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惠
廣播電視是人們獲知信息的主要來源,影響人們娛樂、生活、審美等最重要的介質。1979年我國第一條電視商業廣告的出現拉開了廣播電視發展商業化、多元化的序幕,廣告數據就成為廣播電視的影響力、廣播電視發展的映射。
從傳統廣播電視廣告收入的不斷縮減到網絡視聽收費的崛起不難發現,人們的視聽需求和消費能力處于上升狀態,但是接收方式的轉變帶來產業收入結構的改變。當以網絡為主的手機、電腦等小屏介質洶涌來襲,當傳播平臺多元化,接收習慣碎片化,傳播行為全民化,主流媒體的話語權開始下移,傳統媒體必須加快科技創新,推進跨界融合。
2018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全國各地傳統媒體也開始積極轉型,扎實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讓傳統媒體和現代新媒體及自媒體共同發展,共同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讓不同形式的媒體獲得及時有效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得資源更為豐富,更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趙忠祥、倪萍、沈力等主持人風靡全國,成為全民偶像,至后來的董卿、李詠、朱迅等大批優秀的主持人引領浪潮;從央視名嘴到如李湘、何炅等地方綜藝名嘴的出現,廣播電視的黃金時代與廣播電視主持人相互成就,創造著一個又一個收視佳績。全國各大院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火熱開設,希望搭上廣播電視行業的黃金班列。雖早在1983年就有央視春晚主持由劉曉慶、馬季、姜昆以及王景愚跨界操刀,但是并未帶來主持業態轉變,專業主持人不可替代的特性依然顯著。
然而這樣的排他屬性正在日益弱化。2020年,演員佟麗婭參與了央視春晚主持工作;東方衛視的綜藝節目《歡樂喜劇人》選用郭德綱取代專業主持人;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更是從第一季到現在都采用歌手作為主持人,專業主持人卻以經紀人的身份跨界出現,換位發力。
從“主持人中心制”到“主持人邊緣化”甚至到“去主持人化”,主持人話語權一再下放。主持人在節目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串聯作用以及節目思想主旨生發引領作用,加之主持人的個人風格特色,對于塑造節目特色、拉近受眾距離,有著不可忽視的核心作用。
但隨著受眾需求和市場競爭的需要,傳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受眾模式、節目形態也發生了改變。曾經是播什么看什么,現在是想看什么播什么。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角色由被動變主動,由被漠視至被重視,受眾模式也逐漸由“傳者本位”發展到“受眾本位”,以受眾為中心來制定媒介定位以及傳播原則,更加強調受眾訴求。這讓制作方竭力創新以滿足日益“刁鉆多變”的受眾。
如《我是歌手》節目,選用歌手作為主持串聯,使節目內容更具整體性,更具新鮮感,而以歌手藝人的身份角度去解讀同行業的明星既更有說服力也更有看點和話題度。同時,歌手自帶熱度再次為節目創造話題、引來流量,進一步提高節目的知名度、傳播力。
在《花兒與少年》節目中,展現了不同年齡層明星在集體出游時的衣食住行生活點滴,通過“真實感”拉近與受眾的距離,部分實現了主持人的這一作用,同時使“神秘高大上”的明星生活變得“平民化”“普遍化”。加上后期剪輯的故事引領使之渾然一體,比常規主持串聯更具真實感融入感。
當連接受眾的因素不再鎖定在專業主持人身上,轉而以多種形式替代。專業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地位受到沖擊,核心引領的是主角光環黯然凋零。
融媒體時代,手機、電腦、電視等大小屏共享視聽盛宴,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能成為代言人。如何牢牢守住話語權,發揮主持人的橋梁紐帶作用,實現主流媒體的正面導向作用?唯有不忘初心,迎難而上。
