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贊美
摘要:古詩文是小學語文美感的集中體現,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小學生由于頭腦智力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學習古文時往往比較困難。加以當下時段,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自身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致使教學氛圍枯燥的同時,還難以降低古詩文知識的學習難度,久而久之,則會影響小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發展。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不僅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還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提高古詩文教學效果的同時,不斷煥發小學生的學習激情。
關鍵詞:小學生;古詩文;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6-052
新課改提出教師應將“以人為本”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既要保障小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還要不斷激發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為了落實這一教育要求,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來強化小學生對詩文魅力的感知;營造相關情景來增強小學生對詩文情感的感悟;拓展課外閱讀來助力小學生詩文基礎的塑造,優化小學生經典詩文學習感受的同時,促進小學生古詩文學習素養的成長。以下,結合多年實際教學經驗,簡要對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展開研究,以供相關人士參考取用。
一、依托信息技術,感知詩文魅力
依托信息技術是指教師聯動多媒體投影儀、電子白板等成像設備,將書本當中的靜態文字以動態影像的方式進行呈現,利用可視化的影音資源刺激小學生的視聽神經。教師運用信息化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既有助于改變傳統枯燥的教學氛圍,還有助于讓小學生直觀地看到詩文當中提及的景色,進而在繪聲繪色的信息影像觀看中促進詩文魅力感知度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講解詩文《題西林壁》時,可以使用多媒體投影設備展示文中提及的景物。該詩主要講述了廬山山勢的浩大,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觀的贊嘆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感嘆。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先組織小學生觀賞廬山相關的影像資料,借此引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后,可以結合文中提及的字詞展開講解,如“峰”、“嶺”等,教師在解析的同時,還可以穿插相關的圖片、圖像,進一步深化小學生對詩文知識的理解。教師聯動多媒體設備進行授課,既可以將抽象的文字變得具體,還可以為小學生帶來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為其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讓小學生真切體會到詩文當中存在的美。
二、營造相關情景,感悟詩文情感
營造相關情景是指教師在賞析詩文的環節中,為小學生塑造與詩文內容相關聯的情景氛圍,使小學生置身當中,可以獲得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并在一定程度上,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教師使用情景化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既有利于調動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還有利于保持小學生靈動的思維,進而在情景體驗的過程中強化小學生對詩文情感的感悟。
例如,教師在講解詩文《楓橋夜泊》時,可以營造詩文靜謐凄冷的情景。該詩主要講述了詩人深秋夜泊江邊經歷,抒發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國家的憂愁。教師在賞析詩文時同樣可以結合多媒體設備的使用進行情景塑造,讓小學生置身于詩人所處的環境當中,并通過適當的提問引發小學生的思考,如“同學們,假如此時此刻,我們就站在詩人身旁,我們又會產生怎樣的感悟呢?”教師依托詩文情景展開講解,既可以生動教學氛圍,還可以增強小學生對詩人情感的體會,促進其個人情感發育的同時,強化小學生對詩文核心知識的掌握。
三、拓展課外閱讀,塑造詩文基礎
經典詩文如同繁星一般閃爍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教材課本當中所呈現的篇目也僅僅只是冰山一角,因此,教師在教導小學生課內詩文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課外內容的延展教導。拓展課外閱讀是指教師根據小學生現階段的詩文理解水平,將適合其學習探索的課外詩文帶入到教學環節當中,通過課外篇目的鑒賞來豐富小學生的詩文知識掌握,擴大其詩文探索的范圍,并在課外書籍的閱讀中,加速小學生全面詩文基礎的塑造。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教學之余的時間,組織小學生進行課外詩文閱讀活動,并在活動中為小學生推薦優質課外讀物。如《中華好詩詞》,該書呈現了諸多教材當中尚未提及的經典篇目,并且對詩文涉及的知識點作出了詳細的講解,小學生觀看該書既可以增強自身的詩文鑒賞技巧,還可以進一步提升自身對詩文知識的掌握。又如《唐詩宋詞三百首》,該書的涉及范圍較前者而言更為廣泛,不僅呈現了諸多優秀的唐詩,還適當融合了適合小學生學習的宋詞,小學生閱讀該書則可以在強化詩文基礎的同時,奠定宋詞賞析的基礎。教師采用課外閱讀的方式進行拓展教學,既有助于滿足小學生日益增長的知識需求,還有助于拓展小學生的詩文賞析眼界,打破其受教材課本局限的思維,進而在豐富的課外書籍閱讀中實現全面基礎的塑造。
總而言之,詩文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結晶。教師采用多種富含趣味性的手段進行詩文知識的講解,為小學生帶來精彩學習體驗的同時,還可以加速小學生傳統文化傳承意識的樹立,進而在詩文賞析的過程中,助力小學生向“腹有詩書氣自華”階段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韋克波.小學語文古詩文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科普童話,2020(16):58.
[2]王維.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初探[J].天津教育,2020(10):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