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衛華 王曉峰
隨著互聯網及信息技術的不斷提升和迭代,在融媒體時代,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而地市級廣播新聞節目因“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特性,在傳播速度、內容、渠道等方面都處于不利地位。如果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難免會被邊緣化,地市級廣播新聞節目必須不斷創新才能化危為機。
廣播特色弱化。廣播特色是廣播新聞節目的魂,傳統廣播新聞節目所具有的記者連線、現場直播、廣播音響的運用等特色正在逐漸弱化或消失。新余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新余臺”)2016年11月成立了融媒體新聞中心,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的記者合并成一套人馬,原來的廣播新聞記者均轉型做電視新聞,廣播新聞稿件基本采用電視版本,原有廣播特色的記者口播、現場連線、現場音效等運用逐漸減少,使廣播新聞可聽性大打折扣。
傳播形式單一。從地市級廣播新聞節目的傳播形式來看,目前主要是通過廣播頻率的固定時間段和上傳至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由于傳播形式單調,無法滿足受眾多元化接受各類新聞的需求,造成廣播新聞節目逐漸淡出受眾的視線。新余臺的廣播新聞節目《新廣新聞》,每期節目制作完成后,只在新余綜合頻率的早晚七點及交通頻率的早七點三個時間段和固定上傳至每日新余APP兩種形式播出,較少借助新媒體的微信公眾平臺、微博等形式傳播。
內容缺乏深度。從地市級廣播新聞節目的內容來看,大多以時政類新聞為主,本地民生新聞占比較少,調查類及評論類等有深度的民生新聞嚴重缺乏。新余臺時長為18分鐘的廣播新聞節目《新廣新聞》,時政類新聞占比偏多,有時領導活動比較密集,占比甚至會達到一半以上,導致民生新聞比重偏少。現有記者力量只能滿足日常電視時政采訪的需要,即使偶有民生新聞,也難深挖根源、長線作戰,只能淺嘗輒止、打“短平快”,很難采制出有深度的調查類及評論類新聞。
人才隊伍流失。因廣播新聞節目“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缺乏“聲畫同步”及“視聽同享”的特性,導致其無法與電視或新媒體相抗衡,使其影響力及受關注程度逐漸邊緣化。新入職人員更多傾向于從事電視、新媒體,從而致使廣播新聞采編隊伍減員后青黃不接,廣播新聞人才流失、隊伍老化、供給不足。廣播新聞人才流失嚴重,導致節目質量不高。
從媒體發展的長河來看,沒有沒落的媒體,只有過時的思維,現實要求地市級廣播新聞節目唯有創新才有坦途。
以內容為王,深耕本土新聞。地市級廣播新聞節目是地市級主流媒體的安身立命之本,堅守“內容為王”是任何媒體的發展之基。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地市級廣播新聞節目的核心在于將“內容為王”貫穿始終,記者對發現的新聞好線索要有恒心、韌勁,跟蹤采訪,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這樣才能采寫出“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叫好又叫座”的新聞作品,吸引并留住受眾。2020年,年過六旬的新余本土非遺傳承人李年根,通過在網上“曬”竹編手藝,短短8個月“圈粉”千萬,天南地北無數網民也因此了解了竹編手藝,認識了“竹編老李”。記者在得知這一新聞線索后,帶著錄音筆歷時6個多月對李年根進行跟蹤采訪,聆聽他講述學手藝的艱辛歷程,記錄他網上直播制作竹制品的全過程,感悟他創新竹編樣式,傳承技藝的創作初心,采錄積累的音頻素材長達10多個小時。記者對這些音頻素材反復篩選,打磨,最終采寫出三集廣播系列報道,播出后產生了強烈反響。新浪網、鳳凰網等多家媒體快速轉載報道,很多本地聽眾紛紛打電話預訂“竹編老李”的竹制品,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有效延展了新余本土非遺文化的影響力。
以創新為驅動,實現多平臺傳播。創新是地市級廣播新聞節目發展的核心驅動。脫貧攻堅是習近平總書記心里牽掛的一件大事。為挖掘本地脫貧攻堅的好新聞,記者經常深入基層一線采訪報道。在一次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江西省分宜縣鈐山鎮金雞布村的趙九生因患強直性脊椎炎,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一系列精準幫扶措施激發了他的內生動力,最終逆襲成為種養能手、脫貧之星,而且在政府的幫助下實現了脫貧又脫單。2020年農歷十月初七,48歲的趙九生要舉辦婚禮,記者敏銳地抓住這一選題,全程跟蹤采訪,第一時間采制播出廣播長消息《脫貧又脫單趙九生家有喜事》。為拓寬傳播渠道,實現一稿多平臺傳播,記者又采寫了電視稿件《“直立人”結婚了》。在這基礎上,記者和編輯創新思維,通過對音視頻素材的重新剪輯,創作出視頻《趙九生:今天我娶媳婦啦》,該視頻經“每日新余”兩微一端及抖音號全網推送后,網民紛紛留言表達祝福,閱讀量超過30萬,還被學習強國選用推送,形成了大屏帶小屏、多屏聯動的跨媒體互動傳播效果。
