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審美能力包括基礎樂理知識的掌握、情感共鳴能力的培養和音樂審美經驗的積累這三大要素。中專生處于一個審美熱情高漲的年紀,然而當下的中專生還存在著基礎樂理知識匱乏、情感共鳴能力各異、審美經驗單調且審美趣味趨同等問題,這些缺陷與不足和當下的音樂生產環境、中專生的情緒特點、教師和學校的重視程度以及家長所起的引導作用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本文通過對音樂審美能力的界定和對現實情況的分析,探究如何提高中專生音樂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以更好實現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
【關鍵詞】中專生;音樂教育;音樂鑒賞;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7-071-03
【本文著錄格式】張立新.淺談如何提高中專生音樂審美能力[J].中國民族博覽,2021,9(17):71-73.
引言
對“美”的標準,古往今來的美學家和藝術創作者們向來各執一詞、莫衷一是,但是所有的有識之士想必都會同意這樣一個觀點:欣賞美,是需要某種特殊的能力的;這種能力是需要經過特殊的訓練才能獲得的。這一思路是開展包括音樂教育在內的所有美育教育的理論基礎。
從春秋戰國時代起,我國古代精英階層對后代的“六藝”教育(即禮、樂、射、御、書、數)中,就包括了“樂”這一項。100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圖畫者,美育也……音樂者,美育也,而其內容,亦可以包含種種主義?!?這就充分認可了音樂美育在整個思想教育中的意義。在當代中國,音樂教育作為青少年素質教育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更是擔負著豐富學生精神生活、塑造當代青年人文氣質的重要使命。
完成好這項使命,要在宏觀把握美育教育的普遍規律的同時,還需要充分認識到中專階段音樂教育的特殊性。中等專業教育是培養中級技術、管理、藝術、師范人才的專門教育,除要注重技能培養、以就業為導向外,更重要的是堅持“素質本位”(quality-based),只有這樣,才能夠將中專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勞動者、有著高級趣味的人。
由此,如何提高中專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成為一個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一、淺談如何提高中專生音樂審美能力
(一) 何為音樂審美能力
筆者在總結學界觀點,并結合自身教育經歷的基礎上,提出音樂審美能力有以下三大要素,應當作為中專生音樂課堂教育培養的重中之重。
1.基礎樂理知識
音樂審美能力的基礎是對基礎樂理知識的掌握。誠然,對音樂的追求是根植于人類本能中的,嬰兒也會對曼妙的音樂有所反應,但是自原始人在勞動中發明了音樂以后,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先人們已經在音樂領域構建了較為成熟的一套符號和表達體系,若是能對其有粗略的了解,就仿佛掌握了一把打開人類藝術寶庫的鑰匙。
2.情感共鳴能力
所謂“聞弦歌而知雅意”,情感共鳴能力是一種共情能力,是哪怕聽眾和作者身處截然不同的時間、空間和文化背景,也能夠感知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且心中泛起同樣思緒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一種體會和領悟審美對象形式意味的特殊感受力,它與一般的認知能力有別,即它并不是以概念、邏輯的方式來把握對象,而是以直覺體驗的方式,在感性的層面上整體性地把握對象內涵或意味。
3.音樂審美經驗
莊子說“夏蟲不可語冰”,在音樂教育中,教師也無法向學生描述他們未曾親耳聽過的音樂。音樂教育中的審美元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韻美、曲調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每一項都需要學生親自其聆聽、比較、體悟后,才能對其有直觀的認識,從而在日后的審美體驗中多了一個感知維度,因此,豐富的審美經驗是音樂審美能力提高的必由之路。
(二)中專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現狀與問題
中專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藝術審美理念塑造和成型的時期,就像飛速拔節的竹筍,拼命地汲取外界的養分,當然也包括藝術作品的養分。然而他們這種旺盛的欣賞需求和高漲的審美熱情,卻和他們相對而言缺失的審美能力形成了鮮明對比,構成了需要教育者去著力解決的矛盾。
筆者結合自身一線教學經驗,認為目前中專生群體的音樂審美能力存在以下情況和問題。
1.基礎樂理知識匱乏
