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莊聯溪
(作者單位系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不斷發展完善,我國對聾校義務教育也越發重視。《聾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 年版)》指出了聾校開展教學課程的必要性,以及聾校開展教學的具體工作內容。由于學生自身的特殊性,其難以用聽覺器官去接受知識,因此在聾校教學開展中,語文學科尤為重要,打好小學語文的基礎,才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做好準備。這就需要教師與學校共同努力,推進特殊教育教學和評價改革,大力加強特殊教育語文課程的建設。
新時期要辦好特殊教育,讓聾校教育質量得到提高,勢必要建構有效的學習課堂。小學教育本就是對學生進行啟蒙,而教師更是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聾生由于個人身體原因,對語文的學習會有點吃力,成績也難以快速提高,心情可能會有所壓抑。教師應當時刻關注聾生的心理狀況,針對聾生的問題作出回應。為了讓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教師應當建構有趣、生動的學習課堂;聾校也要全面推進特殊教育評價改革,改變以往對教師的教學評判標準,讓特殊教育改革真正落到實處。
教師需對有效課堂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在課堂上盡可能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課堂知識。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考慮聾生的接受力度等因素,不能盲目根據自身設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落實教育部的教育準則,真正開展好特殊教育。
在設計課件時,教師更應該注重語言的運用,而非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發音時的唇形,從而教聾生學習語文。教師應靈活應用各種教學資料對聾生進行針對性教學,幫助聾生學習語文。這也就需要對教師進行課程標準培訓,訓練出一批適應新時代特殊教育要求的語文教師,為聾生學習語文提供良好的條件。優秀的語文教師能夠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質量,這在進行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發展時能起到推動作用。
聾生學習語文面臨的最大難題就在于他們的聽力。因此,語言文字的學習成了他們學習語文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學生的個人能力不同、教師思維方式的差異等,都會影響特殊教育的語文教學的發展。聾生自身存在的特殊性,使得每個人都存在能力差異,這不利于教師進行集體教學。同時,教師教學時如果只注重學生的成績結果,而不去考慮學生的學習體驗,就容易給學生帶來不好的學習體驗。為此,教師應當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將學習語文的興趣重新激發出來。要實現聾校小學語文的良性發展,學校就必須幫助聾生學習語文,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因而,學校在進行小學語文改革探索時,要積極學習相關政策文件,大力加強特殊教育語文課程的建設。
在學校教育改革中,小學語文始終被看得很重。為什么始終把改革的目光放在小學語文上?不只是因為語文這門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更是因為這對聾生未來的生活有著直接的作用。但是,聾生學習語文始終有著困難,常常會寫錯句子,難以將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這就是聾校小學語文教師要特別注意的方面。聾生學習語文必須經過系統的訓練,來克服自己先天條件的不足。教師在進行具體的教學時應當考慮這一點,進而建構有效的語文學習課堂,從而激發聾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教師應布置學生課前作業,讓學生預習課文。要知道,學好一門功課,首先是要對此進行一個大概的了解,也就是學生所要進行的課前預習。教師應通過在課堂上設置一些問題來考查學生,并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
教師應加強對聾生的閱讀訓練。聾生在語言聽力方面甚是薄弱,故加強對聾生的閱讀訓練是十分必要的。想要學好語文,教師就應該從聾生的閱讀方面下功夫,讓聾生多多閱讀課外書籍,積累知識,提高自我,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養。
教師應設計靈活的課堂教學方案。教師在給這些特殊的學生上課時,要根據課堂上的突發情況進行課堂調整。這要求教師具有靈活反應能力,能夠很好地應對聾生學習。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積極引導聾生思考問題,引導聾生深入學習語文。
教師應注重聽力輔助設備的使用和補償訓練。有些學生只是天生聽力弱,而不是耳朵聽不見。對待這些學生,教師要訓練他們使用聽力輔助設備,增強他們的聽力。而對別的學生,教師要訓練他們運用手語以及唇語的能力,讓他們能夠正常與人交流,并對他們進行發音訓練。如果人一直不說話,那他的聲帶就很有可能會退化。因此,綜合訓練對聾生是十分必要的。
聾校小學語文要建構有效課堂,要根據現今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的標準進行,學校應嚴格要求教師,對聾校語文教師進行課程標準培訓,訓練出一批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讓語文教師建構更適應聾生學習的語文課堂,幫助聾生學習語文,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