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要:信息技術教學是一門既包括實用性又包括理論性的新學科。隨著新課程的推出,信息技術課程得到了進一步改進,由于課程是為非專業學生設計的,因此對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術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一套先進合適的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通信系統和電子工業已經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方面。過去幾十年計算機應用的發展導致國內信息科學研究大量增加。信息電子領域的研究對我國經濟具有重大影響,對我國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信息技術專業知識是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專業知識。但是,在學習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減慢了學習過程的進度。
一、分析中職信息技術教學存在問題
(一)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差異較大
中等職業學校的大多數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在小學教育中,獲得計算機的機會和他們所在計算機的教育水平各不相同,這導致學校的計算機抽取不均。在一些注重信息技術教學的區域,更傾向于考慮計算機實踐,使學生掌握扎實靈活的知識。在一些地區,信息技術過程并不那么重要,學生只有基本的理論知識,因此學生的知識很少甚至沒有那么差。當然,也有一些因素引起了對計算機有不同興趣的學生之間的計算機差異,導致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關注計算機,最終導致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差異。
(二)信息技術課程更新的速度與社會發展不相上下
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而學校的教材和設備更新速度快于技術和社會發展要求。如果教師仍按教材授課,可能會導致學生最終獲得的計算機知識達不到社會發展的要求。問題是,學生們只有走出校門才能意識到他們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過時了,所以有一定的可持續性[1]。此外,計算機知識范圍廣泛,范圍廣泛,包括軟件技術、硬件技術、網絡技術、工藝技術等。,而在中學階段的學校學習過程中,教師雖然指出并解釋了知識的每一部分,但卻未能使學生發展全面、系統的知識和練習,導致學生缺乏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二、新課標下職業學校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一)學生積極參與,促進自我發展
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積極參與的程度。參與者越廣泛和有效,教學工作越好。信息技術專業以學生為教學重點,課堂教學強調學生應積極參與,充分利用學生的主動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身心自主性的框架內實現其身體、動態和全面的發展,實現真正的“適應”發展的基本意識。例如,LAN構建和維護教程中的學生很少有機會,與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對處理的心理渴望不一樣。因此,在盡量利用學校現有設施和條件的同時,結合社會實踐活動,嘗試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是勇敢的。當在講授布線時,如果很難理解學習曲線,請添加學生自己為滿足實際需要而做的練習,從布線過程開始,同時選擇三名學生進行網絡觀察,當完成時,用一個測量儀測試它,其中一個網絡不錯,兩個沒問題,我動員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各種有爭議的分析,使同學們的知識水平達到新的水平。整個課堂中,教師必須積極而富有同情心地告訴學生,他們的思維總是積極主動的,同時積極參與知識的探索,無論是智力上還是智力上。
(二)團隊合作任務驅動,提高教學質量
組織合作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酌情將學生分成小組,開展協作,舉辦研討會,小組成員交流想法,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共同解決問題,并就小組達成初步共識,從而提供一種共同執行任務的學習方法;任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幫助下,密切關注由積極運用學習資源激發的共同活動中心,探索自主學習和互動學習,引導學生完成規定任務,形成共同學習實踐。團隊合作和任務驅動的活動是激勵學生積極學習的重要手段。基于任務的教程采用團隊協作和基于任務的教程的形式。為了完成教師的任務,團隊成員必須共同努力,共同學習,把小組的成功視為個性,不僅要學習每個成員自己必須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小組其他成員取得成功,幫助他們追求“人類進步”的目標。團隊協作任務驅動教程可以幫助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取得成功,激發他們的智力欲望,形成認知心理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促進獨立發現,培養自我發展的意愿。
(三)創新教學學習思維
我們知道把填鴨式的方式早已成為改革的對象。這尤其適用于具有實際經驗的信息技術課程,理論教學并不意味著你需要關于整節課的理論知識。當今的信息技術教學基本上簡單、籠統、色彩豐富,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教師在學習中的作用。因此,我們鼓勵充分利用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只解釋一些難以理解、容易錯誤和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創新精神是靈活運用獲得的知識發現和發展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能力。因此,目前活躍的學校教育特別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建設。在課堂上,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每個概念和問題時應小心謹慎,重點關注問題所在。提出的問題必須盡可能從實際應用出發,接近日常生活激發興趣,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2]。
(四)利用生活資源進行教學規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
為了實現信息技術領域工具與人文文化的統一,我們必須能夠發現生活資源,改進設計,組織學習,將信息技術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生活環境。此外,還需要改進教學手段,以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培訓材料、大型屏幕投影、因特網等先進的教育手段。生動呈現多媒體產品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術中所需的抽象理論知識。教師們在學習網絡上進行的演示使學生們能夠快速地開始第一步。運行過程中,教師關注問題,提供了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氛圍,教師成為學生的“協同”。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等職業信息技術教學需要每個中職教師都要更新教學觀念,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的運用能力和信息學科素養。中職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對信息技術的了解、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打下基礎,使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使學生具備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與責任感,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應用于社會。
參考文獻:
[1]陳濤.信息技術教學在中等職業學校的有效運用[J].中外交流,2019,21(6):38-38.
[2]吳樹清.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10(2):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