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虹
(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 湘潭 411201)
常思思是近年來我國聲樂界一名冉冉升起的民歌新秀,她的聲音明亮寬厚,咬字清晰,音色透亮又富有彈性;她的演唱科學正規,大氣優美;她的音樂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標準。同時,她能夠駕馭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無論是風格鮮明的民族民間歌曲,還是帶有高難度花腔技巧的新創編民族歌曲,常思思都能將這些作品表現得淋漓盡致、演繹得流暢自如。她被眾多聲樂愛好者譽為“花腔美少女”、“花腔精靈”以及“歌壇瑪依拉”,同時也引發了眾多音樂學者對她的聲樂演唱進行研究探索。
歌唱中要想有一個好的聲音,這與歌唱技巧是密不可分的,它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要想唱好歌,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嗓音條件,還要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常思思的歌聲明亮寬厚,大氣悠揚,她將高難度的西方花腔技巧融入本土的民族唱法中,把每一首作品都駕馭得十分到位。如此高級的藝術效果,都是建立在常思思高超的歌唱技巧和深厚的演唱功底基礎之上的。
臧曉琪在《常思思歌唱藝術研究》一文中指出,常思思的聲樂演唱技巧具有通透的歌唱通道、清晰的咬字吐字與純正的音樂語言、真切自然的感情流露三個特點。閆若婻在《吳碧霞和常思思〈瑪依拉變奏曲〉演唱風格之比較》一文中指出,常思思音色柔韌寬厚、明亮大氣,聲音具有強大的爆發力,結實明亮、飽滿流暢。黨義歌在《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唱版本分析及自我體會》一文中指出,常思思不僅在民歌演唱中集靈巧、明亮、清澈于一身,更積極地學習了西方美聲演唱中的一些發聲技巧,氣息連貫流暢,音色柔美干凈,在花腔的演繹中飽滿而富有顆粒感。
在常思思的聲樂演唱中,她非常重視歌唱通道,即耳后的這條貫穿頭頂到腳底的通道,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將這個通道稱之為“u通道”。在抽象的提法中,該通道把我們的頭腔、胸腔等各個共鳴腔體連成一條線。在平時訓練中,多選用下行音階的練聲曲進行“u”母音的發聲練習,這是最容易找到“u通道”的練習方法。常思思的歌唱通道十分通透,這取決于她科學的呼吸方法以及靈活的支點運用。良好的歌唱通道需要支點支撐和氣息流動的協調統一來建立和實現。在整個聲音通道里,除了有氣息還不夠,還必須有支點。聲音如果缺乏支點,就會分散和憋悶,這時聲帶也沒有形成良好的閉合狀態。只有建立好支點,才會有好的音色,聲音才會如水晶般透亮。在支點的具體運用中,常思思根據作品難度的大小以及風格的不同,隨之變化和調整。通過分析我們了解到,常思思在演唱《瑪依拉變奏曲》、《藍色愛情海》這樣的藝術歌曲時運用的都是前中大支點,從聲音審美角度來說,這一類型的歌曲適合用比較寬厚的聲音來演唱,以凸顯歌曲大氣悠揚之美;在演唱民歌以及民族風格強烈的作品中,常常運用的是前中小支點,這樣更便于駕馭好歌曲的靈活多變以及獲得明亮的音色。細聽常思思演唱的各類作品,聽者都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真情流露。在歌曲情感的把握這方面,她通常立足于歌曲內容,對歌詞和曲調進行反復的理解和揣摩,而后轉化為自己的感情,繼而運用已掌握的科學歌唱技術把感情傳遞給聽眾,引發聽眾的心靈反應和情感共鳴。
常思思的演唱風格豐富多樣,她不僅能唱出傳統民族歌曲的地域特色,又能在演唱新創作的民族歌曲中充分展現自身優勢,同時她還大膽創新和實踐,把花腔技巧融入現代創作歌曲中,為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展呈現出了嶄新的一面。
陳彩林在《淺析常思思的演唱風格》一文中指出,常思思的演唱具有豐富的聲音和表現力,以民族唱法為支撐,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同時將民族性和世界性完美地無縫連接在一起。夏廣慧在《淺析常思思的演唱風格與特點》一文中指出,常思思對西洋發聲方法的借鑒以及把花腔巧妙地融入民族聲樂之中,使得聲音通透、唯美、大氣,充滿活力又不失民族風格。胡蕓菲在《常思思演唱風格分析》一文中指出,常思思的演唱風格非常自然大氣,聲音極具穿透力又不失民族韻味,保留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精髓的同時又融入美聲歌唱的技巧,將傳統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演唱方法和西洋美聲歌唱結合起來,創造了多種類的具有極高難度的聲樂作品。
