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盼盼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受眾對傳媒方式的要求不斷提高,電視節目也在不斷創新改革之中成長與發展。為了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電視節目主持人也同樣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準確把握時代感。
電視新聞節目是電視臺的立臺之本,也是最敏感、最重要的節目。想要提高收視率就必須做好新聞類的節目,一個欄目的好壞不僅與編輯、制作人有著密切的關系,更與整個節目的主導人——主持人有著直接關系,他是直接面對受眾的,主持人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有聲語言。首先,語速的加快。《新聞聯播》是我國最具有代表性且收視率最高的電視新聞節目。從開播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四十多年的歷程,第一代《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如趙忠祥、李娟等播音語速都較慢,每分鐘約為180到200之間。當時的電視才剛剛出現,為了盡量讓觀眾能夠聽的清楚,這是那個年代的時代要求。發展第二代的播音員把語速加快到了每分鐘220到240字之間,之后又逐步變為每分鐘280字。2011年歐陽夏丹第一次出現在《新聞聯播》上,她的語速接近于每分鐘310字。除了《新聞聯播》還有一些新聞節目,如《早間新聞》《新聞周刊》等,這些節目不僅語速上加快,同時也更加口語化。隨著生活快節奏的變化,電視新聞類節目主持人語速的加快符合現在的生活規律,適應現代人的口味。
其次,語言的口語化與親民性。早期新聞類節目主持人在播讀稿件時基調比較高揚,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基調已經不適用于現代人的生活,受眾更喜歡交流式以及口語化的方式,這樣更易于接受信息。《新聞聯播》主持人的語言在慢慢接近口語化,特別是歐陽夏丹的語言更加親民,有不少人覺得她就像是鄰家的女孩一樣,給人一種親近感。這正是《新聞聯播》在不斷的改版,也說明了播音員在不斷去適應受眾的需求。再如白巖松主持的《新聞周刊》等一些民生類和評論類的新聞節目,更是采用了播說結合的方式,真誠的與受眾交流。
副語言。首先,體態語。隨著“說新聞”的出現,新聞節目主持人由原來坐著播報逐漸轉化為站著主持,肢體語言的加入給人一種傾訴的感覺,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但相對于電視綜藝娛樂類節目,新聞類節目的主持人肢體語言的運用主要集中在上半身,沒有太大幅度的動作,如一個手勢、一個表情、一個點頭的動作,都能夠更好的去表達感情,與受眾更容易產生共鳴。
其次,服飾語。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服飾相比娛樂類的服裝較為單一,但近幾年新聞主持人的服裝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從最開始以黑色西裝為主,到現在增添了許多現代元素。2011年6月15日,歐陽夏丹在主持《共同關注》時穿了一個牛仔外套,觀眾并沒有覺得不合適,反而覺得更加的親切。如今的《新聞聯播》大家不難發現,男主持人和女主持人的服裝都更加多樣化,有時候還會增加一些小配飾如胸針、小絲巾等,在節日的時候還會去迎合節日的氣氛進行服裝搭配,更加“接地氣”,也越來越符合大眾審美。
采編播綜合能力。在主持人節目出現之前,節目都是記者、編輯采制好主持人進行播報完成的。但在主持人節目出現之后,對主持人的綜合能力有了全新的要求,“沒有扛過攝像機的手是推不好提詞器的”,主持人不能是說話的機器,必須參與節目的全過程中。
在電視談話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似乎顯得極其的重要,他既是話題的引入者,又是場面的控制者,所以主持人只有緊跟時代的潮流來把握節目的方向,才能更好的去與嘉賓、現場的觀眾,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進行交流。
有聲語言。不同的談話節目主持人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魯豫給人一種真誠、溫暖的感覺,就像是朋友之間在談心,楊瀾的美麗大方、充滿魅力的主持風格為人所欽佩。不管是哪種類型的談話節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主持人都能夠很好地把握住了受眾的心理,語言表達的方式恰到好處,易于讓人接受。被稱為“東方奧普拉”的魯豫在《魯豫有約》中那種感同身受、春風化雨型的主持風格深入人心,這正是魯豫把握住了每一位受訪嘉賓的特點,在語言表達上的貼切,不管是誰,魯豫都是在用心去感受他的人生,在同嘉賓談話是就像是同朋友談心,投入到嘉賓的故事當中,并且會問觀眾想要知道的問題,以便觀眾理解談話的內容。
