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斌
摘要:在當前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的發展背景下,就要讓更多的國人了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實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成就。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為我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文化財富,所以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是當前我們每個人的職責和使命。從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工作的角度來說,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將讓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更加深刻地體會。小學生在日常的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將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夯實,這樣才能便利學生更好地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這也是新時期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所以,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讓學生將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行深刻地感悟,增強小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化傳承;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36-474
引言
隨著歐美文化和思潮的沖擊,傳統文化在當前顯得衰微。傳統文化中如孔融讓梨、二十四孝等優秀品質在新時期很難看到,享樂主義、自我主義、紀律性差等問題在學生身上顯得比較突出。整體來說,這些傳統優秀文化正在消失,這樣也反映出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未能有效地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這就需要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讓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煥發新生,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類文明延續的題中之義,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其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作用,將對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一、在識字、寫字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
小學生的理解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取決于小學生的識字和文字認識基礎。以此為前提,小學生有必要掌握漢字的寫法和應用規律。讀漢字的最高殿堂的是傳統文化的啟蒙教材如《三字經》《百家姓氏》《千字文》《弟子規》,小學語文教師,教授識文斷字的時候,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將傳統文化以另外一種形式引入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例如將結合了古典故事的動畫視頻應用在授課中,讓孩子反復觀看并讀,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增強,還讓其對更多的漢字有了深刻的認識,所了解到的內容也不僅局限于讀和寫,而是讓學生了解到漢字的文化內容與其引申的含義。在漢字板書教育的過程中,排版的美觀也很重要。如果小學生想在書寫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就應該在高年級增加書法課程,這樣可以提高書寫的規范性。漢字文化的韻味,以“字寫好,路走好,做好人”的漢字文化主題來開展活動,書法的欣賞和臨摹課程的教育相結合,突破口為漢字的字形的規則,形義的特點,并將德育融入其中,中國的漢字是母語,橫平豎直方方正正。孝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愛護自己的母親,熱愛自己的祖國,在愛護中激發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將其渲染課堂之上,讓學生對書法產生濃濃的興趣,“觀賞”-“模仿”,從“字”-“章”法,學生識字和寫字教授,能夠正確掌握書寫的法則,還可以掌握文化的精髓。在指導識字、寫字教育活動時,教師要敏銳地抓住傳統文化滲透的契機,讓學生有良好的學習體驗。
二、設置傳統文化游戲
傳統文化的民族特色極為鮮明,通過教學中涉及到的傳統文化形式,能夠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內容,也能夠提高學科教學質量。隨著歷史的發展,各種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并且也根據不同的文化有了獨特的文化習俗。近些年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傳統節日的節日特色不那么鮮明,有一些學生甚至不了解傳統節日,對此可以結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從中講解一些傳統習俗的特色。端午節的龍舟和粽子、中秋節的賞月和月餅、重陽節的登高、清明節的踏青,每一個傳統節日背后都蘊含著傳統文化,可以從一些故事傳說入手,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參與其中。
例如,元宵節的猜燈謎,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在民族傳統習俗中滲透傳統文化,通過猜燈謎更好地了解這一民間習俗,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善于思考,更好地認識漢字。例如,前言不對后語“品”,格外小心一點(驚),明月伴人游(胖)等,通過這些燈,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其中,學生也可以自發地設計或者是查閱一些燈謎。教師舉辦猜燈謎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選取幾個學生查找和設計燈謎,并且做成紙條放在箱子里,其他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抽簽回答燈謎,答對加分,答錯扣分,輪流答題,搶答題、問答題等多種方式相結合,既能夠讓小學生參與到游戲中,也能夠在游戲中猜燈謎,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也能夠認識更多的傳統文字。
三、深入挖掘教材插圖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元素
由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經驗較少,為了使其能夠看懂教材中的文字,編者在教材中插入了較為豐富的圖畫,這些圖畫大多具有深刻的寓意。在小學語文教材插圖中普遍采用了中國元素,并且使其得到巧妙運用。這樣的教材編寫特點為小學語文教師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因此,教師應該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深入挖掘教材插圖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元素,并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
例如,教師講解到“天地人”“金木水火土”這個部分時,教材中插入的是傅抱石先生的水墨畫作品,運用了山水寫意以及留白的藝術手法,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得以體現。又如,教師講解到“猜字謎”這個部分時,教材中的插圖是具有古典特色的“燈籠”元素,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人們慶祝傳統節日的喜悅。再如,教師講解到《神州謠》這篇課文時,教材中插入了萬里長城的圖畫,象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凝結人民的智慧與汗水。教師對教材插圖的有效應用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感知中國文化元素。
結束語
在當前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要注重對語文課本中的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努力將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語文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新課程教學改革精神為指導,讓學生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參考文獻
[1]陳二爽.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0(08):92.
[2]張德忠.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J].家長,2019(32):91.
[3]張平.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探討[J].課外語文,2018(13):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