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育
摘要:隨著國家社會改革開放工作的不斷推廣深入,我國國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的同時,教育事業也在迅速的發展。對于國家來說,教育工作的穩步發展是社會進步以及全民整體素質提升的基礎與保障。但是我國有部分少數民族因所處地區偏遠,與正常發展地區經濟差距大,同時偏遠地區的受教育人數普遍占比不高,所以要將教育事業發展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首要任務,普通話即語文教學作為開展教育工作的前提,更應該備受重視。本文將對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進行探究。
關鍵字: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3-181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同時也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但是相較于預期的教學結果,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在少數民族地區,對于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本地教師以及支教教師來講,小學語文教學是其地區的一項教學難點。
一、少數民族地區小學教學現狀
1.1普遍師資力量匱乏
部分少數民族所在的地區較為偏遠,其中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從表面上看,教學的教師都持有合格的學歷,其次是在課上進行授課的方式,因為多數教師并沒有足夠豐富的知識量作為教學工作的支撐,所以在進行教課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支持理論不充足的現象出現,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后的學習;整體教學僅僅是靠教師的經驗完成,從而難以達到教育發展的要求。
1.2缺乏教學資源
少數民族地區由于位置偏遠,與其他地區貧富差距較大。而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也是采用最為樸素傳統的方式:一本書,幾根粉筆,一塊黑板,并沒有其他的教具與額外的學習資料作為輔助,來幫助學生學習知識,除此之外,作為充實學生課余時間的課外讀物也少之又少。資金的匱乏以及地區的發展落后導致學生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十分有限。
1.3教學觀念較為落后
在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落后,多數教師認為語文教學主要是教會學生識字以及基礎的知識練習,并沒有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教學重點,也沒有理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價值觀、待人處事的態度等加以引導的重要性。所以對于少數民族地區教師落后的教學觀念應當引起當代社會以及廣大教師的重視。
二、改善少數民族地區教學現狀的相關策略
2.1增強本地的師資力量
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教師數量與整體質量,使得每個學科可以由相對應的教師進行教學,讓學生的學習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首先是當地相關部門要注重對現有師資力量的合理利用,合理分配教師崗位,并且為師資力量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其次對于小學語文而言,要加大對語文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讓其充分了解到新課改對學生教育的具體要求,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個人素養的培養以及個人價值觀、人生觀等的引導,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成長。
2.2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正確使用普通話
語言能力是在個人不斷使用的過程中提升起來的,作為國內普遍使用的語言,普通話的熟練運用會使學生在之后的學習生活中得到很多便利。發展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能力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其創設一個能夠讓他們積極使用普通話的語言學習環境。
例如在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一課《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學習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其故事情節,帶領學生熟悉劇情,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上自由分組,用普通話進行文中的對話,使學生在進行課文學習的同時,也提升了對普通話的使用熟練度。
2.3豐富教學方式,順應課程改革
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應該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相應的改善,讓教學不在拘泥于課堂上的講課與聽課,可以適當豐富教學活動,通過活動來活躍課堂氛圍,從而有助于達到教學目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三年級第六單元的學習中,在結束整個單元對景色的描寫學習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寫作活動,可以參考文中的描寫方式,對自己心中的一處美景進行描寫,并且用普通話念出來,如此一來不僅讓學生有一次回故知識的機會與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讓學生練習普通話的使用,有效提高其語文素養。
結束語
少數民族的語文教學只有讓學生對漢語的認識更加深刻,對普通話的使用更加的熟練,使其養成普通話的思維習慣,才能夠算是成功的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難免會遇到學生抵觸普通話學習的現象,所以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漢字與普通話,同時注重給學生個人素養的發展,從而有效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冬梅,李凡,廖彩霞.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現狀調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4):50-54.
[2]翁修.當前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以甘孜州巴塘縣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7(1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