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玉玲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以及培養學生基礎的語文能力上,不能再像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視學生的課文背誦,生詞記憶這些。這些基礎的教學內容更多的是體現學生記憶能力的好與壞,并不能充分的體現出學生的語文素養。隨著近些年來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也在對語文教學不斷的進行創新以便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積累;教學策略
語文相較于數學來說最大的區別就是語文是一門語言,這也就促使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語言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古詩詞,文言文積累傳統的語言,學習現代的課文積累的是現代的漢語,這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漢語這門語言。而且隨著近些年來語文課堂的不斷轉變,教師也開始越來越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積累并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語言積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接下來就圍繞著教師為提高語言積累所采取的措施進行展開。
一、小學語文教學
在小學階段的各門課程中,語,數,英受到的重視程度是最重的,這是因為這是三門主科,這也就使得教師以及學生更加關注這三門教學。在以往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習慣采用傳統的講授法來進行教學,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整個課堂非常的枯燥無聊,學生也是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而且教師一味的進行講授也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去學習,再加上語文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讓學生去充分體會語文中的語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單單的讓學生認識每個漢字背非常多的課文。這也是現如今語文教學在不斷進行創新的,教師會更加注重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讓學生能夠充分的發揮自身的主動性。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語言的積累
2.1語言互動
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互動有利于師生之間更好的進行溝通同時也能夠更好調整教學。在語文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最主要的就是通過語言來進行,在這個過程中語言的充分使用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加注重運用豐富生動的語言來激發學生互動的積極性,同時這些語言應該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這也能夠讓學生受到傳統語言的熏陶。所以說在課堂上進行語言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教師在進行《望廬山瀑布》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應該對每一句話的每個詞進行詳細的分析并充分的表達出這首詩每句話所表達的含義,這能夠充分的讓學生體會傳統古詩的語言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來進行課堂互動,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提問語言的生動性,讓學生能夠在提問的過程中對于語言有一定的積累。
2.2課文詞句的積累
語言的積累除了能夠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進行,還可以通過課文中的詞句進行積累。選入語文教材的課文在語言上都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而學生由于自身語文素養的不夠很難充分的體會出這些詞句的優美,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的引導,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這些優美的詞句充分的點出并向學生生動的去講解這些句子優美的地方在哪里,而且應該讓學生對這些優美的詞句進行積累,這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運用這些詞句。
例如:教師在進行日月潭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在講解完基本的教學內容以后,可以對文中好的詞句來進行優點的分析,這既能夠進一步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他們通過這些詞句對漢語有更多的了解從而體會到漢語的魅力。在課下,也應該讓學生將這些好的詞句進行積累,這樣有利于學生今后的應用。
2.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
像語文,英語這一類的語言學習來說,僅僅靠課文的閱讀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充分的引導學生去閱讀課外的優秀書籍。而且對于語文教學來說讀書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它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具體的文章中去充分體會語文的魅力,也有利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的應用。所以說,教師應該充分的引導學生去閱讀課外書籍。
三、學生應該如何提高語言積累
學生要想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語言積累在課上需要做的就是要擺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認真學習對于教師所講的課文中的優美詞句進行積累,而且應該跟隨教師的思路去充分的體會這些詞句中的優美。除了課上擺正態度以外,課下應該積極的對生活中遇到的這些好詞好句進行積累,而且應該閱讀相關的書籍來增長自己對于語文的認識,當然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應該去多多的運用這些語言,這樣學生才能夠充分的掌握這些語言。
結束語
在現如今的小學語文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對于生字生詞的掌握也應該讓學生通過課堂上的教學,充分的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持久的堅持一下。對于語言的積累,教師應該積極的引導,并幫助學生去進行優美詞句的積累,除此之外,也要鼓勵學生將這些詞句運用出去,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真正的掌握語言。
參考文獻:
[1]武都區玉皇中心小學 田鵬舉.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淺析[N]. 隴南日報,2021-09-16(004).
[2]張懷祖,張建鵬. 淺析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 甘肅教育研究,2021(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