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耀平
摘要:整本書閱讀是由葉圣陶先生所主張的,在近年來的科學教育中逐漸被人們所重視開來。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下,學生的思想變得更加活潑,也可以在讀書過程中發現更多的樂趣,有助于學生樹立起較好的讀書習慣,培養學生的大局思維和閱讀技巧,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個人素質。在整本書閱讀中,批判性思考是讀書活動高效開展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整本書閱讀的主要教學目標。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老人與海》整本書閱讀活動中批判性思維的培育。
關鍵詞:老人與海;整本書閱讀;批判性思維
前言:
將知識轉化為研究、思考的對象進行評判活動,是發展個人批判性思維的有效途徑。閱讀教學中的批判性思維需要學生客服個人的喜好,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對文章內容進行理解和分析,給出客觀的評判。這樣的活動對發展階段的學生人生價值觀念的發展來講都有著直接的影響,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一、發展思維品質,培育批判性思維
學生思維品質的高度決定其對文章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育效果。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夠反映出學生的智力與思維水平。而交流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方式,所以,老師在開展《老人與海》整本書閱讀活動的時候,應該鼓勵學生將閱讀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提出,并通過小組模式進行探討,使學生在不同的思維碰撞下提升個人思維。
比如在學生閱讀《老人與海》這本書的時候,有可能會對老漁夫和鯊魚對抗失敗沒保住大馬林魚這一情節和后面文中老人所提及到的“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句話產生疑問。這時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討:為什么老漁夫在戰斗中失敗了后面還講到人是無法消滅的?通過發現問題產生疑問到學生探討能夠讓學生的個人思想得到強烈的碰撞,進而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在小組探討的活動環境中,學生能夠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并進行論證,最終得出統一的結論。這句話所暗含的是作者的思想觀念與價值,既表明了人的思想是無法泯滅的,強大的社會挑戰會將人的肉體消滅,但是一個人的精神是永遠無法戰勝的。
二、構建情境教學,引導學生判斷
閱讀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老師可以充分的利用閱讀的資源,為學生打造多樣輕松的氛圍。在良好的課堂環境下,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進而帶動學生去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能夠放開束縛,自由地進行辯論、思考。每篇文章的本身都有著不同的含義,而不同的人對于不同的文章內容理解程度也大不相同,所以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觀點和課本內容相融合,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做出自己的判斷。老師可以創設活躍型的課堂,提出經典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索與思考。
比如在學生閱讀“老人與海”這本書的時候,老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1、《老人與海》這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兩個部分都寫到了老人夢見了獅子,對此你有什么看法?2、在故事中,老漁夫和鯊魚搏斗之后,老人為什么認為“他終于給打敗了”?3、老人與海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通過問題的提出引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讓學生深刻的感觸文章的故事內容,同時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的情景模式下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快速的發展,是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提高。
三、激活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評判
學生在閱讀活動中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發展個人的思維。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怎樣讓學生建立起學習的興趣是值得每個老師深入思考的。老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出發點,運用適合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多樣的閱讀讓學生從中鍛煉個人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先對閱讀的內容產生強烈的興趣,在閱讀中融入故事情節,進而提升學生的批判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老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老人與海》這本書的整本書閱讀活動的時候,為了提高學生對閱讀活動的興趣,讓學生深刻的感悟文中人物的形象。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景還原,選擇合適的場景,為學生分布不同的角色,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演繹出人物形象,進而有效的深化學生對老人這一形象的認識,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發現更多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進而引領學生投入到角色的思考與判斷當中,這樣的教學環境下能夠有效的激活學生探索的熱情,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能夠從本質上認識人物的形象,進而深化學生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結束語:
總而言之,批判性思維能夠帶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認知觀念,帶領學生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對于學生個人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老師想要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首先應該剖析學生的心理特點,然后按照學生的需求和特點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索,讓學生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通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進行判斷,進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雷.指導整本書閱讀,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J].語文天地,2020(25):55-56.
[2]蔣雁鳴.整本書閱讀:為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搭建更好的平臺[J].語文教學通訊,2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