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隼/周口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在高職院校范圍內,掀起了型塑學生工匠精神的理論探討和教學實踐活動,各所高職院校都在校本要求下不斷深化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工匠精神培養路徑。筆者認為,當前需要充分認識到思政教育對型塑學生工匠精神的意義和價值。高職思政教育可以解構為:政治理論課教學、課程思政,以及由學工部、團委、社團所舉辦的各項實踐活動。目前,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遵循著全國“同大綱、同教材”的原則,在課程思政中則根據專業教學需要形成了多樣性的實施手段,在實踐活動中則以主題教育為主線豐富了高職學生的校園生活。在型塑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中,需要綜合利用以上三個方面的思政教育手段,并在其相互間取長補短以提升工匠精神型塑的實效性。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以下討論。
業務精進反映在高職學生身上便是,能夠在專業理論學習中完成知識整合、遷移和批判反思的任務,在專業實踐訓練中能夠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提升實操效率和質量。由此上升到他們的精神層面,則解析為形成業務精進的主觀意愿。在“主觀意愿”中含有自主、自覺、自立的構成要素,“自主”意在由高職學生自行完成上述學習任務,“自覺”意在高職學生能夠在完成上述學習任務時秉持著篤行的思想意識,“自立”意在高職學生能以從容心態面對學習任務中的困難。
形成業務精進的結果,依賴于個體長期聚焦于專門的工作任務,在反復研習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質量。由此,這在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中便反映為:產生業務聚焦的職業理念。若要使高職學生產生這種理念,不僅需要激發起他們對具體業務的興趣,還需要幫助他們獲得業務聚焦后的專業實踐價值。這里的“專業實踐價值”不僅含有建立他們專業自信的要求,還含有能使他們的專業實踐成果與社會需求間形成良性互動。從中不難理解,在型塑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時應在開放的育人環境下展開。
型塑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需要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中的核心要點便是,使學生成為生產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在型塑他們的工匠精神時應與突出他們的實操能力訓練相聯系。在這里所反映的內涵便是,使他們獲得心無旁騖的實操作風。顯然,以高職學生的社會屬性和社會實踐范疇而言,上述內涵應體現在他們的專業實訓訓練之中,其中包括:在校實訓訓練和進入企業開展頂崗實習訓練。需要指出的是,在型塑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時應以開放的育人環境為條件,但這種育人環境又可能使工匠精神的型塑陷入嘈雜和功利的境地,那么綜合應用三類思政教育手段則顯得十分重要。
政治理論課教學開設于大學一年級階段,此時高職大一新生主要學習專業基礎課程,與之相配合,政治理論課教學應為學生提供對工匠精神的感性認知。所謂“感性認知”可以理解為,使他們能夠立足于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明確“工匠精神”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并能獲得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專業學習中的初步意識。考察政治理論課體系的構成要件,“形勢與政策”應作為向他們提供感性認知的核心課程。目前,高職院校在新生入學階段普遍開設了創業就業課程,該課程也應納入到本文所指的政治理論課體系之中。
隨著高職學生專業學習的不斷深入,此時便需要發揮專業課教學的職能優勢,即此時的課程思政應定位于:為高職學生提供對工匠精神的理性思考。由對工匠精神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思考,需要在課程思政的引導下來實現。對工匠精神的理性思考的主題包括:(1)如何在專業學習中實踐工匠精神;(2)如何在自己的職業規劃中融入工匠精神;(3)如何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中體現工匠精神。這種理性思考應具備:自主、自覺、自省的內在構件,而不能僅從案例分析所獲得的一時感悟中來展開思考,其應由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來支配。
最終使工匠精神成為高職學生的內心信念,還需在他們的知行合一中得以實現。知行合一反映在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型塑中,前面所提到的政治理論課教學、課程思政都主要以提供“知”的源泉而展開,由學工部、團委、社團所舉辦的社會實踐活動,則給予了高職學生“行”的機會。在上文的論述中已經指出,在型塑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時需在開放的育人環境下進行,那么這里的“行”便成為了打造開放育人環境的切入點。然而,反觀部分高職院校對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設計發現,以形而上為特征的創新創業活動仍無法擔負起“行”的載體。
目前中職生源占高職新生人數的比例逐步提升,甚至在部分高職院校占比達到了2/3,所以這就為發揮思政課程教學功能提供了機遇。在型塑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時,需要把握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的認知規律,所以應首先以提供感性認知為目的重構思政課程內容。具體的實施辦法為:(1)應重點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內容展開重構,重構的方式應以內容拓展、資料補充為主要途徑;(2)內容重構的主要部分并放置在該課程的經濟篇,在向學生講解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狀況,立足于學生的利益關切(就業訴求)融入工匠精神的主題,使他們能夠在大學伊始獲得對工匠精神存在意義和價值的感性認知。
隨著學生對工匠精神感性認知的形成,以及來自于中職學校的生源已具備對工匠精神的前置性認知,所以在他們步入高年級便需要培養他們的理性思考能力,即以提供理性思考為目的激活學生的主體性。具體的實施辦法為:(1)在專業理論課教學中,任課教師應合理利用課程思政模式來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工匠精神的內在品質。在課堂討論中學生會圍繞著自己對工匠精神的感性認知思考這個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使他們將工匠精神上升到促進自己的職業發展中去。(2)在專業實訓課教學中,任課教師應根據實訓項目設計出符合“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內容,鼓勵學生在個體和團隊合作下的實操訓練中,以業務精進的意識努力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完成實訓任務。
在實踐主題的設計中需防止形而上學的問題出現,所以在以提供知行結合為目的時,需優化實踐主題的設計。具體的實施辦法為:(1)專業教學院系應參與到學工部、團委、社團所舉辦的實踐活動中來,并委派專業輔導教師的方式全程參與到實踐主題的設計、運行、評價的過程中;(2)應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在主題設計中應突出專業技能展示,以及開發出開放性的職業技能比拼項目,使學生在團隊協作中獲得型塑工匠精神的氛圍激勵,并在氛圍的影響下使其在職業技能準備階段,形成型塑工匠精神的自我強化效應;(3)應對實踐活動結果給予及時評價,并通過舉辦頒獎典禮來賦予參賽學生儀式感,并利用頒獎典禮來感染其他學生,最終使工匠精神進入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中。
當前需要拓寬思政教育的視域,應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型塑高職學生工匠精神中來,并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具體的實施辦法為:(1)為了配合型塑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需要,可以將創新創業教育開設在大二階段,使其成為學生對工匠精神感性認知到理性思考的提升;(2)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的目的在于,為型塑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提供開放的育人環境,并使高職學生能夠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3)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方式可以為,企業定向對接學生的創新創業成果,并在校企合作下為學生成果提供孵化平臺,并努力使其轉換為商業化成果。隨著商業化成果的形成,高職學生便能在獲得經濟回報的同時,增強自身聚焦業務能力提升的意愿,進而將工匠精神轉化為自己的信念。
目前,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遵循著全國“同大綱、同教材”的原則,在課程思政中則根據專業教學需要形成了多樣性的實施手段,在實踐活動中則以主題教育為主線豐富了高職學生的校園生活。思政教育的實踐模式包括:在型塑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時,需要把握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的認知規律,所以應首先以提供感性認知為目的重構思政課程內容;在他們步入高年級便需要培養他們的理性思考能力,即以提供理性思考為目的激活學生的主體性;在實踐主題的設計中需防止形而上學的問題出現,所以需優化實踐主題的設計;當前需要拓寬思政教育的視域,應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型塑高職學生工匠精神中來,并創新校企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