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勝
甘肅省武山縣鴛鴦初級中學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綜合性、人文性、思想性和實踐性,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意識、法治觀念培養的重要途徑。而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核心素養理念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理論指導的教育形勢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應將學生人文素養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在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學生更為良好的成長與發展。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應積極的進行人文因素的挖掘、人文意識的引導,以滲透教育的形式來實現學生人文意識的形成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為學生今后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做好素質、意識方面的鋪墊。
人文是一個具有廣泛內涵的概念,既包括所有外在的文化現象,同時也包括人們的意識狀態和意識活動。而人文素養的具備不僅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素養,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對與自然、社會以及集體關系的處理能力。由此可見,在初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1)有助于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就應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通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來對學生進行“愛國、敬業、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滲透,使學生在對人文精神進行構建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德育引領,有助于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2)有助于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人文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屬于綜合素質能力體系的一部分,學生只有具備了人文素養,才能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理性的思考能力。因此,在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能有效的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體系,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培養,極大的實現了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與落實。
1.轉變觀念,提升人文素養,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文滲透作用。
在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實施者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和滲透教育功能。也就是說,教師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人文素養滲透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對學生人文意識的形成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應從自身的專業素養出發,通過教學觀念的轉變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來發揮自身有效的滲透教育功能,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人文素養滲透教育效果的優化。
首先,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人文教育理念作為教育理論指導,在人文素養的滲透教育與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就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視為獨立的學習個體,在對其個性化學情、學習需求的充分尊重下,營造人文性的教學氛圍,增強課堂教學的人文教育價值。
其次,教師應注重自身人文價值教育水平的提升。教師是學生人文素養形成及發展的重要指導者,其自身的人文素養水平直接影響著滲透教育的效果以及學生人文素養形成、發展的情況。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人文素養滲透中,教師應充分注重自身人文素養水平的提升,并以言傳身教、行動示范的方式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滲透、熏陶,以此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效果。
2.優化目標,提升認知能力,實現人文素養滲透教育有效性。
隨著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普及,各個學科的教學目標都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而在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在進行滲透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重視科學性目標體系的優化與構建,使學生能在明確、科學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獲得有效的人文素養滲透,以此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效率。如,在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學目標體現為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個維度,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是三個維度中最具人文性的,集中體現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人文性以及學生道德意識塑造的發展需求。因此,教師就應在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制定的過程中,將學生人文素養的滲透進行融入,并在對這一教學目標進行實現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活動、教學過程的科學設計與開展,以此增強人文滲透教育的有效性,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3.關注內容中人文因素的挖掘與利用,提升學科人文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之所以具有高度的人文性,與其教學內容中蘊含的人文教育資源以及濃厚人文氣息教育內容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人文素養滲透教育中,教師就應從教學內容入手,通過人文教育資源的拓展以及內容中人文因素的挖掘與利用,來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教育與引導,實現學生人文意識的形成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
首先,深入挖掘,有效利用,實施人文性教育的滲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教師就應以教材為立足點,通過對教學內容內涵的深刻解讀來進行其中人文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使學生在這一有效教育契機下獲得人文性教育的滲透與引領,以此來優化人文滲透教育的效果。如,在對學生進行“集體生活”方面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案例,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分析、場景再現、分角色扮演以及合作討論等方式,進行教學內容、案例中人文教育因素的挖掘,使學生能從更加深入的討論與分析中認識到集體力量的強大以及集體環境有效的感染性。這樣學生就在基于教材的學習與理解的基礎上獲得了人文性教育因素的影響,獲得了自身人文素養的大幅度提升。
其次,結合生活,積極拓展,增強教育資源的人文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進行人文素養滲透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就應積極的將具有人文性的教學資源引入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以此實現課堂教學資源的拓展,增強課堂的人文性。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體現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案例、背景知識等教學資源進行引入,使學生能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種具有人文性教學素材及資源進行更為深刻的理解,并從中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人文性因素的熏陶,有效促進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4.創新拓展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人文性學習體驗。
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催生了大量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同時在落實素質教育、核心素養理念方面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滲透教育形式應進一步的進行優化與創新,使學生在更加多元化的課堂教學中、在更加全面的人文教育引導下,活動人文意識的形成和人文素養的提升。
首先,教師應通過人文教學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的人文學習體驗,優化滲透效果。情境教學模式是各個學科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還原教學場景、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進行人文素養滲透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就應通過情境教學模式的運用,結合教學內容進行人文性教學情境的創設,以此激發學生的人文體驗、增強學生的人文感受。如,在對學生進行“我們的情感世界”等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播放一些反映親情的影視片段或音樂作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性教學情境,這樣學生就會在視聽感官的刺激下產生強烈的參與積極性,紛紛進行自己與家長相處情況的描述,并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情感世界,學會處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以此獲得了良好的人文引導,實現了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其次,教師應通過合作探究團體活動的開展,進行人文內涵的分析與滲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人文因素大多具有一定的隱晦性和抽象性,僅靠學生的自主感悟,很難對其進行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圍繞某一個人文教育的知識點進行深刻的探究與討論。這樣就有效的強化了學生對知識點中人文因素的認知,深化了學生對人文素養教育內涵的理解,從而有效的提升了人文素養滲透教育的效率。
5.注重環境滲透功能,創設具有人文性的學習環境。
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其心理狀態以及行為都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人文素養滲透的教育中,教師就應充分利用環境因素的滲透教育功能,通過濃厚人文性學習環境的創建,來提升滲透效果,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培養。
首先,教師應通過教室環境的優化構建和諧的人文環境。教室是學生進行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其教學環境的有效構建對學生的學習心態以及學習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就應組織學生對教室環境進行積極的優化。如,應要求學生有效的保持教室環境的衛生,鼓勵學生對教室環境進行個性化的裝飾與布置,并通過相應標語、名人名言的張貼以及綠色植物的擺放,來增強教室環境的人文性,使學生在具有人性化、溫馨舒適教學環境下,獲得人文性的感染與熏陶,以此優化人文滲透教育的效果。
其次,教師應通過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營造和諧的人文氛圍。教學氛圍也是教學環境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能使學生的身心獲得放松,以此產生良好的人文感受。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應積極的進行自身與學生之間位置關系的調整,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這樣不僅能有效的增強教學環境的人文性,同時教師也能在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教育與引導,以此實現良好的人文滲透教育。
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是當前教育形勢下教師需要重點研究的重要課課題,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良好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就應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科特點和教學發展需求,積極的進行人文素養的滲透教育,使學生在教師示范、環境熏陶以及內容滲透等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到人文意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以此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人文性,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及良好的個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