛。同時,教導和引導每個孩子要有耐心,每個孩子所經歷的不同,認識不同,智力程度不同,性格也不同,針對這些,絕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放下我們的迫切想法,有耐心的去教導和引導每一個孩子,慢慢來,每個孩子都會有達到自身光最亮的那一刻。我想,要慢慢來的不止是孩子,還有等待者,我們要用我們的愛心和沉淀下來的智慧,慢慢擦亮每一顆蒙了塵的“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