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4)
新媒體傳播就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絡、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新媒體傳播是基于現代技術的進步所引起的媒體形態(tài)的變革,是新技術的產物。新媒體誕生以后,媒介形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呈現出多樣化,并且傳播內容以及形式的數字化大幅度提升了媒介的傳播效率。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表現形式多樣:新媒體的表現形式較為豐富,可以將視頻、文字、圖像融為一體,并且可以無限擴展其中的內容或者存儲新的內容,具有超大的容量。
2.受眾選擇性較多:從技術層面上看,新媒體出現以后,人人都能接收信息,人人都可以發(fā)布信息,受眾可以自由閱讀、自由觀看,同時還可以參與互動,充分滿足了受眾的各種需求。
3.信息實時發(fā)布: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真正做到了無時間限制,可以隨時發(fā)布信息,隨時更新。
由于各種新媒介層出不窮,舞蹈藝術從原先以劇場演出為主要傳播方式逐步發(fā)展到如今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其演變過程是隨著現代技術的變革與人們審美需求的改變而不斷進步的。舞蹈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的途徑主要有電視媒體和短視頻媒體。新媒體舞蹈傳播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方便快捷:當今,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的趨勢,舞蹈利用電視與短視頻的方式傳播,正迎合了人們這一需求,只要打開電視或是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精美的舞蹈節(jié)目或是片段,使受眾得到精神上的片刻歡愉。
2.受眾群體廣:新媒體突破了以往地域、年齡等諸多限制條件,不斷擴大了受眾的規(guī)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電視和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無論男女老少,無論什么職業(yè),都可以通過電視或手機接收信息,舞蹈利用這種途徑進行傳播,讓更多人得到了藝術上的熏陶與精神上的感染。
3.傳播速度快:如今,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舞蹈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區(qū)別于以往的劇場演出,打破了只能去現場觀看的局限性,觀眾可以隨時在電視和手機上觀看,并且可以作為傳播源再次傳播。
20 世紀90 年代末,相繼出現一些膾炙人口的電視舞蹈節(jié)目,標志著舞蹈藝術的傳播成功跳出了傳統舞臺傳播的框架。90 年代末剛剛出現的電視舞蹈節(jié)目大多是以講述舞蹈故事和舞蹈家的藝術生涯為主題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人們審美水平的日益提升,電視舞蹈節(jié)目逐漸發(fā)展為電視舞蹈比賽與電視舞蹈真人秀。當這些電視舞蹈節(jié)目被人們所熟知和喜愛的時候,節(jié)目中的作品、內容、形式以及所傳達的思想與情感便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并且深深地烙印在人們心中。以2014 年電視舞蹈真人秀《中國好舞蹈》為例,《中國好舞蹈》致力于為專業(yè)舞者以及舞蹈愛好者提供一個競爭、展示的平臺,尋找中國最受歡迎的舞者,向世界展現中國舞者特有的形體美,引導觀眾關注舞蹈藝術、弘揚中國舞蹈文化。節(jié)目中各大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均以正面積極的方式,展現當代中國舞者的風貌,并由導師對舞蹈本身和舞者的展現提出中肯且合理的建議。同時,舞者用肢體訴說心聲,激起了廣大觀眾對于舞蹈藝術的興趣。節(jié)目旨在通過輕松、新穎的方式提高大眾的藝術鑒賞力。節(jié)目涵蓋了國標舞、現代舞、古典舞、民間舞等多個舞種,其中奪冠舞蹈《帕米爾之情》就是塔吉克族民間舞蹈,這部作品通過舞者靈動的眼神以及靈巧的舞步,使觀眾仿佛看到了帕米爾高原上人們的美好生活,并深刻體會到了塔吉克族人民那種堅強、勇敢、樂觀向上的精神。節(jié)目通過電視傳播的途徑,讓我們了解到了塔吉克族的民間文化,體會到了豐富多樣的民族精神,并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我國少數民族能歌善舞,長期以來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藝成果,這是我國文藝的瑰寶,要保護好、發(fā)展好,讓它們在祖國文藝百花園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我國少數民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與發(fā)展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是舞蹈工作者的艱巨任務,通過電視這種范圍廣的方式進行傳播,能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充分體現我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如今,各類手機app 不斷涌現,吸引著大眾的目光,其中短視頻這種新鮮的形式憑借其操作便捷、生產迅速、分享多元化的特點吸引了大量用戶。在各類短視頻中,舞蹈一直是播放與點贊量相對較高的類型。