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華杰
摘 要:美育的根本意義在于培養人的美術素養,樹立正確審美觀,提高感受美、認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美化生活,改善環境,培養人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小學低年級美術更是以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學習美術的興趣之根本目的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和全面發展,幫助兒童的智力開發和創新意識的形成,良好的美術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美育 作業現象 有效指導
一、小學美術教育的意義
美育的根本意義在于培養人的正確審美觀,提高人們認知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美化生活,改善環境,培養人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小學低年級美術更是以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學習美術的興趣之根本目的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和全面發展,幫助兒童的智力開發和創新意識的形成,良好的美術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中也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要求: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參與文化傳承和交流;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對于小學生來說,獲取信息絕大多數來自視覺,觀察是小學生認知世界的主要途徑,美術活動則屬于視覺藝術活動,所以觀察力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學生在進行美術創作前,需要先觀察、再思考,最后動手創作,鍛煉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同時,美術教育還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美、理解美、感受美的能力,有利于少年兒童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情感。
二、了解兒童繪畫心理發展的特征
不同階段兒童的繪畫心理表現形式有一定區別,這與兒童的生理發展是相聯系的。人們通常將兒童繪畫心理分成幾個階段:涂鴉期、前圖式期、圖式期、初期寫實期。
第一階段:涂鴉期(1~3歲),此時兒童還無法用言語表達情感,因此涂鴉是兒童最開始表達自己感受或情緒方式。由于這一時期孩子手部肌肉沒有力量,無法控制手指手腕,只能用握筆的方式畫出一些隨機雜亂的線條、圓圈。這一時期的涂鴉有:無序涂鴉、線型涂鴉、圓型涂鴉、有意識涂鴉。
第二階段:前圖式期(3~6歲),這一時期手部小肌肉群開始發育,能夠控制手指的肌肉,有意識地畫出認知的圖形:如方形、三角形、圓形等。
第三階段:圖式期(6~8歲),此時兒童感知能力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對事物所呈現的空間、方向、大小等特點的認知有很大局限性,只注意事物的大致輪廓或整體特征,無法做到精細表達。他們會用基本的圖式來表現房屋、樹木、人物等形象,所以只有了解此階段兒童繪畫心理特征,才能有效地進行美術教,育教學。
第四階段:9歲以后(初期寫實期),這一時期孩子對畫面線條、形狀、細節的要求逐步增加,顏色分辨開始準確。嘗試用透視法表現空間,但透視準確度不高。此時他們開始關注畫面的完整度,對構圖已有意識,但認識上還顯不足。由于自身或者興趣的轉移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孩子的繪畫能力出現停滯,繪畫水平不在提升,也是許多成人作品看起來像9、10歲孩子的畫原因。
三、小學低年級學生美術作業常見問題
由于小學美術還處于兒童期繪畫表現階段,了解了兒童繪畫心理發展特點,有利于教師更好的進行美術教學。低年級學生已從涂鴉期進入到繪畫的圖式期階段,此階段學生的畫面開始出現一些差別,有的作業畫面相對豐富和充實,有的進步比較緩慢。通常情況下低年級美術作業會出現以下一些現象。
1.構圖意識沒有形成
小學生對于構圖的認知理解需要不斷學習,其畫面內容不是畫的過小就是偏離畫面中心,從視覺上看畫面非常空洞。這需要教師在學生畫面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同樣的題材,為何老師表現出來的畫面在視覺上看起來更能得到認可和接受,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合理的構圖意識。
2.畫面內容不夠豐富
低年級學生繪畫正從涂鴉期向圖式期轉變,此時學生更關注繪畫對象的輪廓、外形,畫完后通常會進行大面積的單色平涂,對于畫面內容上很少展開想象。既怕破壞畫面效果,也是缺乏大膽想象和創造的體現。
3.繪畫語言相對單一
學生通常只會運用一種線條從頭畫到尾,雖然從線條中看到畫面內容,但是這樣的線條沒有粗細長短變化。從這樣的畫面可以感受到學生對繪畫語言的豐富性需要學習。
4.作業畫面雜亂無章
涂色是低年級美術作業中一個重要練習,學生會用多種方式進行涂色:平涂、交叉涂色、畫圈涂色等等,但是有些學生會將多種顏色重復疊加到一起,其結果是所圖之色完全混雜在一起,無色可言。還有的學生沒有認真思考就匆忙下筆,沒涂兩筆不滿意就開始用橡皮擦,結果畫面可想而知一片糊涂。
