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戲曲文化源遠流長,悠揚的旋律和豐富的文化底蘊讓許多人為之著迷。彩調是廣西桂北地區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戲曲,發展至今不褪色,廣西彩調劇富含這廣西人民文化和風俗的特色,在中國戲劇藝術方面,彩調劇富含的豐富情感,成為了中國戲劇藝術重要的體現劇種。但是,時代變化飛快,人們的三觀也在發生變化,時代主流藝術也豐富多彩,彩調劇多種多樣的藝術文化中,慢慢被人忽略。在本文中,筆者將針對這一現狀根據這深入研究彩調劇失去市場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問題,簡述對改變彩調劇現狀的方式方法,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彩調劇;發展現狀;保護傳承
據《宋元戲曲考》載錄,最早的民間戲劇乃由原始社會的祀神歌舞演化而來。經由多年,輾轉各地,民間戲劇所衍變出的類目,今已多達300余種,其中包括彩調、邕劇、桂劇等廣西地方傳統戲劇。彩調劇是廣西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戲劇種類,彩調劇的發展源頭在桂北,分布在全國各地傳播范圍非常廣,彩調極具濃郁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大多以地方方言為主,形式諧趣活潑,有“快樂的劇種”之稱,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但是由于時代的急遽轉型和現代電子傳媒的普及,類似彩調的地方民族戲曲逐漸變得邊緣化、零散化,而且越來越受到冷落。年輕一代由于生活習慣和節奏,已經遠離了這些古老的藝術形式。早些年在廣西各地,每逢節慶前后,各個村落和市鎮都有彩調團的演出,彩調優美的唱腔、優美的布景、詼諧的對話,都給當地民眾尤其是老年觀眾帶來了聚會的場所和機會,也帶給他們藝術的享受和美的熏陶。而如今,彩調劇種也開始衰微,成為了難得一見的珍貴藝術形式。
一、彩調劇逐漸邊緣化的現狀
1.優秀劇目偏少
彩調本來就是來源與生活的地方劇種,但是發展到如今適合年輕觀眾的新劇目卻越來越少。時代在前進,戲曲觀眾的年齡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十幾年或者幾十年之后,戲曲的觀眾將是現在的年輕人。但是,一直以來,經常上演的還是像《劉三姐》、《王三打鳥》、《夢里聽竹》等一些傳統戲或者所謂的新編歷史劇。對于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部分劇目已經不再適合現在年輕人的口味了。雖然今年如《新劉三姐》等優秀劇目的成功演出讓彩調重回大眾視野,但是從整體上來說,彩調劇還需要更多反映現實,內涵豐富的優秀劇目。
2.劇團生存困難
據廣西彩調團統計,上個世紀60至80年代,廣西共有2000多個業余彩調劇團遍布城鄉,每周上演幾十場彩調劇。但近年來民間彩調團迅速萎縮,官方彩調團也僅剩下南寧、桂林、柳州3個,一些地方演出的收入,都不夠維持演員們的生計,而劇團生存的培養舞臺新秀和對劇本進行深加工的費用更是無從談起。現在組織彩調藝術演出,已是為拯救這種文化遺產勉力而為。廣西彩調藝術步履愈艱。
3.表演機會不多
據調研發現,各地方彩調團的表演自2000年起就大幅減少,一些地方劇團僅在參加比賽的時候才會排練。為了傳承彩調劇,象柳州彩調團等官方劇團通過“周末邀您看大戲”等公益活動免費向市民表演彩調劇等戲劇,但效果也不盡人意。一方面是演員表演機會越來越少,一方面是年輕人不再愿意走進劇場,彩調似乎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二、彩調劇面臨的現實問題分析
1.觀眾文化需求增強
如今的中國社會飛快發展,人們對藝術的選擇越來越多,彩調劇發展落后與現代審美嚴重脫節,許多年輕人對彩調文化并不感興趣。彩調演出和觀眾需求的矛盾日益明顯。另一方面,舞蹈,戲劇類等各種文化團體為了搶占發展機會,相互競爭的局面也越來越激烈。面臨著多方的競爭壓力,彩調劇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因此,如今的彩調劇急需在表演方式和內容進行創新,在傳承戲劇文化的同時,符合市場發展的需要。
2.彩調文化產業亟待發展
產業化背景下中國戲曲的發展邁入新時期,一方面像彩調劇這類的傳統戲曲受到電子傳媒等的瘋狂擠壓,再加上文化市場的繁榮、新型營銷手段嚴重沖擊中國的戲曲市場。另一方面,彩調的發展還受到自身的限制,劇院老舊、人才不足、經營體制單一陳舊,更重要的是沒有與地方經濟發展形成合力,這是導致彩調劇發展并不如人意。廣西彩調劇需要開辟新的路徑,積極與地方文化、旅游產業結合,實現跨越性發展。
3.公眾傳承意識不高
