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賓 楊娜娜 洪 濤/西安工業大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續奮斗中變為現實。當前我國正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面對機遇與挑戰,對大學生中進行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和弘揚,關系到固本培元、凝心鑄魂的時代大計,更關系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將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學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和重要抓手,受到教材的局限和教育教學方法的要求,面對不同專業和不同層次的學生教育內容大體相同,教育素材更多的是對學生宏觀上的要求,死記硬背的多,深入心靈并轉化為具體行動的較少,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和與學生同頻共振的教育效果還不深入,教育內容中優秀傳統文化涉及的相對較多,結合國情和時代因素的內容較少,特別是與當下重要歷史事件、熱點話題和時代人物的聯系上還停留在教師個人因素上,沒有形成系統的教育規范,時效性不強,導致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對什么是愛國、為什要愛國、如何愛國的理解上相對比較模糊,具體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表達愛國之情、強國之志顯得比較茫然。
當前,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較為單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等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學生思想引領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長期以老師單向進行理論灌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教育內容具有普惠性解決了思想問題,而解決現實問題的較少,長此以往導致學生消極應付,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依然不知所措。課堂之外,也有升國旗、唱國歌,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主題社會實踐等形式的活動,但大多數活動是通過黨團組織開展的,參加活動的同學相對比較固定,影響的學生較少,且大多數活動因缺乏系統策劃和有效指導而流于形式,從而導致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不佳。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牢牢扎根。但在具體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堅持貫穿學生學習生涯全過程,作為思政課程有效補充的課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還沒有形成合力,“十大”育人體系的相互協調、協同推進的格局還處在摸索階段,就使得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呈現碎片化,必然導致碎片化的情感認同,難以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更難走向價值認同進而形成行為自覺。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作為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當代大學生,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可以更好凝聚力量,增強大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念,毫不動搖的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奮斗之中。
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贝髮W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決定著今后的人生走向,在大學生中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可以幫助學生厚植家國情懷,校正可能產生的思想偏差和不良行為,自覺將個人理想、命運與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命運融為一體,在為國、為民的不懈奮斗中升華人生意義,是促使大學生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作了八個方面的具體要求,對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作了五個方面的具體要求,這些都為我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通過具體的工作實踐,我們從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效果三個維度出發,探索實施“四個結合”的教育途徑,即“課上教育與課下實踐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合作相結合、線上教育與線下互動相結合、傳統文化教育與國情分析相結合”,讓愛國主義精神正讓走進學生心靈,并通過自覺行動來踐行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在繼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的基礎上,積極對接課下實踐,讓課堂上所接受的理論知識在課下的具體實踐中入腦入心并轉化為自覺行動。課上通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為同學們講清楚什么是愛國、為什么要愛國、具體怎么去愛國,講清楚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課下實踐環節可以圍繞主題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舉辦現場黨課、現場團課、現場班會等進行現場教育;可結合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事跡進行話劇排演;可結合專業特點進行對口志愿服務、開展文創設計、科技創新設計等讓積累的理論知識在具體實踐中找到具體抓手,用愛國主義精神感染學生、帶動學生的同時既解決了他們的思想問題,又為同學們在參與社會、服務社會中實現人生理想和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指導。
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在校內教育中除了課堂主陣地之外,要充分整合資源形成育人合力,如校史館設置愛國主義專區,將校史校情與國家建設發展相對接;根據學校學科特點建立科技館、兵器館、文化館、紅色圖書館等,讓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專業學習中;利用集體活動“同升國旗、同唱國歌”和組織入黨入團宣誓等,強化學生的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定期邀請專家學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講解員、重大歷史親歷者來校講座等,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校外合作主要是挖掘地域特色,讓學生在參與中提高認識、增強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如學校加強與校外黨史館、檔案館和文史館的合作,讓學生參與到檔案整理、科學研究中去;與所在社區合作建立學生實習實踐基地,讓學生參與到為民服務的具體工作中去,讓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效銜接,將愛國主義精神根植在學生內心深處,并轉化為助力國家建設的動力。
唱響互聯網愛國主義主旋律,是當前比較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新方式。充分利用好網站、公眾號、微視頻等網絡載體將黨史黨情,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時代楷模、道德模范、英雄人物事跡,紅色電影、國家美好河山、燦爛中國文化等進行展播,讓愛國主義充盈網絡空間;同時通過學生視角將學生奮斗事跡、創業典型、志愿服務活動、好人好事好榜樣等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并能反映時代風尚的故事傳遞給學生。線下互動通過重走長征路,重走紅色革命精神發源地,與老革命、非遺傳承人、時代楷模、感動中國人物、國家功勛獲得者和重大歷史親歷者等進行面對面,開展愛國主義知識競賽、歌詠比賽、征文比賽、短視頻大賽等。打通線上線下,引導學生把敬仰和感動轉化為干事創業、精忠報國的實際行動,在學生中營造崇尚英雄、學習英雄、捍衛英雄和關愛英雄的氛圍。
愛國主義是個歷史范疇,不同時期賦予愛國主義的內涵是有差異的,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繼承傳統,如歷史上的屈原感傷國事、上下求索,蘇武堅貞守節、不辱國格,文天祥一片丹心、寧死不屈等都彰顯了宏偉遠大的愛國抱負。我們也必須為學生進行國情分析,如中國處在世界大變局中,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國際關系重構,重大自然災害的肆虐;我們也面臨著全球命運共同體共識逐步形成,改革攻堅進入關鍵時期,重大領域成果豐碩,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逐步提高等。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國情分析相結合,既堅定了學生的信心和決心,也為學生指明了方向、提出要求,使愛國主義的“硬核力量”成為指導奮斗拼搏的動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