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松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隨著新課程革新的改變而改變,改變內容有教學觀念、教學目標及教學模式等。而閱讀在語文學習中占據重要位置,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舉措,需要教師在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提升自身知識涵養,以學生為主,幫助學生獨立設置閱讀目標,同時學會自主理解并感悟閱讀內容,靈活運用閱讀技能。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意義;路徑
引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以閱讀文本為聯系,借助閱讀來幫助學生豐富識字積累,端正寫字姿態,也為學生的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更關鍵的是教師能夠以閱讀為引導,指導學生去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堅定學生的意志,促使學生健康地成長。為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語文教師更應該以核心素養為指導,發展拓展性閱讀教學,將語文學習拓展到課堂內外和書里書外,拓展學生的視野。
一、在核心素養理念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過度參與學生的閱讀學習,將文本剖析得過于深刻,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沒能完全地凸顯出來,其自主學習能力缺少發展機會,導致學生拿到文章讀不深、不會讀,只能粗淺地記憶文本內容和大致的思想感情,無法從細節入手來拓展到整個文章的學習[1]。并且教師的閱讀教學活動總是局限于課堂之上,對課外知識的補充僅限于作者簡介:、課文背景、課下注釋等幾個方面,加之課外活動教學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組織活動時出錯便會使其流于形式,于是教師對開展課外實踐避之不及,這使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并不深厚,沒能領悟閱讀學習的精髓,不能很好地將書中所學習的內容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二、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為學生閱讀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使得自主學習頗受推崇,學生在這種自主學習的模式下更愿意主動參與。因此,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教師放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是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的開始。首先,教師應當在語文閱讀環境下為學生制定明確的閱讀目標,閱讀目標對語文閱讀課堂的開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時,對學生的閱讀進程和走向也有明確的引領性。因此,教師應當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明確規定學生的閱讀內容、任務及目標,使學生順利開展自主閱讀活動。課前,教師應當注重營造安靜、舒適、愉快的閱讀氛圍,讓學生盡快融入閱讀氛圍當中,從而達到主動閱讀的目的。
比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時候,教師先對本課作者作簡略的介紹,作者是魯迅先生的侄女,是在魯迅先生逝世九周年時寫的回憶錄。而閱讀懸念和意境則有了延伸,可通過此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提到魯迅先生,教師之后,讓學生一起自主認真閱讀,在課文中尋找答案。這些問題意境首先已然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得學生更想立刻閱讀課文,在閱讀中尋找答案。最后,在閱讀后,教師組織學生積極回答剛才的問題,以鼓勵為先,正確引導和評價學生發言,教導學生魯迅先生身懷高尚的品質,才贏得了許多人的愛戴。其次,教師在課堂上之所以需要營造閱讀環境,是因為環境雖然屬于外部影響因素,但是卻跟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習慣掛鉤,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及習慣。在學校課外實踐活動的設計上,可以通過在班級開設"圖書角"來引導學生積極閱讀的習慣,熱愛閱讀的學生可以通過課間以及課外的零碎時間來閱讀。而"圖書角"的創設,也給課堂帶來了濃厚的閱讀環境和氛圍。
(二)拓展閱讀資料
要讓學生在小學階段能夠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能夠對世界建立正確的認知,具備符合社會發展的意識形態,能夠憑借正確、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做出正確的行為,光靠教材上的知識和課堂教學內容是不夠的,語文教師必須以語文核心素養為指導,打通課內課外之間的壁壘,讓學生多接觸書籍,多展開閱讀活動,及時為學生補充課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以此拓寬學生吸取知識的途徑。
例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去收集有關課文的一些背景知識以及作者的寫作風格和藝術特色,加深學生對作者行文語法的思考,以及作者的生平,如其品格如何?為人如何?還有哪些傳世的膾炙詩篇?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去查詢重陽節的相關信息,還可以從美食、風俗、詩歌、文章等方面入手,多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加強理解與傳承。在上課之前,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對自己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組織學生開一個小型的研討交流會,相互介紹自己所收集的傳統節日的特色,豐富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還訓練了學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時讓課堂氛圍輕松起來,學生學習的效率也更好。
(三)開展差異化閱讀活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閱讀工作可以讓學生豐富其閱讀見識,應該讓學生將課內所學習的閱讀技能與知識應用到課外文本中去,提高語文實踐能力,反過來又能增強學生的課內閱讀能力[2]。開展課外閱讀教學首先需要語文教師立足于學生群體,針對學生的需要來推薦課外書目。比如,在義務教育第一學段的學生年齡尚小,教師可以推薦兒童繪本類書籍,聯合學生與家長,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在閱讀故事和賞析插圖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第二學段學生的思維開始逐步發展,為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就可以推薦寓言類、詩歌類和童話類的作品,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也影響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第三學段的學生已經對語文學習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需要教師推薦一些具備良好文學素養和語文知識內容的書籍。
例如,《海底兩萬里》《朱自清散文集》《汪曾祺散文集》等,可以加強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讀書交流會,及時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督促學生按時閱讀,在交流會上學生可以通過朗讀、演講、舞蹈、戲劇等方式來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還可以與同學交換書籍閱讀,由學生彼此之間進行監督,切實地提升學生拓展閱讀的效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導,積極開展拓展性閱讀活動,以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根據學生的需要來進行知識補充,拓寬學生視野,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麗梅,張立云,趙玲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科技創新,2019,3(23):183-183.
[2]李桂蓮.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才智,2019,8(16):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