在中專生對音樂的選擇喜好上,歌曲演唱者是誰、歌曲MV的內容、演唱會現場的編排或者歌詞內容才是他們最看重的部分,只有少數人提到了“旋律好聽”“十分洗腦”等涉及稍微帶有音樂性的關鍵詞,基本沒有學生認為一首歌曲的編曲、和聲、樂器伴奏等元素是吸引他們的地方,這顯然與音樂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是脫節的,限制了學生們從他們日常欣賞的音樂中汲取更立體多元的審美體驗的機會。
2.情感共鳴能力各異
在音樂鑒賞課上,當老師為學生們播放經典音樂片段,并詢問其欣賞體驗時,得到的反饋通常是參差不齊的。一些頗具音樂潛質的學生,盡管同樣沒受過什么專業訓練,但是卻能準確體味音樂中傳達出的作曲家的情緒;反之,有些中專生則絲毫沒有欣賞音樂的興趣,甚至在音樂課堂上堵住耳朵。這種情感共鳴能力上的差異,可能與學生的性格特點、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因素有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3.審美經驗單調,審美趣味趨同
一個更加令人感到憂心的情況是,當代中專生的審美趣味是非常單一的??赡苡行┖⒆拥氖謾C里存儲了幾百首流行歌曲,但是從音樂門類上來說,他們大多數屬于同一類型的流行樂,民族音樂、古典音樂的比例非常少,因此并不能算豐富的審美體驗。同一個年級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內傳唱的只有寥寥幾首歌曲,審美取向的趨同程度可見一斑。
誠然,每個年齡段的聽眾都有其不同的喜好,并不是新生的、流行的就一定是不好的,也應當尊重多元文化取向,然而這種過分趨同的潮流,反映的是部分中專生在審美趣味上的幼稚和盲從。
(三) 中專生音樂審美能力現狀的形成原因
1.社會外因
從社會大環境來說,目前除去在一線大城市外,我國大部分小城市和鄉鎮的音樂會等演出資源相對較少,中專生能接觸到的音樂消費品還以網絡音樂為主。而在網絡音樂市場中,商業化嚴重,還存在著因版權問題導致的創作者激勵不足等問題,致使青少年能接觸到的真正的優秀作品有限。
此外,從十幾年前就層出不窮的選秀節目對青少年的影響具有兩重性,既有正面的價值導向、夢想激勵等作用,也有凸顯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助長厭學等負面影響。
圖1列出的只是近年來選秀節目的冰山一角,這些制作精良、商業化運作成熟的節目成為青少年接觸音樂的重要窗口,其中利弊皆有。一方面,學生可以借此培養對音樂藝術的興趣,打開音樂世界的大門;另一方面,部分選秀節目為了節目效果和話題熱點,其背后邏輯并不以音樂實力決高低,然而這種比賽的機制卻可能會誤導青年學生,讓他們認為那種在臺上光芒四射的歌曲,便是優秀的音樂。
2.家長審美引導的缺位
在日常工作中,許多中專教師都會發現目前大部分中專生均來自農村家庭,父母平時工作較忙,自身的知識文化水平和音樂審美經驗也有限,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引導。許多學生家庭幾乎沒有一家人共同欣賞音樂的經歷,就算有,也只是一起觀看大眾娛樂節目;甚至部分家長對孩子欣賞音樂的行為只是一味簡單粗暴地定義為不務正業,對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有害而無益。
3.學生內因
中專學生的年齡多處在16—19歲之間,他(她)們精力旺盛、感情豐富,但也易出現沖動和叛逆,容易對一些較為直觀的、表淺的感官刺激產生反應,而傾向于逃避較為嚴肅的審美體驗。又因為青年學生是音樂消費的主力軍之一,各大娛樂唱片公司都會針對他們的喜好來推出歌曲、包裝藝人,這就使得不少中專生成為流行音樂的受眾,對流行音樂良莠不分、盲目追隨。
(四) 如何提升中專生音樂審美能力
1.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從審美經驗上來說,審美活動必須有主體的積極參與才能發揮其功能;從教育規律來說,學生始終是教育的主體。因此學生的主體參與是音樂教學的奧義所在,以下幾種增加學生參與度的活動方法可供參考。
配歌練習法:寫出表現不同感情的樂句,在經過視唱后,讓學生將歌詞分別配入感情與之吻合的樂句。通過練習,學生能在讓詞曲感情對號入座的過程中,具體感悟到音樂是如何表現感情的。
辨識更正法:可有意安排一些詞曲感情不妥的唱段,通過讓學生辨識,然后根據不同感情進行調整,這種練習對提高學生鑒別歌曲優劣的能力是極為有益的,學生通過自己動腦,進而在實際中去感受,并由此獲得知識和能力。
自主填詞法:不少學生都愛在網上聽一些重新翻唱、填詞的歌曲,教師也可以讓他們自己動手填寫歌詞,按自己喜愛的曲調填詞,自己登臺演唱,這些活動,既活躍了校園文化生活,又可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2. 懂其情,解其意,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多聽優秀的音樂,而且要幫助他們聽出其門道。這個門道,既包括音樂理論知識,也包括音樂的情感要素。
比如在上獨特的民族風這一單元里藏族音樂時,教師可以先播放展現西藏壯美風光的宣傳片,輔以創設情境的導言,接著《青藏高原》《走進西藏》的動人旋律響起,給學生以視聽震撼。在欣賞完畢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們對這堂課的歌曲有什么感受。學生們的回答通常比較感性,可能涉及到西藏民族音樂“神秘悠揚”“優美壯闊”等特質。此時教師便可以從作曲、編曲、伴奏等技術性的角度,進一步解釋這種特質是如何形成的。若有時間,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人文思考,這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素質教育單元。
