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蘭
一、緣起:
作為一名在幼教崗位工作了二十余年的老教師,我聽過許多年輕教師、名師的公開教學,跟班觀察過很多教師的一日活動過程。這其中,有一個現象令我難以釋懷。有些教師,總是喜歡給予孩子各種各樣的承諾,但往往不能兌現或者忘記兌現。身為人師,答應孩子的事情不能說到做到,長此以往,讓孩子們屢次失望,漸漸對老師失去了信任,幼兒園的“信任危機”慢慢顯現。我不禁想問:“對孩子說到做到,真有那么難嗎?”
1.情景再現一:
請隨我一起踏進公開教學的課堂吧!在這里,師幼配合那么默契,他們的關系那么融洽,孩子們的表現是那么棒,令所有聽課教師贊嘆不已。但是,很多教學活動的結束部分,常常是這樣的……例如:幼兒拿著自己親手做的手工作品小兔子,教師開心地說:“來!讓我們帶著小兔子一起去花園里玩游戲吧!”幼兒信以為真,個個歡呼雀躍。而真相卻是:剛出教學現場的大門,所有孩子乖乖交出這些作品,被自己的老師領回教室,沒有花園,更沒有什么玩游戲,一切都是假的。再如:繪本閱讀之后,結束部分,教師這樣說:“你們都那么喜歡這本書,那讓我們帶著它去班上講給我們的好朋友聽吧!”幼兒一聽,無比喜悅,無比自豪。而真相是:出了現場大門,所有的書都被收走了,壓根兒不存在回班級繼續分享的事情,孩子們撅起了小嘴巴。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大家樂此不疲,聽課人覺得非常正常,上課人也并無發現有何不妥。
2.情景再現二:
再讓我們回到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去看一看吧!用餐環節,老師說:“今天把飯菜都吃完的小朋友,等會兒送你漂亮的小兔子貼紙哦!”聽了老師的話,孩子們吃飯更香了。而老師說完這句話之后,轉身就忘了。一直到了放學,有孩子再也忍不住了:“老師,今天我飯都吃完了,你給我的小兔子貼紙呢?”老師恍然大悟:“啊呀!老師忘記了,明天吧!”孩子失望地“哦”了一聲,再也不說什么了。而第二天甚至于第三天,老師并沒有兌現承諾,于是,孩子們對于小兔子貼紙,再也沒有了期待。
二、“信任危機”到底傷了誰?
很多老師在聽了我所說的擔憂之后,認為“沒什么大不了”的,“孩子嘛,不會放在心上的!”他們輕描淡寫地說道,絲毫沒覺得任何的不妥。其實,不難想象,教師長此以往的“糊弄”,受傷的卻是可愛的孩子,還有那溫暖的師生情誼。
1.幼兒:一次次的期待,變成了泡影,“信任危機”逐漸產生……
對于幼兒來講,老師,就是他們的偶像,他們是那樣深深喜愛和依戀著老師。孩子們相信老師,期待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他們信任老師,認為老師說的一準兒沒錯兒。可是,這一種信任漸漸變得不再那么真實。隨著老師的一次次的“爽約”,一次次對孩子的言而無信之后,一雙雙幽怨失望的小眼睛,對老師的承諾和獎勵,變得不再那樣期待。甚至于有的孩子也用同樣的方法去“糊弄”家長和自己的同伴,答應的事情不兌現,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
2.家長:對教師的教育產生了懷疑,家園溝通出現誤會……
也許是沒有及時發下獎勵的小禮物,也許是沒有帶孩子們玩游戲,也許是……,很多很多的許諾,因為工作的繁瑣,教師往往會忘記去實施,讓幼兒非常失望,有的孩子直接將這種情緒帶到了家庭中,他們模仿著教師的語氣語調,將這些“承諾”講給家長聽,將對老師“言而無信”的氣惱一吐為快。漸漸地,這樣的“委屈”傾訴多了,家長們對于教師的信任也會打上折扣,對老師的教育教學產生懷疑。有些比較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甚至于非常反感老師這種“騙孩子”的做法。于是,“信任危機”也許會慢慢在家園溝通上體現。
三、如何化解“信任危機”
對于這樣一種現狀,有些老師并沒有引起重視,甚至覺得:“孩子嘛,哪會記得那么多?偶爾騙騙沒事啦!”殊不知,老師說過的話,孩子們的心里卻是深深相信了。當老師沒有實現自己的許諾時,他們會產生失落,情緒也會因為失望而受到影響。所以,這樣的現象應該也必須得到教師的重視。
1.慎重對待給幼兒的承諾
有的教師,總是以各種各樣的承諾來激勵幼兒,提高他們參與的興趣。例如:第一個吃完飯的可以得到一個什么獎勵;例如:答應孩子們如果完成手頭上的任務可以去戶外玩個什么游戲或是什么玩具;再例如:覺得孩子們今天表現很棒,答應在家長接的時候告知一下……當然,這樣的激勵措施,孩子們還是很喜歡的,但如果教師“言而無信”了,或者過多使用了,效果適得其反。前者,孩子們屢屢失望,會變得不再信任老師,而后者,濫用口頭的承諾,長此以往,幼兒學會了講條件,責任心缺乏。
2.當承諾不能實現時要向幼兒解釋或者道歉
有時候,我們也許會因為一些特殊原因而不得不跟幼兒“爽約”,也許,突然接到要外出聽課的任務,也許因為身體不適,也許因為天氣原因......導致答應孩子的事情無法完成,那么,出于尊重,更出于安慰,我們應該欠孩子一個解釋,也更應該將原因給孩子們解釋清楚,并挑個合適的機會去兌現,孩子們一定還是非常開心的。
孩子的世界純真無邪,容不得半點沙子,幼兒園朝夕相處的時光,讓師生之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千萬不要因為我們一次兩次對孩子們的“空頭支票”,而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對老師的誠信產生質疑。其實,說到做到,一點也不難,只要教師放低姿態,尊重孩子,“信任危機”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