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靜怡 佟玉平
印度在獨立后經濟發展迅速,政治地位日益突出,然而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印度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如果這些問題不得到解決,印度將很難實現其大國夢想。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印度女性意識的覺醒,并撰寫了大量的書籍和論文。此外,電影媒體可以通過展現歧視女性的狀態來刺激女性意識的覺醒。換句話說,電影媒體可能是喚醒女性意識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分析電影媒體對印度女性意識覺醒的影響,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它的重要性,這對個人和國家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和幫助。《摔跤吧!爸爸》中女子摔跤顛覆了她們傳統的男權主宰觀念。女子摔跤改變女性形象,幫助女性參與到更多的社會活動中,改變了她們的生存現狀。摔跤促進了女性心靈的成長,引導婦女覺醒,幫助她們找到真正的自己,獲得更高意義上的女性解放。
《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執導,印度“國寶級”人物、寶萊塢“全能”演員阿米爾·汗領銜主演的印度電影,影片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故事改編。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贏得世界級金牌,結果生下的卻是女兒,本以為夢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卻意外發現女兒身上的驚人天賦,看到冠軍希望的他決定不能讓女兒的天賦浪費,像其他女孩一樣只能洗衣做飯過一生。再三考慮之后,他與妻子約定一年時間按照摔跤手的標準訓練兩個女兒:換掉裙子,剪掉長發,讓她們練習摔跤,并贏得一個又一個冠軍,最終迎來了成為榜樣的機會并且了激勵千千萬萬女性。
傳統女性形象。電影中有一場婚禮,新娘只比吉塔大一點,這個形象實際上就代表印度社會中傳統女性的普遍形象,也是父權社會中大多數女性的形象,在還未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之前,就被規劃好自己的一生。她們早早就被灌輸自己以后要嫁給父母選定的人的思想,除了要分擔家庭的負擔之外,還要學習如何在嫁人之后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在她們的一生中,前半生要為嫁人做準備,聽取父母的教導(主要是父親的教導),后半生則嫁給自己素未謀面的男人,相夫教子,操持家務,整個人生都被父權夫權操縱著,完全沒有自由可言,更別說女性意識的覺醒。
這個形象所代表的女性,她們的女性意識完全沒有覺醒,在一個完整的父權制社會中所有人都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男性是本體,而女性就應該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品存在著,為男性的事業和生活付出一切甚至犧牲自己。這樣的女性才是值得贊美的,才是女性的楷模。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自我意識并未完全形成,而社會推力又太過強大,這類女性選擇逆來順受,選擇聽從身邊人的教導。而且這類女性在內心中并沒有其他的選擇,她們不知道什么是反抗,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反抗,即使腦海中閃過對這種生活的不滿,也不知道通過什么途徑反抗。倘若在父權制的高壓下,這類女性中有一個人想做不一樣的事,她也會被社會力量迅速鎮壓,而其他女性也就繼續這種生活,甚至內心還會有慶幸之感,對這種傳統的女性生活方式內心產生歸屬感。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類女性在內心中對這種傳統的生活逐漸習慣、逐漸接受,當她們有了自己的女兒之后,她們也會把這種傳統女性的生活方式教給她,于是就產生了吉塔與巴比塔母親的形象。這個形象也是傳統女性的形象,不過這種形象是在擁有自己女兒之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這類女性已經接受了父權制社會中女性應該相夫教子的觀念,并且出于自己的理解,認為這樣的女性是不會遭到社會排擠的,也就是最好的女性。