以受眾為中心,增強互動黏性。廣播由于先天缺乏聲畫同步的視聽感,易導致部分受眾的流失。因此,對地市級廣播新聞節目而言,想要在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強化受眾意識,以受眾為中心,增強互動黏性。今年4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對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落實打防管控措施,堅決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多發高發態勢。《有車生活》節目主持人敏銳地抓住這個民生熱點,及時在節目中設置新聞話題《你遭遇了電信詐騙嗎?》。在詳細介紹了新余市公安機關打掉一起藏匿在毛家村、毛家商業街民宅的兩個電信詐騙窩點的典型案例后,聽眾通過各種方式熱烈參與討論。有聽眾打電話進直播間自述遭遇的電信網絡詐騙經歷,有聽眾在FM962520的微信公眾平臺或聽見廣播視頻直播間里紛紛留言,或表達祝賀或支招防騙。兩個小時節目幾十個電話參與討論,網絡留言達一百多條。這種可聽可看可互動的新聞話題討論,增強了與受眾的互動黏性。
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打造復合型新聞人才。在2020年6月30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融媒體時代地市級廣播新聞節目作為主流媒體,要與時俱進跟上發展的步伐,說到底還是人才競爭的問題。因此,多引進和培養能熟練掌握新聞采集、策劃運作、采編流程等方面技能的復合型新聞人才已成當務之急。
為鍛煉和培養人才,新余臺創新性地開展新聞宣傳工作,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一方面通過在全臺持續開展記者增“四力”走基層大練兵、大比武,進行基層調研采訪等活動,讓采編播人員積極參與,了解和熟悉各崗位工作內容及流程,形成了廣播記者能拍電視新聞、電視記者能做廣播錄音報道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采編播人員定期參加由江西省融媒體中心舉辦的江西融媒大講堂活動,現場聽專家授課,了解掌握新聞作品的前沿技術和各地有借鑒意義的經驗做法。重新界定崗位職責,打通廣播、電視、新媒體固有界限,針對性地鍛煉采編播人員撰寫微信推文、拍攝小視頻、創意Vlog、制作抖音及H5等融媒體產品技能,提升他們的業務能力和實踐水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殘疾人這一特殊人群因自身原因無法詳細了解防疫相關知識,記者抓住這一細節,第一時間采制廣播民生稿件《手語視頻宣傳防疫知識》,同時,還利用錄制和拍攝的音視頻素材,制作了抖音視頻《疫情防控手語小視頻(特殊人群版)》,在新媒體的閱讀量達1億9300多萬,得到省領導的點贊:“想得周到。”
2020年7月初,新余市遭遇持續強降雨,新余臺快速反應,派出多路記者不分晝夜,連續奮戰在抗洪搶險一線。記者不僅及時發回《我市各地干部群眾齊心協力防汛抗災》《鑼聲中的轉移》等新聞稿件,還將現場拍攝的大量圖片和視頻進行編輯,在微博、微信上第一時間推送,讓受眾及時了解更多現場情況。在每日新余微信公眾號上推出的微信帖《新余今天啟動防IV級應急響應!暴雨導致我市43522人受災!還有……》,新聞記者和編輯的全媒體意識得到很好的體現。在2018—2020年度,新余臺連續三年榮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報道優秀供稿獎。
融媒體時代,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生存與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而廣播新聞節目作為廣播媒體的核心品牌節目,不僅是廣播發展壯大的根基,也是廣播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一環。地市級廣播新聞節目想要在各媒體競爭中脫穎而出,應在節目內容、節目形式、服務受眾、保障人才等方面創新發展,將廣播的優勢融入到全媒體之中,這樣才能勇立潮頭,更好地完成新形勢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