如今,各種藝術形式和娛樂項目遍布人們的文化生活,從而導致年輕人對于傳統藝術的興趣減少,使彩調劇在人們的眼中越來越陌生,更有許多年輕人不知道彩調劇的存在,更談不上彩調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而廣西彩調劇,由于其民間藝術性,并沒有正規的曲譜傳承和記錄,更沒有專業的教學方式,它們不像主流劇目一樣,擁有一套專門的表演傳承體系。因此,彩調劇的發展需要高校等社會力量的幫助,系統對彩調進行研究和教學傳承。
4.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當前,互聯網已經改變了年輕人的文化生活方式。APP,電腦已經成為了觀眾的主流藝術欣賞渠道,而目前廣西缺乏相關的數字化媒介和社會團體對于彩調劇進行宣傳和推廣。專業戲曲團隊又缺乏技術手段,未能靈活運用多媒體、新媒體、融媒體等先進科學技術手段提高彩調在青年一代中的知名度,彩調劇想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實現繁榮發展需要信息化技術手段的介入,為傳統藝術打開一扇數字化窗口。
三、彩調劇保護和傳承的新舉措
1.迎合觀眾喜好創編優秀新劇目
傳統地方戲曲要做到為當今的年輕觀眾也能夠喜聞樂見,就要努力同當今改革開放的火熱生活相結合,同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相結合,同偉大的時代精神相結合,廣大戲曲創作者應該從時代、生活和歷史豐富的元素中去挖掘材料、提煉主題、塑造形象。政府也應該大力支持彩調劇發展,為彩調劇招募年輕人員和為彩調劇的創編提供保障,通過評獎、優秀劇目扶持等舉措鼓勵專業團隊創作新劇目,實驗新的表演形式,為彩調劇發展提供相關保障。
2.合理利用旅游業進行彩調劇的宣傳
桂北地區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我們在大力開發旅游業的同時,可以積極宣傳當地類似彩調劇的地方戲曲。比如在旅游景點組織一些彩調劇的表演或者在文創產品中加入彩調的元素等等。目前,桂林就已經在“兩江四湖”游船過程中結合當地的民俗特色來進行彩調劇表演,讓觀眾在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的同時,感受到彩調劇的文化渲染。該舉措獲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獲得了經濟效益,更讓彩調重新活躍在大眾眼前,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對彩調劇文化進行了很好的宣傳。
3.通過學校教育進行彩調劇傳承
眾說周知,學校是文化傳承的最佳場所。廣西各地有條件的中小學可以將彩調劇納入第二課堂的學習,讓地方戲曲活躍于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最有效普及彩調劇文化,培養年輕觀眾。同時,可以在師范類大學或音樂專業院校設立彩調劇的選修課程,同時設立學習地方戲曲的學生社團。通過教學,學生活動積極普及彩調劇文化,使彩調劇煥發新的活力。
4.運用信息化技術對彩調劇進行科普教育傳播是戲曲藝術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以網絡、手機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下戲曲傳播的主要渠道。各地方彩調團隊也可以抓住機遇,和互聯網公司積極合作,對彩調劇進行建檔數字化;廣大彩調從業者可以運用自身流量優勢,開辟彩調數字專輯的售賣或者以直播形式進行科普教學和宣傳表演,把數字技術與彩調有機結合,促使彩調劇文化更好的發揚光大。
彩調作為富有廣西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西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對于彩調劇的傳承和保護,是我們的責任。動員社會力量和戲曲專業劇團對彩調劇進行傳承和普及,讓彩調劇擁有更多的受眾和更好的生存空間,世代相傳。
參考文獻:
[1]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2).
[2]楊智,周月梅.淺析廣西彩調劇唱腔的特色. 戲劇之家2020(9), 22-23.
[3]陳學璞.廣西彩調如何面臨挑戰[N].廣西日報,2004-02-12.
[4]龐榮,黃洪焱.廣西桂林彩調的現狀與生存策略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9(12).
課題基金:2021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漓江流域古村落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研究”(編號:2021ky1591)階段性成果。
課題基金:“新媒體視域下地方戲曲傳播創新路徑研究——以桂林三戲為例”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鐘錕,男,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