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鮑春陽
(作者單位系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花神廟分校)
財經素養教育是培養小學生勤儉節約意識、開發小學生理財思維的重要教學指導手段。積極開展財經素養教育,能夠幫助小學生形成出色的理財思維,并在未來的生活中形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本文探究了財經素養教育的重要價值,通過將財經素養教育與學科教育相融合、舉辦德育主題互動等方式來落實小學財經素養教育工作,希望為有關教學提供更多有效的參考。
財經素養不僅是現代公民必需的基本素養,更是學生必須積極發展的核心素養之一。如何讓小學生主動接受財經素養教育,如何讓財經素養教育發揮出應有的育人功能,這一問題還需要教師積極解答。
要讓財經素養教育發揮出應有的育人功能,教師必須為有關教學活動尋找對應的“載體”,或是借助小學生的消費習慣落實財經素養教育,或是針對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貫徹財經素養教育。在全新的教育要求下,財經素養教育正在與理論知識緊密結合:小學生只有了解了為什么要節儉、為什么要理財的真正意義,才能積極主動地接受財經素養教育。教師可在教育學科中尋找素材,實現對學生的指導教育。
教師可嘗試將財經素養教育融入語文、數學等學科當中,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以語文課程中的“習作教學”為例,教師可圍繞“消費”這一話題與學生進行互動,布置以“今天花了多少錢”為主題的作文寫作活動,要求小學生將一天的花銷記錄下來,隨后通過數學手段,制作統計圖或統計表,對家庭的開銷情況進行整理。在獲取數據之后,教師可讓學生與家長展開互動,對家長的收入情況進行調查。直觀的數據與感性的文字相互融合,能使學生對日常的開支、收入情況產生進一步的認識,帶給學生情感上的觸動。為避免學生對教學活動產生抵觸情緒,教師還可嘗試改變教學任務:在綜合實踐教育中,圍繞“生活中的財經知識”開展教學,要求學生將各種消費記錄、開支賬目在課堂上分享出來,調動學生的內在情感。要全面落實財經素養教育,教師可嘗試圍繞著學科知識開展教學,將學生已經掌握的技能應用起來,升華教學活動。
從淺顯的層次進行理解,財經素養教育與節儉教育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其都是為了教育學生合理消費,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既然財經素養教育與德育板塊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那么,教師就可以將德育教育活動轉化為財經素養教育的變相延伸板塊,以此來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通過德育教育活動引出財經素養教育,能夠進一步深化教學。
教師可組織德育主題活動,在德育教育中幫助學生形成出色的財經素養,借助德育,落實財經素養教育。以“成由節儉敗由奢”為例,教師可要求小學生獨立搜集歷史故事,圍繞著“錢”這一話題進行互動,由此培養學生的勤儉意識。借由一個王朝的覆滅來引入德育,讓學生了解節儉的意義,隨后向著財經素養教育的方向逐漸靠攏,有助于構建更為成熟的教學模式。
財經素養教育不一定非要以一板一眼的方式展開,教師對生活中的新聞、故事進行重新演繹,讓學生看見財經素養教育中的理性知識,有助于小學生財經素養的萌芽。親身參與、體驗活動、情景再現,這些都是財經素養教育中的可用方法。教師可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活動當中,讓其產生學習興趣,使財經素養教育在學生的腦海中扎根。
教師可通過情景劇、舞臺劇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師編排劇本,學生負責演繹,在潛移默化中開展財經素養教育。以民間故事《哥倆》為例:一位老人去世前,將一塊匾留給了哥倆,上面寫著“勤儉”二字,哥哥分得了勤,弟弟分得了儉,但兄弟兩個的日子卻越過越窮。這是為什么呢?在舞臺劇當中,學生的演出將吸引學習者的興趣,但在興趣背后,是圍繞財經素養展開的深層次思考,從而得到“勞動創造幸福,節儉保留幸福”的結論。財經素養教育中,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興趣開展教學,不僅要宣傳理論知識,更要讓小學生獨立感悟財經素養教育的育人要求,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主動節儉、合理消費、學習理財,這樣的財經素養教育,才是成功的。
財經素養教育能夠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品格,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培養小學生的好習慣。在落實財經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借助財經素養教育與學科教學活動、德育活動、趣味活動的相互結合來提升財經素養教育的育人價值,讓學生不斷反思,產生獨特的感悟,財經素養教育才能發揮出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