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宇
摘要:文言文是現代文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與沉淀,體現著我們民族的傳統思維方式。在小學階段,我們接觸的文言文雖然不多,但其凝練的語言,深邃的思想情感,讓我們為之折服。在小學教學中加強文言文教學,既是豐富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更是傳承國學經典和傳統文化的必要手段。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6-159
小學階段就應該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對稚嫩的心靈加以引導。價值觀的產生實際上也是人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觸,它可以改變一個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該采用啟發式教育傳播價值觀,真正讓學生內心的情感得以深化。教育真正的目的不僅僅讓學生收獲知識,同時還應該保障人格的健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自身內心以及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小學語文文言文課程當中,教師不僅僅需要教會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同時還應該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引導小學生正確樹立價值觀。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學生也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在思想和理念上出現誤區,小學階段學生由于年齡關系,對于各種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強,對于任何事都想知道原因所在,也習慣于無拘束的生活方式,但由于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因此關于價值觀的深刻內涵老師有必要通過文言文課程的學習及時傳遞給學生。
一、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1.故事激趣,營造氛圍
文言文的課文難讀拗口,文意難以領會,這是學生閱讀和學習文言文過程中的攔路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故事的濃厚興趣和影像、視頻、圖片等對學生的視覺沖擊力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曹沖稱象》時,先用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引入,在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我再提出 :“如果把這個故事以古文的形式寫出來會是怎樣的?”這時,學生便會很期待古文的出現。順勢,我將課件中的課文朗讀放出來,這樣學生在這樣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開始了文言文的學習。
2.現身說法,減輕壓力
在實踐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恐懼心理,在文言文教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教師可以將自己學生時代學習文言文的經歷說給學生聽,提醒他們“萬事開頭難,我們不要害怕,通過不斷的閱讀和積累,漸漸地,我們的古文閱讀能力無形中得到了提高,此時回過頭來看,你們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喜歡上了古文閱讀。”這種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現身說法,對學生進行安慰和疏導,減輕恐懼心理,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二、以讀為本
古人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錯的,在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讓學生從各種形式的“讀”中去理解古文的意思,比教師逐個講解字詞的意思來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目標,效果要顯著得多。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教學目標,還能增強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自信心。宋代著名的教育家朱熹說過 :“讀書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他告訴我們,讀書是人體各個器官并用的一種學習方式。在“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不同層次的“讀”,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1.讀準。讀準是閱讀各類文章的起碼要求。文言文有許多通假字、生僻字、破讀字、古音字等,要想讓學生熟讀成誦,首先就要把這些字詞讀準。可以讓學生先通讀古文一遍,找出難以讀準的字詞,借助注釋、查字典等方法讀準字音。之后,通過個別朗讀、小組分讀、全班齊讀等方式,糾正錯讀、漏讀、多讀字詞的現象,最后,教師范讀全文,以正字音。
2.讀順。讀順是讀懂文意的基礎,是文言文閱讀的一大難點。古人的語言習慣與我們現在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在誦讀古文時,要在較長句子中進行正確的停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讀,甚至是領讀。學生掌握了準確的句子停頓后,經過多次誦讀,也就能夠為理解文意打下堅實的基礎。
3.讀懂。讀懂文意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學生在誦讀文章時,通過教師指導的停頓,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借助文章后的注釋,自讀自悟,嘗試自譯。若有不理解的字詞或句子,再小組合作,全班交流。這種在讀中悟,在悟中讀的方法,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意的理解,又達到了熟讀成誦的教學目標。
4.讀透。文言文中蘊含著深刻的內涵,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片沃土。通過反復的品讀,學生感悟古文中蘊含的各種哲學道理,學習為人處世的方式和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質,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司馬光砸缸》,學生在弄懂文意后,經過品讀,體會到司馬光身上所具有的遇到問題沉著冷靜和善于思考解決問題的品質。此時,再讓學生將這種精神品質發揚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這就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徑。
三、總結歸納,觸類旁通
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需要的就是學生不斷地積累。學生平日接觸的都是現代白話文,對文言文的接觸也就是在課堂和平日習作及閱讀中,因此,善于總結歸納和積累的孩子,在這古文閱讀中總能脫穎而出。文言文中很多字詞都有特定的某種或者幾種意思,學習中將字詞的用法概括總結積累起來,當閱讀課本以外的古文時,才能觸類旁通。如《觀書有感》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是連詞,意思是“因為”。又如魯迅的《自嘲》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為”是動詞,意思是“做”。就這兩個例子而言,“為”有兩個讀音,不同的讀音,詞義和用法不一樣。
總之,文言文的教學應在“以讀為本”的原則上實行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在讀中知其意、悟其境、動其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領悟祖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提高古文閱讀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文言文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符號,曾是古代人們交流和表達的重要工具,經歷千百年風雨磨礪,在當代信息社會背景下,越發顯得煜煜生輝。我們小學加強文言文學習,就是想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早植文化之根。
參考文獻
[1]激發學生興趣,促進有效課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探討[J].林景書.教育觀察.2018(08).
[2]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古文“1+1”式閱讀教學探究[J].吳麗芳.語文知識.2017(10).
[3]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關于小學文言文教學的幾點建議[J].時蓓蓓.才智.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