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杰
江西衛視午間日播節目《雜志天下》,已經持續播出十四年,作為節目的制片人兼主持人,筆者想從節目的編輯排結構、主持語言和節目包裝手法三方面,來梳理分析《雜志天下》的節目形態。
《雜志天下》的編排結構,采用的是雜志型板塊分類,收看《雜志天下》就像翻閱一期裝幀精美,內容充實、立場鮮明、編輯考究的雜志。節目以導視開篇,導視部分根據當期內容選擇三個話題,主持人只讀白,或肯定、或質疑、或褒揚、或好奇,畫面由相關雜志圖片、漫畫組成,吸引受眾一聽究竟。
節目的主體部分,分設“雜志封面”“雜志標題”“雜志圖片”“銳詞”“天下言論”等板塊,標簽鮮明、分門別類。
“雜志封面”這個板塊通常是整期節目的頭條,話題分量相對更重,觀察更深。封面話題通常關乎國計民生,緊扣時代,像《來電有詐》《電子煙誘惑了誰》《中考定終生?》等。在這個板塊,節目通常只選擇一本雜志封面話題進行解讀,偶爾也會根據封面話題的相近性,選擇兩個雜志封面進行集中解讀。像2012年
2月6日的節目,“雜志封面”板塊就選擇了兩本雜志,分別是《南都周刊》的封面《白酒的戰爭》和《新民周刊》的封面《奢侈品白酒》。
相對于“雜志封面”板塊,“雜志標題”“雜志圖片”“銳詞”“天下言論”板塊的內容相對精煉、活潑、幽默。其中,“雜志標題”部分,節目會對兩三個雜志標題分別進行言簡意賅的解讀。“雜志圖片”是將來自雜志的、具有話題性的圖片進行解讀,比如《周末畫報》的圖片《最牛曬谷場》,圖片講的是成都市新都區城西派出所允許城郊農民在派出所空地曬谷子的事情,圖片最后主持人不禁感嘆道:“像這樣的好事情,就應該多多宣傳,多曬它一曬。”
《雜志天下》節目在“銳詞”板塊,向受眾介紹雜志根據時下的現象、趨勢而總結的一些新詞匯,像“太空玫瑰”“知播”“低溫生活”“代理相親”等,非常貼近年輕受眾的生活狀態。“天下言論”的內容是由《雜志天下》精選觀眾推薦的雜志言論,每天一條在節目最后以字幕形式呈現,比如七旬老人學開飛機走紅,觀眾發來言論“夢想與年齡無關”;山東一護士脫下婚紗投身抗疫,觀眾發來言論“這是最美新娘”。
《雜志天下》每期節目除了“天下言論”板塊固定安排在節目結束,其他四大板塊的位置安排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根據每期話題內容的不同靈活處理板塊的位置,能夠有效調整節目的整體節奏和話題色彩。將“雜志封面”固定為每期節目的第一個板塊,是借鑒了雜志的書冊式結構來特意安排的,使節目收看起來更有雜志的感覺,由封面開始娓娓道來。特殊情況主持人甚至將兩個事實相反的話題放在一起對比解讀,比如《奧迪司機撞人逃逸》和《奧迪司機現場救人》兩個新聞事件,主持人發出感慨:“奧迪四個環,對于前者是一副手銬,對于后者便是人性的光環。”
語言學家索緒爾曾經說過“思想在沒有被語言表達之前,只是一團沒有定型的模糊不清的渾然之物,只有當語言將思想組織為語言符號序列時,才能為他人所感知、理解。”
朗朗上口,善用押韻。主持語言是影響一檔電視節目傳播力的無形資產,筆者首先在《雜志天下》的導視部分表現出用語的朗朗上口,有“押韻”之感。每一期節目導視的語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在留有懸念的同時讓觀眾過“耳”難忘。比如,白酒成為奢侈品,貴得讓人喝不起;小學生獎狀植入廣告,教育讓人傷不起;小刮蹭叫賠200萬,好車讓人賠不起。三條節目導視,后半句不僅音律相同,而且語言結構相近,讓人耳目一新,吸引受眾一探究竟。
巧用諧音,一針見血。 在解讀雜志話題時,主持人時常根據話題的內容、特點、關鍵詞等使用諧音的方式,或諷刺或忠告,將自己的看法和雜志的觀點巧妙結合,切中話題的核心,透露一種詼諧的智慧。例如,評論過路收費有獎“相比于‘過路有獎’,‘過路要降’,才更實惠。”又如“加強監管,讓網絡醫托和無良醫藥代表都‘無可依托’。”以及“演而優則商,不是所有人都‘商’得起的”等,用諧音的方式對話題進行點評,一針見血、恰如其分。
