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凱麗 王晶晶 陸旸(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江蘇南京 210088)
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的責任會計體系到90年代的成本性態分析,再到全面預算管理與平衡計分卡的推廣[1],都體現了管理會計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長期以來,管理會計教育一直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管理會計人才嚴重匱乏[2]。為了促進管理會計發展,財政部于2014年10月頒布了《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人才培養是管理會計發展的關鍵,鼓勵高校加強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積極探索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管理會計和相關人才的培養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管理會計課程改革是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關鍵。2018年,教育部出臺《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要求高校梳理各門課程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3]。2019年,教育部下發《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啟動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國家和各地出臺相關專項激勵政策,推動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支持應用型本科高校加快一流課程建設。按照新要求,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學生成績評定方面亟需改進[4],系列文件的頒布為面向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管理會計課程創新和改革提供了契機,指明了方向。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會計處理被財務機器人所替代是必然趨勢,企業急需能夠順應其變化,有效進行會計分析和判斷,熟練掌握和運用財稅知識進行信息甄別、搜集和決策的高級財會人才。然而,目前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不明晰,管理會計課程目標并不準確,往往忽視管理會計實踐能力尤其是數據處理能力的培養,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較為缺失,從而導致課程的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
財政部自2016年6月開始陸續頒布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和管理會計應用指引,形成了管理會計指引體系,不僅為實務應用也為課程教學提供了指導和參考。然而據筆者對應用型院校的調查,管理會計實際講授的課程內容往往集中在本量利分析、變動成本法、全面預算等傳統章節,受到教學課時的限制,很難對照管理會計指引體系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完整講授;并且,大多數同類高校沒有設置實踐課時,更多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對于管理會計工具方法的應用實操比較缺乏,教學內容并沒有體現我國管理會計最新發展和實踐前沿。
目前,不少高校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但是管理會計的教學模式更多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即使開展了案例教學,案例素材的選取仍然較為陳舊,案例討論不充分,對于學生的啟發很難實現其知識能力的融會貫通和進階發展;同時,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還不充分,雖然信息化教學平臺的使用逐漸廣泛,但是更多還是局限在考勤和在線練習的應用上。因此,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還需要根據管理會計課程的性質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進一步改進。
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要求本科教育加強過程考核。目前,各高校正在推進課程考核的改革,然而,不少院校的管理會計課程考核仍采用“平時考核+期末考試”模式,各自占比大多為30%和70%,其中,平時考核更多由“考勤+作業”構成,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待提高,并未形成由考核目標、考核內容、考核主體、考核標準和考核方式構成的考核機制。
隨著我國管理會計和本科教育的大力發展,管理會計課程改革可以根據《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的建設標準,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考核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將課程目標和內容設計對標“高階性”,教學方法和考核機制體現“創新性”,從而使課程學習具備“挑戰度”。
課程目標應該支撐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基于學校定位,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管理會計課程目標的制定也應如此。對于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應突出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由于管理會計課程重在講授其在規劃、決策、控制、評價等管理活動中的應用,融入大量的管理思想,廣泛應用數學方法,本來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應以理論講授、方法應用、案例研究多元教學為縱向維度,以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控、績效管理等知識模塊為橫向維度,以實踐操作為第三維度創新設計教學內容,注重訓練學生清晰的思維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根據管理者規劃、決策、控制和評價的不同要求,利用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知識和方法進行信息梳理和加工,培養學生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和合理化建議的綜合能力,培育學生誠信為本、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基于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側重于從會計學專業視角,融通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控及績效管理等理論與方法,以我國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為依據,對管理會計相關系列課程如管理學、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進行補充、融通和拓展,強調在培養學生“首崗勝任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其“職業發展潛力”,為畢業生能夠成為高級財會人才提供上升通道,向“高階性”對標。
首先,加強課程思政教育。遵循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內容,加大管理會計職業道德傳授。在緒論部分專門介紹管理會計師職業道德,在各章理論講授、案例分析、課堂討論中融入社會責任、法制意識、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利用相關素材開展案例教學、分組討論、成果展示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守職業道德。
