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晉華
平頂山學院外國語學院
高校外語教師由于其工作性質的原因已經成為當前職業倦怠的一個高發群體,職業倦怠這一現象也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雖然外語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外語教師的職業地位依然困擾著很多人的心。針對高校外語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來講,由于高校外語教師的授課一般為大班授課,相對于專業課教師而言,其工作壓力更大,因而也更容易產生身心疲勞的狀態。然而,職業倦怠所導致的種種特征如果不能及時克服與疏導,不但會對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也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必須要重視高校外語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找出應對措施,不僅有助于教育者個人的職業生涯成長,實現專業化發展,同時對于高校外語教學質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因為嚴重的工作壓力所產生的身心疲勞的癥狀,并且持續一周以上。職業倦怠的情況最容易出現在護士、律師、教師等行業當中,其基本特點就是情緒性耗竭。后來Maslach 團隊將職業倦怠的概念進行優化,即把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癥稱為職業倦怠,主要包括情緒枯竭、低個人成就感等特征。通常情況下,職業倦怠定義為由于個體不能夠順利應對工作所產生的壓力時出現的極端反應,是一種情感、態度和行為的持久性衰竭狀態。
職業倦怠的表現主要有情感枯竭、去人性化、低個人成就感三種表現。高校外語教師工作量大、壓力大的特點容易導致工作效率降低,在這期間的情緒和態度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調節,則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情況。總的來說,高校外語教師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情感過度消耗和教師勝任感下降兩個方面。首先,很高高校外語教師在剛剛進入教育行業時充滿了工作熱情,但是因為高校外語教育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課,工作量較大,因而高校外語教師會逐漸失去工作熱情,取而代之的是覺得工作沒有意義,進而對目標感到迷茫。其次,在工作壓力較大的時候,教師也會對做教師這件事產生質疑的情緒,認為自己無法勝任教師這一工作,逐漸缺乏自信,工作的成就感也隨之降低。進而由積極的工作逐漸變為消極對待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進入職業倦怠的高校外語教師往往在前期的工作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在工作壓力較大的時候,沒有合理的梳理情緒,從而導致自滿或者惰性逐漸侵蝕了自己。
來自社會層面的倦怠成因主要是因為社會的快速變化帶來的新的要求和過高的期望。倦怠是個人的特征,但是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組成要素,因此其倦怠與社會壓力也具有直接的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教師所面臨的壓力除了來自工作,還包括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其產生倦怠的概率也大幅增加。新時代條件下,知識呈現爆炸的狀態,世界外語教育理論的迅速發展也對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能力要求,教師必須要具備相應的專業水平和職業資格。當前,外語教學涉及的教學科目越來越多,除了專業的外語,還要對文化、心理、思維等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在工作當中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此外,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的改革、教材的更新等都給高校外語教師的工作帶來了新的條件。高校外語教師想要做好這份工作,僅僅有一腔熱血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要不斷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素質,這就要求教師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不斷轉變自己的課堂角色,進而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使其更加符合教學改革的要求,但是在這一過程當中,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適應教學改革帶來的壓力,則就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在高校外語教師職業倦怠成因方面,組織層面的原因也是其一個重要因素。首先,學校的制度管理當中存在方式失當。管理制度的不當會對教師的職業倦怠造成直接的影響。在現實的教育管理當中,有的高校存在著模式教師的現象。這也就使得教師的一些知情權和決策權不能得到落實,使教師失去原本應有的公平和尊重,從而造成教師對組織的不滿,進而影響到其工作的態度。一方面,教師作為決策的承受者,其主體得不到有效實現;另一方面,教師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卻處于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教學改革取得成功時,教師未必能得到實質性的獎勵,但是教學改革出現了問題,教師確實首先要被問責的對象。這就造成了教師在教學改革當中也面臨著極大的壓力,甚至有一些抵抗力較小的教師的不知道該如何開展工作,從而造成職業倦怠。其次,部分高校中教學和科研體系存在眾多不合理因素。高校外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當中外語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支持相對較少,教師缺少工作上的回饋和鼓勵,使其主體性得不到體現。同時,在科研評價體系方面,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存在也對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有直接的影響。當前,在我國高校職業評定當中,大多是以發表相應檔次的論文及數量作為重要參數指標的,這就使得長期以基礎教學為中的外語教師們難以承受,從而導致心理失衡。
除了社會和組織的因素,個人因素也是造成職業倦怠的一個關鍵因素。在實際的工作當中,一些教師責任心強,追求完美,對自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學質量的提升除了受到教師本身的一些影響之外,還與學校、學生、教學設備等方面存在著影響,這就導致教師在無法取得明顯成績時,出現自我否定的情況。另外,一些教師在工作當中心胸不夠開闊,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問題時候,不能夠以豁達的心態來面對。很多教師缺乏自我調節的相關知識,因而在面對工作壓力和挫折時,無法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進行疏導,從而導致職業倦怠。
高校外語教師職業倦怠與社會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解決高校外語教師職業倦怠也應該從社會環境方面入手。首先,政府應該提高對高校外語教師的重視程度,從教師的根本利益出發,以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為主要導向,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同時也要逐漸改變社會傳統觀念對教師的認識,實現教師由執行教學程序向著多元教育的方向轉換。其次,通過各種手段來關注教師的成長。在社會上不僅應該為教師提供高質量的崗位培訓,加強教師知識更新的步伐,同時還要多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并從政策法規方面保證工資及福利發放的強制性和權威性。
在學校層面來看,高校應該從管理制度方面入手,改善高校外語教師的職業倦怠,這就需要學校的管理者和決策者要能夠全面考慮教師的心理需求和職業發展路徑,同時還要保障制度的合理性和人性化。高效管理層應該認識到高校外語教師面臨的工作量大的問題,并給予充分的關懷和支持,改善教學條件,為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導致職業倦怠的原因除了社會和學校層面外,還與教師自身的情況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高校外語教師必須要不斷強化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對教學工作的壓力時,高校外語教師要認識到教學方法和內容是動態存在的,教學本身就是具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因此,其應該發現自己工作中的趣處,保持自己的工作熱情,在工作當中體會到樂趣。另外,高校外語教師在課余時間要進行適當的個人反思,以基礎知識為出發點,善于發現問題,并帶著問題不斷進行實踐和探索。
高校外語教師的職業倦怠受到社會、組織和個人因素的影響,因此關注教師的職業倦怠也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有效防止和避免教師的職業倦怠。同時,高校外語教師也要不但強化自己的素質,面對工作及生活中的壓力,要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疏導,從而保障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