總而言之,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充實學生的基礎樂理知識,在實踐中熏陶其情感共鳴能力,豐富其音樂審美體驗。在這一方面,中專音樂教育其實有其優勢所在,因為對中專生中的幼師專業來說,歌唱、彈奏、合唱等是學生的專業課程,也是他(她)們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所必備的技能,因此學生、教師、學校三方面的重視程度都相對較高,幼師專業的音樂師資又往往可以輻射、帶動整個學校的音樂教育,這對進一步提升中專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是一個重要抓手。
3.家校聯動,以美育促成長
近年來,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和教師的重視,在許多普通中學中,許多家長都認識到了在課后陪伴孩子學習的必要性,然而中專階段的學生大多住校,家長和學校的溝通較少,積極性也不足。因此教師要努力抓住音樂的美育功能這一切入點,可以促成家校聯動、共商共贏的音樂教育模式。
如上圖所示,學校、家長、學生可以圍繞音樂教育形成一個互利共贏的有機共同體,相互促進,最終達成提升中專生音樂審美能力的良好效果。具體來說,音樂教研室可以和德育部門聯合,在假期需知中加入“和父母一起欣賞一場音樂會”,或是“和爸爸媽媽合唱一首歌”等倡議,讓音樂教育成為親子活動的一部分;還可以邀請家長來校欣賞孩子的文藝匯報表演,或者讓家長一同參與到學校的音樂教育課堂中。
家校聯動的最終目的是讓音樂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手段,喚起家長和孩子對音樂教育的重視,構建和諧的家校關系、親子關系、師生關系。
二、結論
我國的職業教育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并為全社會每一個勞動者提供可持續職業發展指導和終身教育機會的教育類型。中專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兼具專業教育和美育德育的雙重功能,不僅對學生個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有著持久的裨益,也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建設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功不可沒。盡管目前中專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還存在著基礎樂理知識匱乏、情感共鳴能力各異、審美經驗單調、審美趣味趨同等問題,但是中專學校往往在課程設置和師資配備上也有其獨特優勢所在,只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幫助孩子懂情解意,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努力促進家校聯動,以美育促成長,就一定能提高中專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最重要的是,作為音樂教師,要有“學科自信”,堅信經久不衰的音樂自有其魅力所在,只要引著學生入得門去,他們鑒別音樂的能力便會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提高,漸漸會做到懂其情,解其意,從在教師引導下接受高水平音樂的熏陶,轉為自覺主動地吸取優秀音樂的營養。
參考文獻:
[1]蔡元培.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 《東方雜志》[J].1912(10).
[2]顧明遠.中國教育大辭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567.
[3]王川.職業教育的概念、學科及學科框架[J].職教通訊,2007(6):6-10.
[4]杜衛.論審美素養及其培養[J].教育研究,2014(11):24-31.
[5]李揚,李偉.音樂教學中的審美要素剖析[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4):157-158.
[6]孟兆平.我國網絡音樂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解決對策[J].蘭州學刊,2016(3):152-163.
[7]何靜.選秀節目對青少年影響的社會心理學審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3):91-96.
作者簡介:張立新(1969-),男,漢族,安徽六安人,研究生,副高,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