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廣泛使用,使傳統新聞媒體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從電視臺一家獨大到“先網后臺”,傳播速度的有效性、傳播平臺的優越性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要積極適應當前傳播規律的發展變化,利用多元化的媒體進行轉型。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聞記者需要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利用新聞元素進行新聞數據的整合和收集,再利用合適的方式將新聞內容加以展現,提高傳統媒體新聞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傳播質量。比如一場新聞發布會,常規的新聞就是選取最核心的部分信息進行報道,在電視、廣播等平臺進行播出,這個過程傳播次數有限。而結合融媒體傳播特點,記者可以把發布的信息根據傳播對象、傳播特點進行拆分,以文字、圖像、現場聲等多種形式進行加工,在互聯網平臺實現多次傳播。
轉變新定位,促進高質量傳播。信息傳播的多樣化和整合性,讓受眾收獲了更好的信息體驗,但依舊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應進行分析。例如,自媒體、公眾號平臺在推送新聞時并未進行二次加工,直接采用復制粘貼的方式進行轉載,這也導致信息質量的低下,會讓受眾群體產生一種厭倦、反感的心理。另外,很多公眾號、自媒體等會為了經濟利益進行范圍廣告的推廣,讓閱讀群眾在不知不覺中就上當受騙,導致人們對于此類新聞信息產生一種負面態度。
新聞工作者應積極進行角色的定位轉變,在傳播新鮮及時有效的新聞信息的同時要制作出有故事、有情感、有溫度的作品。新聞媒體要具備“講好故事”的能力,更應該提升自身“講好故事”能力。只有轉變傳統的信息發布方式,才能吸引并留住受眾。比如,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各大媒體包括自媒體紛紛推出黨史相關的內容。如傳播最廣泛的《半條棉被的故事》《無鹽湯的故事》等,人們會發現這些故事里有情節、有人物、有情感。再如當前最受關注的新冠疫情,除了每天的數字更新關注度最高的也是其中的故事。大規模核酸檢測背后的故事,疫情之下普通群眾的生活。今年11月,江西上饒市鉛山縣發生疫情,11月17號滯留在當地景區的近千名旅客返程。記者拍攝的短的視頻在新媒體平臺傳播后熱度居高不下,背后正是這件事件當中所包含的情感。人們對疫情的持續關注度,加上對滯留人員何時解封回家的關心,對相關部門處置疫情的期待等,多種情感交織使得這個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因此要找準受眾需求,了解受眾喜好和關注,有目的性及針對性地轉型,才能不斷提高傳播質量,做到有效傳播。
把握受眾群體的需求。在媒體融合形勢下,傳統媒體新聞人要追求高度的專業性和敏感性,在利用多元化媒體方式進行新聞傳播的同時,需要滿足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的興趣變換只在瞬間,做到用敏銳的眼光去觀察人們的興趣點所在,結合具體的新聞信息進行新聞的采集和捕捉,根據興趣和關注點進行針對性的新聞內容制作更為重要。信息爆炸的當下,什么能脫穎而出,或者說始終具備強大吸引力?筆者認為是情感。新聞工作者只有切實抓住受眾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關注點,才能夠為群眾提供喜聞樂見、吸引大家注意力的新聞,保證傳統新聞媒體的社會影響力,為媒體凝聚更多的客戶資源,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最終目標。
記者是情感傳遞的主角。記者是距離新聞事件最近的人,最能感受新聞現場的人,因此,報道傳遞什么樣的信息和情緒,主動權在記者身上。在情感傳遞過程中,記者的情感在當中起到了重要影響作用,因此記者自身要有較強的情感感知能力。比如對事件感知的敏銳性,對事件背后情感發生的敏銳性和情感二次傳遞的輸出能力。在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新聞記者尤其是在出鏡記者身上可以看出新聞報道能力的強弱,通過在現場獲取的第一時間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并提煉出事件的重要內容,用簡單的話語進行表述。這不僅是記者的臨場發揮能力的表現,對提升新聞的現場感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在直播過程中,現場畫面的排編布局至關重要,從哪里開始,先后順序,以什么作為結束,都要求一氣呵成,行云流水……比如一些節慶日的報道,這一類報道以節日氣氛為核心,最常見的就是在對慶祝活動進行文字描述配上相應的畫面。還有就是以記者現場介紹的形式,相較第一種形式這種方式重點落在“現場”。在報道手法上,如果以記者作為第一視角觀眾的融入感、代入感會更強。2020年疫情發生,人們對這一陌生、未知的病毒形成持續的高度關注,迫切想要獲取相關信息。那一段時間關于疫情的新聞報道井噴式傳播,除了動態信息及時傳播外,細節和亮點也是獲取受眾關注的關鍵。隔離病房里的患者救治、醫務人員的全力以赴、抗疫一線的普通人的生活等,這些冰冷數字下的人性溫暖是最能抓住受眾目光的點。當然,這少不了新聞記者深入現場的親身感受。
多層次的編輯是情感表達的二次加工。編輯是情感表達的再加工,受眾通過拍攝到的畫面獲取信息的同時也接收情感的傳遞。畫面編輯的先后順序、節奏快慢、畫面時間長短,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基調都千差萬別。如今,信息更新速度快,受眾可選擇多,那么對作品的停留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如何在第一時間或者說在3秒內吸引受眾的目光,讓他為你停留?筆者認為一方面是信息本身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強烈的視覺沖擊。比如,2020年疫情期間,一條某地值班大爺面對領導也堅決不放行的視頻傳播量超千萬。這個視頻很簡單,只有大爺簡單的一句話,沒有過多的畫面剪輯,但是傳播效果確實成功的,這是因為受眾從里面看到一個普通人對領導的一視同仁,讓大家產生情感回應。再比如,武漢疫情期間,一條《尋找楊護士》的新聞全網關注。病人治愈后尋找幫助過他的楊護士,在這條短視頻編輯過程中,以治愈患者的講述為主,配以方艙醫院里醫護人員的工作畫面。重點突出的是援鄂醫護人員在方艙醫院里救治患者,給患者信心、力量,一起戰勝疫情。因此在剪輯上給了很多醫護人員特寫、患者的特寫,著重去放大此時的人的情感表達,起到渲染的作用。當然也會用到一些合適的音樂,讓渲染效果更好。音樂也是編輯中的一部分,好的音樂會給視頻傳播效果加分。因此,不同的編輯方式會有不同的變大效果,新聞工作者要根據傳播需求和目的,進行有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