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獷汐
摘要:當下視覺文化時代的美術形態日益綜合且呈多元化發展,有著比以往更多的創作觀念和表現形態,我們需要關注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對美術教育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美育;美術教育;審美素養;美術課堂
時代的不斷發展,網絡科技讓人與人的交流更加便捷,面對新形勢下的審美標準,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找到自己追求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傾向,事關我們對生活品質的理解與認識。大一統的審美取向讓人對現代美學缺乏一定的了解,面對網絡和自媒體的干擾,我們應從中學時代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與理解,在中學時代給學生培養一個理性的審美標準,為未來的生活創造更愉悅的享受。
美術學科教學的五大核心素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在五大核心素養的前提下,開展美術教學工作,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美術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美術知識。
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通過我們的對課程的研究,學生也為我們帶來了驚喜。育人不僅是存在于教師的每一節課,更是存在于教師的每一個行為與細節中的,并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并非一朝—夕。作為美術老師,更要時刻體現自身的學科特征,在每個時刻都把藝術的感受帶給學生。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快速地發展,帶動了視覺文化的大繁榮,美術的內涵在逐漸拓展,我國的美術課程內容由繪畫、欣賞、工藝發展到美術課程四個學習領域,增加“綜合探索”領域的學習,美術表現的形式也由繪畫、雕塑、工藝、建筑藝術納入書法、篆刻、攝影、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影視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多個領域。
基于以上內容,在美術教育上,我們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樹立美術教育的思想,而非美術教學
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育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服務的。它用現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藝術形象中的先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動來感染受教育者。它廣泛而深入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豐富學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學生的情緒體驗,有助于培養高尚情操,提高社會主義覺悟,鼓舞學生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和創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奮發向上。
在學校教育中,美育對德育、 智育、 體育都有積極的影響。美育用優美感人的藝術形象,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人們的生活、理想和斗爭,使他們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促進他們的政治品質、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長。美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現實,認識歷史,同時可以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還能調劑他們的生活,提高學習效果。
二、改變美術教學形態,由“靜態教學”走向“動態學習”
在美術課堂中,教師要由原來的“獨白”走向師生的對話與交流,“沒有對話也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也就沒有教育”。美術課堂要在對話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師生、生生的相互對話交流能夠不斷撞擊出思維的火花。美術語言需要學生親自體驗、感受,才會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在今后的生活中才能應用到實際中來。
三、美術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美術教學中審美情感的培養是離不開實際生活的,所以,教師應將美術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生活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感悟藝術家的創作情感,發現生活中的美。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意識及習慣,不斷從生活中積累審美體驗,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增強其情感體驗,以便將在生活中發現的美有機地融入到美術作品中。美術是具有情感的,而美術中的視覺是情感的載體。在教學中增加學生對美的體驗,能很好地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其審美能力。
總之,藝術應來源于生活,又要服務于生活,我們在開展美術教育的過程中,不能脫離生活實際,而學生所建立的美術素養更是在生活中更好的展現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