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堯
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處發展,我國主流媒體積極求新求變,力圖在輿論場上發出權威和獨家的聲音。筆者近日關注到我國新型主流媒體央視頻在云南野象爆紅國內外后迅速作出決策部署,率先在移動客戶端開辟了“大象到哪了”慢直播,及時回應受眾在線“追象”的熱切期待。更重要的是,這場“慢直播”盛宴生動展現出一個包容開放的大國,為當下主流媒體的報道創新實踐提供了典型的外宣實踐樣板。
關于慢直播,有學者提出“隨著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慢直播這種新的傳播樣態呈現出新的特點,逐步走向儀式化并帶有融合性。”筆者認為,慢直播的敘事特點也可以從它的鏡頭實感、社交粘性和融合傳播三個層面進行解讀。
原生態鏡頭:凸顯真實。從影視制作的角度來看,慢直播在某種程度算是一種以時間流為線索、記錄事物發展全程的動態長鏡頭,因此它也是無剪輯、無運鏡、無解說的紀實歷程。影視紀實主義理論“旗手”巴贊就極力主張長鏡頭的運用,他指出這樣才能保證事件過程的進展得到充分聚焦,讓觀眾更容易掌握事件的發展全貌。此次央視頻對野象活動的追蹤并不存在任何有拼接或剪輯痕跡的鏡頭,也沒有后期加工的二次畫面。
正如記者卡爾·奧諾雷曾在《廣播時報》中談到:“通過提供一個未經過濾的、實時的、高清晰度的世界窗口,慢直播鼓勵我們去注意和品味我們周圍的細節。”因此,網民能夠在實景感極強的畫面中看到可愛活潑的野象,感受它們在覓食、玩泥巴、洗日光浴時的憨態可掬。而這些實時記錄的畫面比那些用復雜濾鏡處理過的視頻更能凸顯事件的真實性、呈現富有鏡頭實感的云南野象遷徙動態。
陪伴式社交:情感互動。比起傳統意義上的直播,慢直播的信息流轉速度慢,24小時全天候的陪伴為用戶提供了隨意進出場的自由。隨著慢直播成為全民性觀看行為,“評論區”的互動使網友既有了新的社交體驗模式,也體會到共同參與其中的情感滿足。正如伊萊休·卡茨(Elihu Katz)與杰伊·布盧姆勒(Jay Blumler)在《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書中對“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論述:“受眾的心理與社會需求產生于對大眾媒介或其他來源的期望,因此不同模式的媒介接觸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結果是需求的滿足。”
慢直播的鏡頭和評論區構成了受眾觀看視頻、進行線上互動的主要場域。慢直播具備的新聞性、強互動性,能貼近受眾的心理預期,通過滿足受眾的情感和社交需求,彌合他們因物理空間的隔離而帶來的孤獨或無聊。比如,“大象到哪了”慢直播的評論區輪番刷屏的評論:“象寶寶早安”“今天大象又走到哪了?”以上充分體現了慢直播為受眾提供陪伴式體驗的屬性,評論區互動也將各地網民凝聚成情感共同體。
多平臺聯動:立體傳播。慢直播另一個敘事特點是自帶話題,可以跨平臺衍生相關話題。根據微博最新數據,央視頻自主發起的話題“象往的生活”,截至2021年7月15日,已有3萬討論次數和4072萬閱讀量,有效發揮了新型主流媒體進行議程設置和輿論引導的功能。還有云南萌象旅行團表情包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持續霸屏,網民將其分為皮皮象篇、靚象出街篇等多個系列,在各大社交平臺引發了一波斗圖熱。
對于網民基于慢直播內容的再創作,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曾引入“游獵”的概念來描述這種在多樣文本間穿梭的文化實踐,“媒體粉絲十分樂于在大范圍內的媒體文本之間建立聯系……他們游獵于不同的文化文本與圈層中,將某個所愛的文本材料和其他文化材料的文本并置。”本質上,就是用一種“再符號化”的方式闡釋他們對大象北遷的理解。由此可見,各個平臺多元話題的互動性生產,對實現立體傳播、擴大主流聲音覆蓋率具有重大作用。
以全球化視野策劃選題。這次大象流浪紀實報道之所以能吸引海內外媒體和觀眾,從選題來看是因為世界性議題更能引起他們的關注與共情。
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是重大的全球性議題,能夠最大程度凝聚全球共識。借用美聯社報道中的表達“游蕩的中國象群正在成為國際明星”,大象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正是通過我國媒體基于全球視野的著力策劃,才使得友善質樸的中國人民、壯麗遼闊的中國地貌和積極作為的中國政府為國外受眾所認知,并展現了人象和諧的生態關系。
而這些成效與總臺融合傳播的實力密不可分。2020年初,央視市場研究(CTR)根據賬號訂閱量、發文量、互動量等多個維度對主流媒體機構的海外傳播效果和影響力進行評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外社交平臺影響力獨占鰲頭,賬號覆蓋全部44個語種,全球粉絲量3.7億。據稱,Twitter和Youtube有許多關于野象遷徙的視頻,其中象群睡覺的圖片吸引了兩億次觀看,海外受眾借此看到了一個可可愛愛的中國。因此,這可以說是繼李子柒現象后又一次成功的外宣實踐。
以個性化模式聚合內容。慢直播是內容與技術結合的全媒體產物。據2020年發布的《未來媒體藍皮書》指出:“當前,媒體融合發展進入深水區和關鍵期。”融到深處,終歸要回歸內容。
云南野象北遷的話題持續升溫之際,央視頻采取端內外聯動策劃,第一時間聯動媒體、政務及縣域融媒體,聚合各地優質媒體資源,打造獨家媒資庫,并在此基礎上推出了不間斷多機位野象慢直播。在要求千人千面的媒介環境下,主流媒體要最快最直接抵達受眾,不僅要營造良好的內容生態,還應具備強大的內容聚合力。為此,央視頻開展了內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臺以半開放的形式聚合總臺內外的優質內容資源。
作為主流媒體中首個有品質的視頻社交媒體,央視頻的革新有望讓主流聲音覆蓋“群眾身邊的每塊屏”,讓國內外受眾全方位了解真實的中國故事。
以全媒體思路跨界融合。國內有學者認為“媒介融合離不開不同類型媒體間的跨界合作以及媒體與其他行業之間的跨界運營,所以,媒體跨界融合是整合新聞資源、推動現代傳媒發展不可回避的話題。”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自2019年11月正式上線以來,就不斷探索跨界融合。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6月23日與快手在北京聯合舉辦發布會,宣布快手成為總臺2020東京奧運會及2022北京冬奧會賽事轉播短視頻戰略合作伙伴。總臺這次戰略部署是極具前瞻性的考量,和快手這類具有強社交屬性且用戶基數龐大的短視頻社交平臺合作,無疑能夠極大提升傳播效果、擴大傳播范圍。說到底,跨界融合并不是把兩個或多個不同產業簡單疊加,而是以傳媒內容生產為依托,把媒體獨有的內容優勢與其他產業的相關資源要素進行嫁接,以專業性的優質內容,牽引跨界融合,實現價值裂變。
近年來,央視頻始終致力于在全媒體時代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在慢直播領域的創新實踐更是可圈可點。此次央視頻率先推出的野象慢直播也為既有傳播模式發掘了新的可能。事實上,慢直播“大象到哪了”在這場全球觀“象”行動中也充當著對外宣傳的角色。在當前愈加復雜的媒介環境和國際局勢中,以央視頻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如何重新定位、守正創新,建構立體、全面的國家形象,仍然是值得不斷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