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理念逐漸深入到高校教育中,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力軍,如何實現心理育人的有效性已逐漸成為廣大高校輔導員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诖耍疚木托旅襟w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現狀及具體路徑展開分析,以期能夠引起高校輔導員的重視,為心理育人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化提供有效參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心理育人;輔導員;高校;新媒體時代
引言: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思維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诖?,應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心理育人逐漸成為我國高校輔導員的常用手段。和單一的線下教育相比較而言,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心理育人方式打破了傳統教育資源信息傳遞的禁錮,整體教學形式也更加靈活多變、趣味十足。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現狀
心理育人工作不僅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做好學生其他各項能力培養工作的強有力保證,更是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完善心理育人工作是每個高校輔導員刻不容緩的任務。從1952年國家設立高校政治輔導員至今,高校輔導員不僅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領路人,更是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就業和人際關系等實際問題的專職教師?;谛旅襟w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紛紛開展線上工作,QQ和微信逐漸成為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的主要手段。隨之而來,關于高校輔導員線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也漸漸暴露出來,例如,有些高校輔導員沒有及時跟隨時代的步伐,未能形成良好的線上工作意識,從而導致心理育人教學體系建立不夠完善,在實際開展教學任務時一直處于瓶頸期。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的具體路徑
(一)結合“互聯網+”及時掌握學生訴求
心理育人不同于其他學科,更加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充分掌握班級學生的心理訴求,以便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形成有效課堂互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和正能量的精神態度。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釘釘、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教學平臺將心理育人從學校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不僅可以對學生心理健康情況起到監督作用,還可以以此為借力點深入了解學生訴求,更好地把握學生的真實學情和感受,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建議及意見及時調整心理育人方式,做到心理育人的有的放矢,從而穩步提高心理育人質量。同時,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發放網絡調查問卷,讓學生積極參與調查并反饋有用的信息,進一步使學生的心理訴求數據化,高校輔導員應根據統計的數據進行整合分析,一旦發現異常數據要及時跟進,有針對性地向問題學生開展教育[1]。
(二)利用“互聯網+”豐富心理育人方式
隨著長時間的不斷累積心理育人相關教學資料也越來越多,因此需要做好資料收集工作,對心理育人資料進行收錄,保障心理育人資料能夠得到全面地展示。高校輔導員可以巧妙借助“互聯網+”,做好網絡平臺的搭建工作,將心理育人資料全面整合到網站中,使網站內容更加地豐富,保障心理育人資料內容的全面性。網路平臺便于對資料進行存放,且管理過程較為方便,對準備好的資料進行上傳即可,方便學習者對資料進行查看。其次需要在網絡平臺中開放心理育人的學習課程,這樣可以對心理育人起到宣傳作用,有助于資料的迅速傳播,吸引更多的人對心理育人進行學習。然后需要在網絡平臺中開放交流專欄,為學習者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對心理育人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進而解決學習中的疑問。其次并且,需要做好資料的轉化工作,將紙質版資料轉化為電子資料,將其制作成APP、文檔等形式,使資料種類更加地豐富,并且方便對資料進行查找。最后,需要構建資料的展示區域,為資料查閱過程提供方便。將資料整理與網絡平臺相結合,使學習者能夠更快地掌握資料內容。
(三)從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出發進行引導
傳統心理育人中,高校輔導員往往把自己視為教育的主體,把學生視為接受管理的被動客體,嚴重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和個性發展,因此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時需要注意的重點。尤其是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由于學生未正式從學校步入社會,并不能形成成熟的職業理念和職業規劃。因此,高校輔導員應在心理育人中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推送就業招聘信息之前,應當對學生的意愿進行足夠的了解,從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出發進行引導,做到線上就業招聘精準推送,針對不同學生的就業意向,分別推送不同的就業招聘信息,減少學生的求職成本和緊張情緒,同時有效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除此之外,在心理育人過程中需要針對學生提出的建議和意見,認真聆聽并及時做出反饋調整,確保心理育人的順利開展[2]。
結束語:綜上所述,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重視心理育人工作,結合“互聯網+”及時掌握學生訴求,利用“互聯網+”豐富心理育人方式,從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出發進行引導,從其消極狀態中發現積極因素,促進其向好的方面轉化,以便于在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的同時,切實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問題。
參考文獻:
[1]黃歡,張穎.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的路徑探析[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二期座談會資料匯編(下).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118-120.
[2]侯小潔,夏夢雨,楊丹丹,等.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的路徑探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06):109-110+29.
作者簡介:李思思(1991-7-7),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湖北荊州,畢業專業:廣播電視編導,畢業院校:浙江傳媒學院,學歷:本科,單位:武漢傳媒學院,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政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