常思思對歌曲風格的把握十分到位。在民族民間歌曲的演唱中,如在朝鮮族民歌《紅太陽照邊疆》中,常思思將朝鮮族音樂節拍的強弱特點拿捏得非常準確,聲音抑揚頓挫,悠揚大氣,有著飽滿的律動感,耐人尋味。又如,常思思在演唱山東民歌《包楞調》時,把山東民歌特有的味道也是拿捏得惟妙惟肖,兒化音的巧妙運用使人聽后感覺很親切,也使得歌曲的地方色彩更加濃厚。在新創作及改編民歌的演唱中,如《瑪依拉變奏曲》中,她在演唱時把哈薩克族姑娘熱情奔放的性格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具有一點點的高傲和自豪,大膽又熱情,跟花腔俏皮的特點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展現了她高超的花腔技巧,又把作品的音樂內涵以及民族韻味細膩地呈現出來,展現了她獨特的演唱風格。
“跨界演唱”是指幾種唱法之間的借鑒、吸收與融合,產生一種新穎的聽覺印象,通過不同歌唱風格的相互融合、滲透,從而達到一種全新的歌唱聽覺和審美效果。近些年來,“跨界演唱”的話題在聲樂專業領域也頗受大家的關注,常思思作為這一領域較為突出的歌唱家,也備受矚目。
楊釗在《歌唱“跨界融合”現象探析——以“民美”歌唱為例》一文中指出,常思思將民族唱法路子拓寬了,用西洋詠嘆調的一些技法來“潤色”自己的歌唱。她將中西音樂之美相糅合,既保留了東方音樂美的風韻,同時又擁有西方美聲唱腔的大氣空靈,實乃真正的“中西合璧”。方圓在《譚晶與常思思“跨界歌唱”之審美意義巧探》一文中指出,常思思以民族唱法為核心,輔以吸納美聲唱法的精髓,保留了民族本土唱法的音色特質、本民族音樂風格和本民族音樂審美。王立峰在《論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的演唱特點》一文中指出,常思思的演唱采用了美聲唱法的花腔技巧,使得聲音圓潤、流暢并具有極強的穿透力,這些技巧的靈活運用恰好克服了美聲唱法在咬字方面的不足。
常思思的“跨界演唱”是在繼承傳統的音樂風格的同時,又大膽地發揚了個性,她在民歌的演唱中加入了美聲唱法中極具難度的花腔技術,使得傳統的民族唱法在唱腔音色和聽覺上產生了一種全新的美感。她的歌唱技巧、情感處理以及對作品的理解和駕馭都爐火純青,不但拓寬了民族音樂的發展道路,也給傳統民族聲樂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以精湛的歌唱技巧、豐富的歌唱表現力以及真摯動人的歌聲傳遞著與時俱進的歌唱理念,宣揚了中華的魅力之聲。
常思思之所以取得如此豐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她的勤學苦練、科學的演唱方法、個性鮮明的演唱風格以及高尚的品格。她的成功對我們聲樂學習者有很大的啟發,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胡蕓菲在《探究當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由常思思獨特的演唱風格引發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常思思中西唱法相結合的聲樂藝術新理念告訴我們,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的精髓。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應大力提倡這種新理念。童妙在《CCTV青歌賽中民族唱法演變微探——以獨唱為例》一文中指出,常思思完美地將西方美聲唱法中的花腔技巧融入中國民族作品的演唱中,是中國民族聲樂走向中西方音樂文化融合道路以來所取得的巨大突破與成就,代表了一種民族聲樂發展新方向。
常思思的成功強有力地證明了民族唱法的道路不會千人一聲、越走越窄。大膽學習和借鑒西洋的歌唱技法來豐富和提高自身的演唱,無論是哪種唱法只要發聲方法是科學的,就能與時俱進,就能符合大眾的審美,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常思思的演唱既保留了傳統民族歌曲的地域特色,又在創作型民歌中充分展現了自身優勢,同時她還把美聲唱法的花腔技巧自如地運用到自己的民歌演唱中,并加入了現代流行音樂元素,形成了她特有的演唱風格,既立足于本民族基礎之上,又與時代音樂接軌,深受現代大眾的喜愛。她的成功實踐為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推動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