抓住受眾需求,就能抓住機遇。各大綜藝大膽創新改變節目形態,陸續啟用明星主持;自媒體紛飛,各網絡平臺粉絲激增,實現流量變現。IP流量帶來的強勢引力展現的是受眾的高質量娛樂需求,更具參與度、更加接地氣、更真實真誠才能讓受眾買單,如《花兒與少年》中,雖然沒有主持人的穿針引線作為串聯。但是從具有故事情節的臺本設置以及后期的剪輯,包括參與嘉賓都承擔起了串聯的工作。節目的起承轉合,內容形式雖有改變,但人們的認知需求、情感共鳴需求依然存在。因此,主持人話語權的消失不是節目和受眾對串聯作用的摒棄,相反是對主持人的串聯功力與串聯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受眾的審美需求和不斷提高的審美能力,僅憑明星的高流量加持并不能拯救火爆綜藝節目周期后的沒落與后期發力的困頓。追根溯源,無論傳播的形式、受眾的品味如何改變,求真尚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在融媒體時代的主持人應該遵循這一守則守正創新。
首先,增強精品意識,增強個性與時代感。新時代有新需求,在明星代主持、網絡帶貨主播的強力擠壓下,專業主持人要在快節奏中自我沉淀,提高自身修養和專業能力,以提升自身競爭力,揚長避短來迎接新時期的挑戰。
專業主持人面臨的競爭群體主要有三類,各有優勢:一是明星藝人跨界主持,他們自帶IP流量,擁有超強粉絲吸附能力。明星加持,任何言談舉動都可以打造出一個個話題爆點,從而形成節目收視保障。然而明星主持經費高、主持節目類型相對較少(更適合娛樂綜藝)、市場運營下其個人形象的正面引導風險因素較大等也是明星藝人跨界主持顯現出的問題所在。
二是直播帶貨主播,素人出身,親和有個性,接地氣懂受眾,其引流能力同樣不容小覷。如“口紅一哥”李佳琦,一場助農直播帶貨交易量可達二十萬單,成交金額超過一千萬元。然而,直播主播的政治意識、主持專業能力等也是其軟肋所在。
三是AI智能主持。AI播報有著低成本、高效率、高準確率的特征,但是其共情能力是智能AI在短時期內難以達到的缺憾。
專業主持人沒有明星的自來粉絲流量,也不能照搬直播帶貨主播的引流模式。想要提高自身的“流量”,靠商業運作的模式顯然不具普遍性,可操作性較弱。專業主持人應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牢牢抓住自身專業優勢,不斷增強主持基本功,如語言表達、語音標準、語言規范等能力,結合當前時代特征和受眾需求,大膽創新,打造更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主持思維、主持素質。
在融媒體時代,信息爆炸,資源猛增,播音員主持人必須學會在海量信息資源中甄別符合主流價值觀、正能量的有價值的內容,如大浪淘沙般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專業主持人利用自身優勢,學習明星個人的包裝運營、直播主播引流過程中的先進做法,結合自身實際,通過新時代高科技手段等多種形式在各類平臺進行自我完善、推廣,塑造具有獨特個性的魅力標簽。
其次,增強“四力”努力完成橋梁紐帶使命。完成橋梁紐帶使命,需要俯下身子理解受眾并切實為其服好務。這就需要專業主持人不斷努力踐行“四力”,即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增強“腳力”,走到人民群眾中,進一步實現“三貼近”原則——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強“眼力”,善于發現,獨具慧眼,知道看什么,該怎么看;增強“腦力”,能夠多思善思,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增強“筆力”,筆耕不輟,力頂千金。筆力是“腳力”“眼力”“腦力”的最終體現,讓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而主持人要融合“四力”之功,想受眾之所想,說受眾之所需,通過最后的語言藝術再加工,作為節目的閉環完美呈現,為人民群眾服務,呈現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讓宣傳思想工作更具感召力和穿透力。
作為中國偉大成就的見證者、主旋律的傳播者、正能量輿論的導向者,主持人必須不忘初心腳踏實地、堅守責任與使命,大到世界經濟,小至人情冷暖,把專業主持人的觸角和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緊密相連,把語言的力量轉化為行動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民心”說出受眾愿意聽的話,做出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才能真正把握好主持人的話語權,在眾多節目和眾多節目主持人中脫穎而出。時代催人奮進,牢記職責使命,倡導主流價值觀回歸,融合新科技手段創造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精品欄目,為廣大受眾服好務,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這是主持人不可推卸的職責使命和必選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