舞蹈作為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以短視頻這種碎片化的方式面向大眾,區(qū)別于以往劇場演出需要觀眾一邊觀看一邊挖掘整場舞蹈的精髓,可以在短時間內展現舞蹈的精華部分,觀眾在短時間內獲得豐富的舞蹈知識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習舞蹈的興趣。現今,舞蹈短視頻的傳播者有國內的知名舞蹈家、著名舞蹈團體的舞者以及國外的舞者,他們借用短視頻平臺分享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蹈,讓受眾群體更加直觀地了解與感受不同國家的舞蹈文化,同時也將我國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推廣到世界上各個國家,促進了優(yōu)秀舞蹈文化的交流與共融。
以短視頻舞蹈《麗人行》為例,《麗人行》是重慶市歌舞團出品的《杜甫》舞劇中的舞段,一出現便在網絡上爆火。如仙女下凡的臨近感,唯美的仿唐服飾,傳統優(yōu)美的古典舞姿,令大眾耳目一新。舞者把《麗人行》詩中“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等詩句演繹得惟妙惟肖。在音樂風格上,其也進行了大膽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在傳統民族風格音樂的基礎上,融合了更多的時尚元素,使民族流行音樂水準更高、更具國際化。在短視頻的評論區(qū)我們可以看到諸如“這樣的舞蹈才代表著中國大唐文化”、“為我們的華夏文化感到驕傲”等相關評論,這足以說明作品喚起了大眾的共鳴。在點贊較多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是外國人穿著中國風的服裝進行模仿與學習的,這不僅證實了短視頻受眾覆蓋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特征,還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增強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舞蹈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當舞蹈藝術的傳播途徑發(fā)展到短視頻時,帶來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短視頻傳播的受眾囊括了從小孩到老年人幾乎所有群體。但是也要看到,短視頻能讓男女老少都認識舞蹈并且提升大眾學習舞蹈的興趣,卻也由此衍生了許多問題。舞蹈短視頻下面的評論與舞蹈知識相關的少之又少,大多是評論長相、著裝等,少數“專業(yè)”的評論也眾說紛紜。由此可見,傳播方式的更新速度不代表理論知識的普及程度。要加強舞蹈理論知識的普及,發(fā)表一些關于舞蹈基礎知識的短視頻,讓受眾群體在短時間內逐步了解,使其再次觀看時可以從舞蹈專業(yè)性的角度進行更進一步的賞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yōu)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能力和水平。”一部好的作品,能讓大眾有強烈的認同感,從而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要想讓外國了解中國,讓中華文化走出去,優(yōu)秀作品是重要的載體。如今,科技發(fā)展如此迅速,國內外的溝通媒介也越來越多,藝術作為人們喜愛并且影響力巨大的交流方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創(chuàng)作中,首先要重視“量”的積累,同時追求“質”的改變,在作品中展現中國精神與中國風貌,向世界宣傳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其次要汲取外來文化的有益部分,推動中外在方法與理念等方面的融合。我們要堅持本土文化的獨立性,讓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藝術作品走向世界。
創(chuàng)新舞蹈傳播的方式與內容,我們要從多個領域、不同角度入手。如果單從傳播學的角度研究受眾、傳播速度,那將忽略舞蹈藝術的重要作用。我們現處一個多元發(fā)展的時代,要堅持文化的多樣性,在多個學科中尋找交叉與共融的可能性。同時,我們不能局限于如今的幾種傳播途徑,要進一步運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找尋新的傳播途徑,可以適當地開設面向大眾的舞蹈課程,加強舞蹈知識的普及,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我國悠久舞蹈文化的價值所在,在傳播中弘揚中國舞蹈文化,在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促進舞蹈藝術的繁榮發(fā)展。
隨著舞蹈藝術傳播途徑的發(fā)展,中國舞蹈文化也被大眾所熟知并逐漸走向世界,使其成為了不同地域、不同語種、不同國家和平交流的溝通媒介,與此同時,也增強了我國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 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要努力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讓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起來,在強化文化理論知識的同時,努力創(chuàng)作能體現中國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民偉大追求的優(yōu)秀作品,拓展藝術傳播途徑,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