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均處在萌芽狀態,需要教師進行進一步的啟發與引導,青少年的創新能力關乎其未來發展。基于此,筆者認為,即使是在小學語文此類文史科目上,教師也應當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接下來,筆者將從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小學語文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策略兩方面入手展開本文的討論。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本身不重視自身教學業務水平的提升,對于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改革的內涵概念認知不清、學習不夠,仍然秉持著傳統的教學觀念。
(二)教師的教學策略較為刻板單一,教學環節固定僵化,教學內容僅僅局限于教材,未能進行有效的教學拓展,對學生實施單向的灌輸式教學,使得學生學習興趣較低、學習積極性不高。
(三)教師自身綜合素質能力不夠強硬,加上缺乏先進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技術,在教學實效性方面呈現出明顯的不足態勢。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
(一)允許學生犯錯,提高學生創新積極性
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持續性的、動態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避免不了犯錯誤、走彎路,教師要以平和的心態、耐心的態度引導學生糾正錯誤、逐漸進步。就小學語文而言,語文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來獨立思考問題,比如讓學生在課前自主探索文章的創作背景,在課堂上多設置具有開發思維的問答題,課后作業的布置也多以探究型、開放型為主,當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多加鼓勵與幫助,當學生陷入思維誤區、犯錯誤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并積極幫助學生糾正,讓學生在“思考—犯錯—糾正—再思考—再犯錯—再糾正”的螺旋式運動中提升自己、不斷成長。
(二)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提高學生質疑能力
創新意識的培養離不開質疑精神,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正處在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的萌芽時期,教師應當保護學生的想象力,以想象力的激發來促進學生創新力的發展,在語文課堂上,對于學生的奇思妙想教師不應當“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對學生的勇敢發言和積極思考給予肯定,隨后再對學生的看法和觀點加以商討和點評,讓學生逐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權威、大膽發言,讓學生養成質疑的好習慣,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感受獨立思考帶來的樂趣,進而增強對思考的興趣、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三)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創新興趣
舊式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非教學過程,這樣做的弊端就是容易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語文教師一定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來豐富、充盈自己的課堂教學,在這一點上,優化教學情境是十分有效的教學策略。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做好備課環節,對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接受能力做好考察,做到個性化的對接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此外,教師在正式授課時要根據課堂的實時進度來進行教學環節的調整,要充分利用把握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預設,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總的來說,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時代所趨,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在上面下功夫、費心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保護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探索精神,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思維潛能的開發和思維方式的拓展,幫助學生樹立求異思維,讓學生在語文天地中成為主動創新、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