電影中吉塔與巴比塔的母親并未明顯地表現出這一面,可是從她為自己的女兒去婚禮裝扮,并且說,“我的女兒這才有點女孩的樣子”可以看出來她認為女性就應該是打扮得很好看,去做一些女性化的事而不是摔跤運動,而且在影片的開頭,這位母親認為從事摔跤運動會毀掉自己女兒的生活。這位母親對女孩摔跤沒有強烈反對也只是習慣于聽從丈夫的決定而已。可以推測,如果馬哈維亞沒有這個夢想的話,這位母親也會在兩個女孩長到一定歲數之后與丈夫商量后把她們嫁出去。這類女性如果發現自己的女兒想做不一樣的事情,也會以愛之名與整個社會一起勸阻她,讓她回到所謂的正常軌道上來,循環往復。這類女性在父權制社會中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數量非常多。她們本身對女性主義的發展貢獻不大,甚至可能在女性意識覺醒的女性產生后,作為其中一份子與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制社會一起排斥這類女性,阻礙女性主義的發展。然而這類女性中,也會有一部分女性在有女性意識的女性產生后逐漸形成女性意識。
女性意識從萌芽到真正覺醒的形象。吉塔這個女性形象代表的就是在父權社會中,在一位有權威的男性對女性主義產生一種自覺認識的推動下,逐漸產生女性意識的一類女性。這類女性的占比本身是非常小的,因為在父權制社會中女性主義的表現力是極難出現的,但是這類女性的產生只需要幾個就足以產生一股巨大的力量。因為這類女性的出現本身就會鼓勵其他的女性產生女性意識,逐漸地形成女性覺醒,使得女性覺醒意識迅速發展。
吉塔女性意識覺醒源起她父親的夢想,父愛以及對女性主義的自覺認識。在印度這個父權制社會中父親是很權威的,再加上印度對摔跤運動的全民愛好,人們尊敬出色的摔跤手,而且馬哈維亞在放棄做專業的摔跤手之后從事了教授摔跤的工作,專業技能加上教授經驗讓他有能力把吉塔教導成出色的摔跤手,這就為吉塔的女性意識覺醒奠定了基礎。摔跤運動本身的特性讓吉塔每贏一場比賽就增加一份自信,而且不僅是身體的力量,還增加了吉塔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這就是吉塔女性意識覺醒的萌芽。吉塔女性意識覺醒是直到吉塔進入國家體育學院之后才真正出現的。在吉塔進入國家體育學院之后,她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和摔跤方式,從這時候開始吉塔開始自覺地掌握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她開始反抗父權對她生活的掌控,女性意識覺醒開始出現。
在數次國際比賽都在首兩輪淘汰之后,吉塔女性意識的覺醒向前邁了一大步。教練與父親訓練方式大相徑庭,吉塔在了解了兩種訓練方式之后開始真正做出選擇,而不是在還沒有了解之前就盲目地接受某一種訓練方式,這時吉塔以自己的經驗開始真正地為自己做決定,女性意識逐漸覺醒。在英聯邦運動會的決賽中,吉塔的女性意識實現了真正的覺醒。在關鍵局的賽末點,吉塔發現自己一直依靠的父親沒有在場時,為了實現父親的夢想,為了印度成千上百個小女孩的未來,也為了證明自己不次于任何男性,她的女性意識終于完全覺醒。吉塔回憶起小時候父親讓她跳入水中對她說的話,終于意識到沒有人是別人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相信自己能夠做任何事,而完成這些事與性別無關,只與個體的價值有關。自此,吉塔的女性意識覺醒了。
女性意識受榜樣影響正在覺醒的形象。在影片中主要表現的是吉塔的形象,而巴比塔實際上只是作為一個陪練存在的,但這個形象卻是有獨特的意義的。在電影中,巴比塔可以看作是受榜樣吉塔影響的女性意識正在覺醒的一個形象,因為她很多時候見證了吉塔一步步地向前,最終實現了對自我的超越,也實現了對傳統女性形象的超越,所以巴比塔被影響,其自身的女性主義也開始覺醒。
這類女性一般是未成年女性,還未被傳統女性價值觀統領,這時見證了一位女性做了傳統女性不敢也做不到的事情,并且受到了整個社會包括男性的承認,女性意識逐漸覺醒,并為女性覺醒意識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這類女性一般會成為女性覺醒意識發展的中流砥柱,使女性覺醒意識能夠迅速發展。
在電影的影響下,印度女性的意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人們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摔跤吧!爸爸》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電影的內容揭示了社會現象,迎合了大多數觀眾的內心需求,為自我價值的實現指明了一條道路。電影不僅要保持藝術性,它應擔負起廣泛傳播、聯系社會現實、引發思考、促進社會進步的重任。印度女性意識的覺醒值得關注和同情。人們應提倡男女平等,鼓勵更多的電影人創作更多揭示社會現象的電影,徹底改變女性自卑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