5.缺乏想象創作源泉
許多家長給孩子報送一些課外美術興趣班,這些培訓班所教授的幼兒繪畫形式內容上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手法:甜膩的卡通人物、動物、風景,絲毫沒有體現幼兒自己的繪畫語言,進入學校美術課堂,學生只會按之前的方式作畫,思維已被束縛,不管畫怎樣的題材都感覺像是一個模子刻出的“印刷品”,這樣的美術學習又有何創作意義。
針對以上低年級美術作業出現的現象,教師要從教學入手,利用低年級兒童特有的心理特征進行有效課堂教學,提升美術作業質量。
1.用生動的課堂教學吸引學生。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但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的特點,在美術教學時教師要運用學生喜歡又易接受的方式:如生動形象的語言,具體鮮明的圖像,趣味豐富的游戲,實物信息化的教學手法等,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多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作業質量。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幫助低年級兒童樹立自信、熱愛學習的動力。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環境都有區別,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繪畫工具材料進行創作性教學,雖然學生多使用油畫棒、彩鉛、記號筆等簡單的繪畫材料,但這不影響繪畫的創作效果,主要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大膽的想象,發散性的思維。比如在講授二年級美術《我們身邊的樹》一課中,筆者就是讓學生先到校園中進行觀察,去發現樹的結構、造型上的異同,在此基礎上,再結合繪畫中的點、線、面元素進行大膽想象,大膽組合,夸張的表現不同樹的各種特點,雖然只是常用的繪圖工具,但表現出來的畫面效果出人意料的精彩,真可謂“千樹有千面”,各有各的特色。
3.把時間交給學生。美術創作從構思到創作完成需要一定的時間,一節課教學時間往往十分緊張,加之學生能力有差異,進度慢的學生完成時間不夠就會倉促涂色,或者只畫一半,等下一次美術課進行創作時狀態就大不如前,有的便草草了事。鑒于這種情況,筆者將課堂時間由一課時延長到連續的兩課時完成一次美術作業。這樣學生可在一個充足的時間內完整的完成一次美術作業創作。
4.因人而異,區別對待。學生的個體存在差異,教師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每個學生,有的學生理解能力強,接受的快,有的則慢;有的學生在繪畫上有一定天賦,有的稍顯不足。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區別對待,根據不同學生給與不同的作業要求。我們班有一個學生造型能力很弱,他總是怕畫錯不敢下筆,說畫的不像,不好看。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不斷地鼓勵他繪畫沒有對錯之分,畫得像不一定畫的好,只要是你通過觀察、想象創作出來的畫面就是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在學習《吃蟲草》這節課中,這個學生不知道如何去表現吃蟲草的特點,筆者讓他把吃蟲草當成一個植物“怪物”來表現,不需要和生活中的吃蟲草一樣。筆者給他做了示范,在此基礎上鼓勵他自己去想象創作,又和他一起合作完成畫面,其表現出來的畫面非常有趣味,他的臉上也露出開心的微笑,自信心明顯提高了。降低對學生的期望值,就會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也能從學生作品中獲得無限欣慰。
5.創作靈感就在身邊。低年級學生對于身邊的事物雖然處處充滿好奇,但卻缺乏進一步去想象和創作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能夠給予及時地引導,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大膽創作。一(四)班教室的玻璃上有粘貼的窗花遺留的印記。一次美術課讓學生根據事物進行聯想,一些學生想象力大膽、豐富,而有些學生則陷入了困境。筆者突然被玻璃上的印記吸引了,發現這些印記能夠引發無限想象,于是筆者邀請學生一起去觀察,很多學生瞬間被吸引,展開無限想象:有的說像小鳥,有的說像兔子……那些原本缺乏想象的同學也發現了有趣的圖案。在此基礎上筆者告訴孩子:藝術無處不在,就在于你有沒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活動中,要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美術的學習中去,其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的關鍵,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小學低年級美術學生的作業質量。
對美的認知、理解、感受希望像一顆種子般深埋在幼兒的心中,靜待其生根、發芽……孕育出燦爛的美育之花!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美]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合肥市蓮花小學 安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