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茹 路銘
近年來,綜藝節目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趨勢愈發明顯,吸引了社會各界的目光。我國綜藝節目從單一到多元,從無明星參與到有明星參與,從有明星參與到全民參與,經歷了由點狀到線狀再到網狀的發展歷程。伴隨著國家政策的約束、市場的進步以及受眾的理性回歸,綜藝節目在內容上不斷升級,綜藝節目中傳統文化的融入,引領著綜藝節目向更深層轉變。雖然綜藝節目發展總趨勢是前進的,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并使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傳播,是當下應該考慮的問題。
缺乏原創性。我國綜藝大環境中原創類綜藝節目占比小。有很多出現在受眾視野的、大流量的綜藝節目是引進或借鑒國外優秀的成功的綜藝節目,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綜藝節目創新的腳步。《奔跑吧》引進的是韓國SBS電視臺的《Running Man》,《拜托了冰箱》引進的是韓國JTBS電視臺的《拜托了冰箱》,《真正男子漢》《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都是引進的韓國MBC電視臺的綜藝節目。不止韓國,還有引進于英國的《王牌諜中諜》,引進于荷蘭的《中國好聲音》等。這些集“他國精華”于一身的中國綜藝,雖然可以減少我國綜藝節目前期探索的資金投入,將已經成熟的節目進行“本土化”后,引進我國市場,可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但是對于提高我國綜藝節目的原創能力,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會產生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悖離了我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核心競爭力的國策。
節目同質化嚴重。我國綜藝節目跟風現象嚴重。當某類綜藝節目得到觀眾的認可,同一時期與之相似的一系列綜藝節目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2010年《非誠勿擾》出現后,相繼出現了《相親才會贏》《愛情連連看》等,致使當時滿屏都充斥著相親類節目。自《爸爸去哪兒》走紅后,《媽媽是超人》《和爸爸在一起》《出發吧爸爸》等一系列親子節目出現在人們視野。同一種類型的節目同一時期出現在受眾視野,必然會導致節目的同質化,使受眾出現審美疲勞。
忽略價值觀引領。個別綜藝節目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社會效益,為了博取受眾眼球,故意將節目內容庸俗化,夸大甚至曲解節目嘉賓間的矛盾,設置常人難以接受的游戲玩法讓明星去挑戰等。比如,在早期綜藝節目《冒險奇兵》中,陳喬恩因輸掉游戲被迫當眾脫掉貼身衣物;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某期預告片,將兩位明星嘉賓大打出手的視頻播出,以此抓住受眾的好奇心理,提高下期節目的收視率;《追我吧》大型真人競技類節目,以讓明星參與超高難度的挑戰為看點,強調競技,忽略適度原則,導致高以翔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心源性猝死。這種靠庸俗、曲解嘉賓行為、明星參與高難度挑戰博取受眾眼球的方式,忽略了節目本身應傳遞的正能量和應引導受眾價值觀的責任和義務。尤其是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而言,節目呈現的排場風、奢侈風、一夜成名風,會使青少年迷失自我。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綜藝節目所需要的養分,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出臺和影響下,綜藝節目本身要有意識地在原創基礎上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可以從以下四大層面入手:
加強對綜藝節目制作核心團隊的培訓。作為電視節目的編導要具有前瞻性眼光和準確的判斷力。從《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來看,一檔優秀的綜藝節目背后,必然有一個甘于付出的優秀團隊。如果說綜藝節目是“人的軀體”,那么節目導演、策劃、編導等主創人員就是“人的靈魂”,他們決定著這檔節目的導向。因此,應該加大對節目主創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節目的主創人員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
金牌節目制作團隊是綜藝節目具有良好口碑的保證,一檔綜藝節目成功與否與節目制作團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些廣告主在對某檔綜藝節目投放廣告時,除了看重節目邀請的明星嘉賓陣容外,節目制作團隊也成為了重要的衡量標準。從每年的各大衛視招商會上不難看出,在招商中衛視的金牌制作團隊無疑成為其重要砝碼。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聲臨其境》《向往的生活》《我是歌手·當打之年》等綜藝節目制作的成功,與節目制作團隊的能力和付出分不開。
將優秀傳統文化中注入流行和時尚元素。“與時俱進”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同樣適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新鮮事物,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代流行元素結合起來,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需要注入時尚元素,人們以往對于傳統文化的印象是保守的、古板的。但是綜藝制作團隊經過“頭腦風暴”后,人們看到了《經典詠流傳》以詩會歌,《中國詩詞大會》以詩為賽,《朗讀者》將文化聲。這些綜藝節目掀起了“詩詞熱”“朗讀熱”,“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讓中華傳統文化也成為一種潮流,撕掉了人們以往貼在傳統文化上的標簽。
新時代展現出綜藝節目的新風貌,除了通過綜藝節目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應該更注重綜藝節目中所傳遞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價值,讓世界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與時俱進、充滿魅力的東方大國形象。
以傳統文化為核心加強節目原創能力。創新是第一生產力,也是藝術的生產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質樸純真的大眾心聲是節目創新最堅實的源泉和支撐。
《中國詩詞大會》是綜藝節目創新的典范之一。央視出品的《中國詩詞大會》在制作第一季時,顏芳和她的團隊雖說只錄制了20多天,卻在前期籌備、策劃、討論了近600天,修改了20多版。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曾獲得第22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綜藝欄目獎。連續兩季擔任點評嘉賓的王立群教授在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詩詞大會》是一個央視自主原創的節目,而不是像有些電視臺高價購買國外電視臺的成熟的模式,這是真正的自主創新,極為罕見。”
創新不易,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的創新更不易,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的同時又被受眾接受和喜愛的創新,更是“難于上青天”。首先,媒體人、電視人應將“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精神貫徹到底。
以獨特藝術表現手法結合受眾推動創新。科技成為綜藝節目形式創新中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段。在互聯網、電子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在舞臺效果方面運用4D舞臺效果烘托節目的主題、打造別具一格的視覺效果;運用CG特效、AI、全息投影、VR、AR等技術,讓觀眾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成果,節目形式的創新不應該只停留于表面的“獵奇”“尋求刺激”“搞怪”上,應多在內涵“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上下功夫;多在“寓教于樂”“寓教于情”上下功夫;多在“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教化人”上下功夫。電視人應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蘊含中華文化的讓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中國風時代真正到來。
其次,文藝成為綜藝節目形式創新中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在利用燈光、音響、4D舞臺效果等電子高新技術給受眾視覺沖擊的同時,在內容上可以利用音樂、舞蹈、戲曲、小品、雜技、詩詞等進行擴充和二次創作,選取其中一兩個或者多個元素進行融合創新。《幻樂之城》的內容制作,便是以燈光、音響、沉浸式舞臺等技術加持融合音樂、表演、電影等內容進行的一氣呵成式唱演。節目每一次都是現場直播,由專業團隊拍攝,每首歌都高度還原了電影級場景,給受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聽覺享受。這種類似于音樂劇又不同于音樂劇的文藝表現手法,正是《幻樂之城》吸引受眾眼球的新穎之處和獨到之處。
綜藝節目是涉及多重文化領域,視聽觀感體驗出色,受眾范圍覆蓋面廣的節目形式。綜藝節目在不斷的摸索和發展中,會逐漸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為綜藝節目的創新展示出其特有的感染力、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