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粥治
摘 要: 高效課堂應該是預設和生成的統一,是內容和方法的統一,是主導和主體的統一,是開與達的統一,是導與牽的統一。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更新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開放靈動地關注現場生成,適時引導,促進學生實現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使課堂迸發出生命活力。
關鍵詞: 觀念更新 有效指導 綜合實踐活動
一、觀念突圍,保障綜合實踐活動的真實有效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教師往往把綜合實踐活動當做一種理想狀態精心預設,以學生能滴水不漏地執行預設方案,順利完成活動任務為終極目標。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扼殺了活動主體——學生的真實需求。因此,動態生成,實現對傳統實踐活動觀念的深層突圍,是當下綜合實踐活動改革的核心支點。在信息資源空前豐富、信息流動空前頻繁的時代,學生的視野開闊,獲取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俯下身子和學生交流,敢于暴露學生的真實體驗,再現學生“原汁原味”的活動情景,并善于捕捉課堂中出現的“意外”,及時調整預設,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使綜合實踐活動真正成為學生開發潛力、表現個性、愉悅心靈、提高素養、充滿詩意的心靈歷程。
例如,在一節制作燈具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正當同學們專心致志地投入到燈具的制作當中時,只聽“哐啷”一聲,班級植物角的一瓶萬年青掉地板上了,瓶子被摔碎了。同學們都在責怪一旁的小萱,小萱滿臉淚痕地說:“老師,我不是故意的,我會把它粘好的。”“都碎了,怎么粘?”“就算是粘好了,有什么用?”“是啊,粘好了用來做什么呢?”一個念頭在我腦海閃現,這不正是挖掘學生潛能的時機嗎?我把問題拋給學生,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議論開來。“老師,可以把它制作成臺燈。”小俊拿著它的簡易臺燈帶上臺來,并說明了構想。我很欣賞他的創意,為他和小萱準備好手套,拌好AB膠,并指導和協助他們制作燈具。臺下學生都目不轉睛地盯著。很快,一個“不完美”的創意作品誕生了,學生個個拍手叫好。這一“意外”給了學生很大啟發,在后來的作品展示中,我發現作品一改起初清一色的紙燈籠,而變成材質不同、形態各異的燈具。有用彈珠做成的“水晶燈”,用飲料瓶做成的荷花燈,用筆筒做成的吊燈,還有用羽毛球做成的“水母燈”……可謂五花八門,各顯其才。學生的潛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靈性和智慧令人驚嘆。可見,新鮮的創意賦予策劃生命力,而敢于和善于“動態生成”則促成課堂的靈動飛揚。
二、“導”亦有道,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而組織起來的綜合課程。它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也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教師為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要藝術地“導”,也要有適當地“道”。
1.選定主題的指導:以敏銳的臨場智慧引導學生尋找和發現探究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來自于學生鮮活整體的生活世界和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在主題選擇上,堅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作為指導老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善于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而確定探究主題。例如,我發現學生很熱衷于跳繩,一下課,一個個就像脫了韁的野馬,拿著跳繩飛也似的沖出教室,玩起跳繩。只是,跳繩的花樣很單一。我靈機一動,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確定了“花樣跳繩”這個主題。這個主題一確定,學生就緊鑼密鼓地展開研究,探究熱情空前高漲。像這樣的主題既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自然興味盎然。
2.實踐過程的指導:用協助與建議的姿態點撥學生探究與實踐。
在過程指導中,教師要變“悉數傳授”為“適度點撥”,在學生需要時,給學生當“參謀”。比如,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會出現大量調查、訪問、參觀、實驗、信息收集與整理、統計、分析等學習活動,這就涉及一些實踐方法和技能應用問題。如怎樣實地勘查,怎樣小組合作,怎樣制定一份合理的調查問卷、怎樣進行有效訪談,如何對資料進行分類和整理,怎樣撰寫活動報告,如何規范地作注釋,等等。因此,在活動開展階段,教師要結合實際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方法和技術的指導。例如在開展“我身邊的能人”的社會調查活動中,學生要對身邊的能人進行采訪,而怎樣采訪,學生毫無頭緒。我把往屆學生外出采訪的視頻播放給大家看。同學們在形象直觀的真實故事和師哥師姐們的采訪心得中,一下子找到采訪應該注意的問題。首先,確定好采訪對象,并事先約好時間、地點,說明訪談的目的,講清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幫助,整理要采訪的問題。其次做好訪問時的合作分工及訪談記錄方式的選擇、材料準備等,還要提醒學生注意交通安全,遇到問題要及時和老師聯系。學生有了明確的指導,實踐活動效率大大提高。
3.展示成果的指導:用傾聽與對話給學生激勵和鞭策。
成果展示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是反饋交流的過程,是經驗共享的過程,是深化提升的過程,教師不能放任不管,置身事外,更不能以刀代筆,全程預設,還要關注個體差異,勿讓成果展示成了少數“能兵巧將”獨領風騷的局面,而應積極地與學生商量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的呈現形式、展示方法、時間安排和注意事項等基本內容,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各展其才,盡顯其能,從而提高成果展示活動的效益。
成果交流過程中,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充分展示內心對實踐活動的真實體驗,自然流露活動過程中的真情實感,有感而發,激發學生積極進取,完善、發展自己。
總之,只有教師永葆教學理念的鮮活,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活躍在活動前線,并恰如其分地指導,綜合實踐活動課才能真正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