改編名句,點到為止。依據具體的話題內容,用改編的方式對雜志觀點進行巧妙解讀,也是筆者常用的手法。這樣的方式在給受眾帶來新鮮感的同時,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例如,“老子是兒子的通行證,兒子是老子的墓志銘。”改編自詩人北島的名句,用來諷刺富二代“坑爹”的社會現象;“挾孩子以令家長交錢,真要說‘刁’的話,請問究竟是誰刁呢?”套用典故“挾天子以令諸侯”,諷刺當下個別學校亂收費的現狀;“十年生死不在崗,不思量,自難忘,千金銀兩,無處話凄涼。”將蘇軾的詞加以改編,刻畫了陜西山陽縣房管所長脫崗10年開公司的事。這種以改編觀眾耳熟能詳的名人名言、成語典故、古詩詞的方式對雜志話題進行點評,精悍直接,傳播效果非常好。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節目在評論某些新聞事件時,常常從事件本身提煉用語,這樣的解讀方式獨具風格。比如四川省宜賓市某醫院出現男子子宮檢查報告的案例,談到了醫務人員缺乏責任心的問題,主持人根據當事醫院的解釋進行點評:“醫院解釋復制粘貼失誤,要我說啊,對這樣的工作人員,我們就應該直接按一個鍵。什么鍵呢?刪除鍵!”再如,浙江慈溪某幼兒園教師膠帶封嘴定規矩的事件,主持人評論:“小孩吵鬧就用膠帶封嘴定規矩,對于這樣的老師也該定一定規矩,直接給她的教師職業貼上封條!”
電視不僅是聽覺的藝術,也是視覺的藝術,電視的傳播優勢就在于視聽兼備、聲畫合一。《雜志天下》節目綜合運用多種電視手法,精心包裝,塑造視覺效果。節目每期開頭都有10秒鐘的片頭,在明快的背景音樂中畫面不斷切換,“它可以給你高度”(主持人在一座座堆積如山的雜志中架梯攀爬);“它可以給你力度”(主持人將一座由雜志摞起來的“山”一點點奮力托起);“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給你角度”(主持人手持雜志卷成的望遠鏡,坐在一座由雜志摞起來的“山”上瞭望)。精煉的語言和明朗的畫面,清晰地表達出了《雜志天下》節目的定位與主旨。節目內容以大搖臂轉入現場,“和您一起關注正在流行的話題”開篇,營造一種和受眾分享的親切感。節目最后,重申節目口號“讀雜志、觀天下,雜志話題多,咱們明天中午接著說”,向受眾邀約,吸引觀眾對節目的持續關注。
一檔電視節目要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就必須在字幕的設計上多多用心,《雜志天下》節目非常講究字幕的運用,屏幕最下方一直呈現節目的標識,以提醒剛剛收看節目的觀眾收看的是什么節目,突出節目的身份標識。每一個話題的題目會一直顯示到下一話題的開啟。除了記錄主持人語言的字幕不停滾動外,節目畫面的空白位置會根據話題的要點、關鍵詞等的性質,突出重點,提綱挈領。值得一提的是,插入的字幕在字體選擇、大小穿插、色調安排、邊框處理、聲音特效、動作特效以及插入方式等方面,配合話題的性質、特點,變化豐富、及時而應景,讓觀眾在收接信息、分享觀點的同時獲得不同的視覺享受,避免收視的疲勞。
相對于主持人口播語言的訴諸理性,音樂和視頻則訴諸于感性更加直觀。音樂和視頻的適時運用,避免了主持人一說到底的單一和枯燥,有益于加強話題的表達效果,舒緩節目的節奏。比如談到大學畢業季,主持人感嘆:“這還真是讓我想到了一首老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睡在我寂寞的回憶。”話音一落,《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歌聲響起,烘托話題的氣氛,并安排節目在歌聲中結束,讓人心生無限感慨。聲畫合一,增強了話題解讀的傳播效果。
《雜志天下》節目無論是在編排結構上的類雜志化,還是在主持語言的精雕細琢,以及電視節目包裝手法的綜合運用上,都飽含著全體制播人員的辛勤和智慧,體現著以受眾為本的編輯思想,體現著節目對目標受眾的深刻研讀。《雜志天下》節目在傳播形態上的努力和嘗試,為紙媒內容電視化傳播的進一步發展開闊了思路,為電視新聞資訊節目的創新提供了一個新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