副語言。一是體態語。在這類節目中主持人與嘉賓一般都是坐著進行交流,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能展現出自己的特點,對于主持人來說要很好的去運用副語言,一個眼神,點頭會意都會讓嘉賓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合適的體態語的運用有助于談話場的建立和信息的挖掘。
二是服飾語。早期《實話實說》當中的崔永元身穿一身西裝一直都沒有什么變化,在現在看來似乎有一點“老土”。電視節目發展到現在,談話類節目主持人的服飾也在發生著變化,特別是女性的服裝更加的時尚化、親民化,魯豫在《魯豫有約》中總是一個白色的裙子,顯得溫文爾雅,楊瀾在《楊瀾訪談錄》中總是一身職業裝,成熟穩重。不同的節目類型對服飾有著不同要求,主持人在把握好服飾的同時,不能夠掩蓋嘉賓的風采,主要還是以素凈、簡單大方為主,要去適應節目的需求,順應時代的發展,符合大眾口味。
采編播綜合能力。電視談話類節目主持人對其采編播能力的要求更高,在節目開始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課,對談話的對象或者是話題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并且要組織好要提問的內容以及提問的方式,同時也要想好應對緊急情況的措施,要做到萬無一失。楊瀾的美不僅在外表更在內涵,在她主持事業正蒸蒸日上的時候她毅然決然的選擇去哥倫比亞大學主修國際傳媒,并不斷地去努力學習,隨后又創辦了陽光衛視,自己制作并主持了著名電視節目《楊瀾訪談錄》,之后楊瀾又進駐湖南衛視主持脫口秀型的訪談節目《天下女人》。她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正是因為她緊跟時代的潮流,不斷學習追求進步,而不只是局限于原有的輝煌成就。
隨著娛樂節目的豐富和發展,對于綜藝娛樂類節目主持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受眾的需要,更要把握好時代潮流的動向,迎合受眾的口味,不斷創新發展。
有聲語言。各種各樣的綜藝節目充斥在電視和網絡平臺中,成為了人們的“下飯菜”,主持人和節目嘉賓的語言更是“笑料”的主要來源,其有聲語言只有緊跟時代潮流才能抓住受眾。《快樂大本營》當中的主持人何炅、謝娜等,在主持時經常會引用一些當下流行的網絡語言,或者是比生活語言夸張的話語,在表達清楚節目內容的同時又不失幽默風趣,迎合了年輕人的口味,為快節奏的生活增添了幾分歡樂。
副語言。一是體態語。體態語在電視綜藝娛樂類節目中運用最多,由原來的報幕式,上臺下臺古板的模式,到在臺上動作的靈活自如,可以說有一個很大的跨度,這也正是節目的需求,更是時代的要求。如《天天向上》當中的主持人天天兄弟,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都有著自己的特點,歐弟經常會去模仿大猩猩或者是其他的明星,他的這些體態語體現出了他的多才多藝同時也引人發笑,錢楓又經常會去模仿鴕鳥,這些簡單的肢體語言也許在觀眾看來很普通,但其實都是為了去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增添節目趣味性。
二是服飾語。電視綜藝娛樂節目主持人的服裝最具多樣化,并且會根據節目的需求不斷變化。如春晚主持人的服裝一場下來會更換好幾件,并且他們的服裝在正式的同時又透漏出了幾絲典雅與活潑,使觀眾不會產生視覺上的疲勞。又如最開始的《快樂大本營》何炅的衣服一般都是不同顏色的西裝或者襯衣不斷地輪換著,李湘也是那幾件裙子連著穿。如今的快樂家族的衣服更加多樣化,在適合每個人風格的同時,又從中找出共同元素,不再只局限于西裝套裙,更趨于生活化,為節目增添了幾分色彩。
采編播綜合能力。說到娛樂類全能主持人,不得不提到湖南電視臺的汪涵與何炅。曾經的汪涵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湖南衛視做過雜工,從最開始的《真情對對碰》到《玫瑰之約》《越策越開心》《超級女聲》《天天向上》等,汪涵在不斷地前進。汪涵不只是主持人更是制作人,《天天向上》在他的制作和主持下獲得了業界以及觀眾的一致好評。
在這個創新和競爭激烈的時代,各行各業不前進就意味著倒退,電視媒體和節目主持人也不例外。節目要想深深扎根在受眾這塊豐沃的土壤中,就要求電視節目主持人在對傳統播音主持藝術繼承的同時,注重對受眾的研究,要具有人文關懷,想受眾所想、急受眾所急,更貼近時代的節奏,煥發出鮮明的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