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職業能力是人一生發展所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職業教育不單單要提升學生知識技能,還應著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高職教育中公共英語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教育部頒布的高職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規定了,高職英語教學應以學生實際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凸出教學的實用性與針對性。
但目前的一些高職院校還是采取傳統教學方法,過于重視理論的講解,只會使英語實踐大打折扣,并阻礙學生未來崗位職業能力發展。本文由此以報關專業為例,分析研究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公共英語行為學習法教學。
高職院校和一般的普通高校相比而言,區別之處主要體現在教育目的上。高職院校需要滿足社會發展及企業、行業發展對創新高水平技術人才的需要,為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提供保障。當下,高職院校主要推動公共英語向著“基礎英語+行業英語”體系方向發展,其有助于更高效的培養人才,發展學生基礎素養和職業能力。
學生職業能力為人一生職業生涯中,除專業崗位能力之外的其他職業能力的統稱,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公共英語課程是一門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課,包括學生的聽、說、讀、寫、譯方面的具體應用。另外,公共英語課程學習,還涉及對學生核心素養和自主學習、信息處理、合作創新、問題解決等多項職業能力的培養,所以,基于職業能力培養來開展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有其重要性,可達到推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近些年,職業教育飛快發展,但許多教師對高職英語的“職業性”仍缺乏深刻認知。現實教學中,這些教師往往以課本教材為宗旨或以英語等級考試為核心,忽視了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大多將英語學習視作應試考試所需,而不擅長日常會話、產品說明書翻譯、企業英語函電起草等專業技能。
在漫長的時間中,我國教育受到凱洛夫教育理論的影響,著重采取“以教為主”的學科本位、知識本位教學模式。職業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在教育改革推進至今,仍然存在教師主導課堂的現象,學生只被動接受教師教授的知識,并未主動參與到教學的各環節中,缺乏思考。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出的學生,英語開口應用不足,職業能力也難以發展。
高職公共英語的主要教學內容為基礎英語,教材著重于夯實學生基礎。如果完全按照教材來照搬照教,往往會使基礎好的學生覺得浪費時間,基礎差的學生仍覺得復雜困難。如此,不但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還會使學生對公共英語學習產生抗拒感,更勿論職業能力的培養了。
行為學習法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某一“任務”著手,引領學生完成“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本教學設計將以行為學習法為主,立足公共英語教學實際,和學生未來職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況來開展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一方面,通過教、學、做合一,來強化學生職場共核能力,同時,提高其對報關專業相關崗位的認知。另一方面強化學生崗位能力,就工作過程進行交流,實現工學結合。
利用硬件和軟件相結合,來開展體驗式公共英語課教學。硬件方面:①學習平臺,資源庫;②校內專業實驗室;③校外企業/展會輔助。軟件方面:①大班讀寫,小班聽說;②真實項目教學訓練;③微課/翻轉課堂。
例如:項目任務:根據提供的有關單據與信息來協助報關員小張辦理好“機器人”入境事宜。該任務要求學生:其一,要根據提供的英文信息來判斷貨物的性質,其二要依照貿易方式來選擇報關單種類,其三,要正確的填制好英文報關單。項目操作:教師先舉例“一位報關員兩次不成功的報關經歷”的例子,引導學生思考其報關失誤的原因,以此重視英語專業詞匯、術語、詞組等的合理運用。吸取例子的失敗經驗,學生按照任務要求,完成根據英文提供信息來判斷貨物性質,依照貿易方式來選擇報關單種類,正確填制好英文報關單這三項任務。先根據“幫助報關員小張辦理好‘機器人’入境事宜”,判斷在各種不同情況下,機器人分別屬于哪種進出口貨物,運用“一般進出口貨物”的知識。其次,在訓練中,要分清報關企業和海關一般在進出口貨物報關時應當提交的英文單證,及海關應當簽發哪些英文單證。經過項目訓練之后,學生能很好的掌握項目相關的英語詞匯、術語、詞組、習慣用語等。
基于崗位職業能力來設計公共英語課教學,采取行為學習法和體驗式教學,結合真實的項目,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有效鍛煉學生在報關行業情境下的英語交際能力,使其能游刃有余的應對職場英語類考試。
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以報關專業為例,采取行為學習法、體驗式教學來進行教學設計,將課堂教學和真實項目實訓相結合,能讓學生更好的吃透的相關知識,強化英語相關知識點理解和掌握鞏固相關術語、詞匯、句子等。而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方面,也能培養學生以專業語言解決實際職業問題的能力,為未來報關專業崗位工作奠定基礎。
在職業教育背景下,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對其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而想要做到這點,需要先從教學觀念入手,積極創新改革觀念。可采取“基礎英語+職業英語”的模式,既注重基礎英語教學,又兼顧學生就業能力核心需求,發揮基礎性和專業性相結合的培養特色。另外,教師還應幫助學生轉變觀念,對高職公共英語有新的認識,不再只視為應試考試所需。在實際教學中,將職業能力培養貫穿于公共英語教學課程體系設計中,立足學生成長規律,緊密結合社會、企業崗位需求,如此,方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和能力強化。
行為學習法可理解為行為導向教學法,其源自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一種創新教學方法,基于職業能力培養,來開展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應用行為學習法,能達成以下目標:其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相關知識,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和評估計劃,并在實踐中確實掌握職業技能,豐富專業知識,強化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其二,培養學生關鍵能力,這一關鍵能力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技能。其主要通過“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來獲得并發展。其三,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設計任務,讓學生共同參與、討論,在合作中解決問題,強化學生協作共事社會能力。
英語夯實基礎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缺一不可,沒有基礎的語言應用難以長久,而沒有應用的基礎則毫無意義。所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應當兼顧基礎夯實和實踐運用,還可聯系不同專業來開展公共英語教學,突出高職教育特色。例如,在報關專業教學中,教師可基于當下目前專業課程基礎,來拓展報關工作相關的英語詞匯、句式、貿易資訊;或融入一些報關貿易方面的內容,進行翻譯講解,以給學生專業學習奠定基礎;或者,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增加一些時尚英語元素,讓學生感受到英語的實時性和實用性。如此,學生對公共英語職業教學的興趣能得到充分激發,從而自發主動的投入到公共英語報關專業學習、應用中去,更好的培養職業能力。
總而言之,現代教育發展趨勢決定了高職教育需要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創新,而公共英語教學,更應當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積極探索,大膽革新。學校應立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基于職業能力培養,解決以往存在的問題,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來開拓出一條嶄新的英語教學道路,讓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能邁上新的臺階,為國家、社會、企業發展所需培養出更多高水平創新英語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