其次,內容新穎,反映管理會計最新發展。會計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應對接行業企業需求,教學內容可針對性地以財政部發布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和《管理會計應用指引》所提出的8大應用領域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為依據,進行調整和框架的設計。厘清與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財務管理等課程重復的部分(如投融資管理、風險管理),主要闡述營運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績效管理、管理會計報告等領域的工具方法,如敏感性分析、作業預算、目標成本法、平衡計分卡等,具體如表1所示。應加大管理會計的總課時,建議設置管理會計實訓課時或課程,完整地講授管理會計工具方法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基本原理、應用環境、公式模型等內容,對其實際應用進行綜合評價;同時,對于工具方法進行EXCEL等實操練習,開展數據分析和討論,并將教學改革最新成果應用到教學當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緊跟我國管理會計改革發展的最新理論和實踐動態。
表1 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及歸屬課程界定
最后,遵循“專業知識+實踐案例+應用實操”的教學體系。將思維能力培養、案例教學和應用實操融入教學內容,通過專業知識模塊實現課程的基本目標:管理會計基本理論、工具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通過實踐案例分析,結合最新管理會計工具應用,注重思想性和啟迪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清晰思維能力;借助Excel、Python等信息化工具或平臺進行實操,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管理會計問題的能力和綜合數據分析決策能力,為企業經營提供決策支持的管理會計工作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圍繞該教學體系,編寫配套教材,不斷豐富課程資源,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建設線上練習、課外作業、開放性案例、試卷庫等,錄制知識講解、案例分析、實操演示等微課,積累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提升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形成體系。
由于管理會計課程側重于培養學生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信息和建議的能力,因此,應更加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開展,即以學生的學習、發展、成長為中心,通過課堂講授、實踐操作,使學生掌握管理會計相關知識、工具方法及應用,滿足“首崗適應力”;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高階思維啟發,通過案例分析、問題研討、競賽引導等,提升學生分析決策力、情感思維力,從而具備“職業發展潛力”。
在教學方法上,融理論教學、案例分析、工具方法應用、實踐操作為一體,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充分借助信息科技和教學平臺,強化數據分析方法運用,綜合運用以賽促學、課證融合等多元教學手段和方法。案例分析主要以我國企業最新管理會計工具應用實踐為素材,以案例貫穿每一章節,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注重啟發性教學,促使學生將所學管理會計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操作以EXCEL等信息化工具為基礎,對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如全面預算進行模型的構建、數據的計算和結果的對比,鍛煉學生管理會計數據搜集、計算和分析能力等。
以日常教學為例,集以上多種教學方法為一體,通過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方式組織實施。課前,學生通過線上教學平臺進行預習和復習,包括資料閱讀、問題思考、練習鞏固等,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課中,基于O-AMAS有效教學模型,以課程目標(Objectives)為導向,通過迅速激活(Activation)、多元學習(Multi-Learning)、有效測評(Assessment)和簡要總結(Summary)四個環節組織課堂教學:以課前測試、案例引入、視頻播放等方式進行課程激活;采用在線練習、小組研討、實踐操作和課堂演講等多元學習模式,通過情景設計,啟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在不同場景下工具方法的應用、比較和評價;通過借助線上教學平臺進行問題投票、學生互評、在線練習等方式進行考核和評價;以小組總結或教師點評等方式進行反思深化、簡要總結。課后,通過單元作業、在線練習和信息化實操鞏固知識點的掌握和各類工具方法的應用;學生自選主題,分組團隊協作完成大作業并進行課堂展示,鍛煉學生信息檢索、資料分析和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課程目標,管理會計課程應建立圍繞知識、能力、素質的考核標準,采取團隊大作業、線上測試、實務操作、課堂研討、競賽引導等“多元”考核方法,采用智慧教學平臺進行過程化管理,實現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線上練習、團隊大作業、實踐操作、課堂和線上平臺參與等)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過程性動態考核機制(見圖1),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專業志趣,讓學生經過刻苦努力獲得專業知識、提升綜合應用能力,以小組團隊協作完成課程任務,增強合作精神、體驗成就感,從而提高課程質量,加強教學和學生成果產出。
圖1 課程考核設計機制
根據以上課程考核機制設計思路,加大過程性考核比例,制定考核具體方案(見表2),綜合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最終成績可由以下相關項目構成:團隊大作業、EXCEL應用實操測試、案例分析測試、智慧平臺成績和期末綜合測試。
表2 管理會計課程考核具體方案
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可鼓勵學生參加管理會計師(PCMA)、美國管理會計(CMA)等證書考試,參加專業競賽如管理會計案例大賽或企業價值創造大賽等,若學生參加專業競賽獲獎,可替換課程過程性考核相關項目的成績,成績優異可獲得滿分。
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是我國管理會計發展的重中之重[5],也是當下經濟高質量發展、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而應用型會計本科人才的培養是我國管理會計人才的重要來源,管理會計教育直接影響我國會計人才的培養質量[2],其中,管理會計課程建設是關鍵要素。本文針對管理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教育部頒布的有關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要求為標準,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創新的實踐途徑,即明確課程目標,以我國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為參考重構課程教學內容,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采用融理論教學、案例分析、工具方法應用、實踐操作為一體,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努力鉆研相關業務,具備參與管理、協助決策、提出合理化建議的專業能力,團隊協作完成任務,增強合作精神、體驗成就感;設置多元的考核項目,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合理設置“挑戰度”,學生只有充分參與和積極貢獻才能通過課程考核,從而全方位提升教學質量,提高課程產出成果,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向社會輸送高級財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