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要:抓住基于“互聯網+教學”改革的契機,探索基于互聯網條件下的Pad教學,把PAD技術嵌入教學,扎實推進學科課堂教學改革,構建學科教學的新生態,提升課堂價值,支持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終身學習。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教學模式;學習方式
尤瓦爾·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說到“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在21世紀給人類帶來的挑戰會比蒸汽機、鐵路和店里在上個時代帶來的挑戰大的多?!盵1]當下,信息化、大數據推陳出新快速遞進的時代,數字技術像空氣一樣自然的浸潤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做為基礎教育的一份子,我們必須順應“互聯網+教學”改革的潮流,探索新媒體新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式、特點和作用,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筆者所在學校自2016年起,全面實施互聯網條件下的教學改革,實現無線網全覆蓋,配備網絡學習終端,安裝互聯網教學平臺。筆者帶領歷史教研組的老師們抓住基于“互聯網+教學”改革的契機,探索基于互聯網條件下的Pad教學,以互聯網+思維研究教學,把PAD技術嵌入教學,構建學科教學新生態,扎實推進學科課堂教學改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反思教師教學的價值定位、學科教學的本質,借助“互聯網+教學”改革的契機著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習模式。
一、順勢而為:
傳統的學科教學所考量的不外乎是以教師為主體下的“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教學改革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到指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核心素養”走到今天已經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什么?怎么學?最終學生能得到什么”。在這樣的教改大勢之下,我們的思考是把“互聯網+”視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創造一種新的學習路徑,引領學習方式的變革。
二、思想,引領變革:
行動上要想有所突破必須理念先行。身處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固守習慣或是沉醉于自以為是教學行為已然是不行的。我們必須改變教學行為來支持將走向未來社會的孩子們實現真正的學習。基于此,我們重點實現“兩個轉變”,即:顛覆教與學的傳統理念,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以學習過程替代教學過程。
基于Pad的支持,制定《互聯網教學實施方案》,重構教學流程、重構學習路徑,實現先學后教、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堂深度學習相融合、問題導向引領學生的思考與學習、課后的個性化答疑、拓展學習空間等等。如:
1.自主學習—問題反饋:學生基于“助學資料包”的幫助,在導學任務單的指導下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實現生學為本,合作內化的教學原則,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努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
2.展示交流—拓展深化:課堂上通過“課時分割”,以“自學反饋”環節檢驗學生課前學習質量,基于學生的問題,教師二次備課、有針對性的實施課堂教學。課堂中在師生多向互動中解決問題、生成新的問題,深化拓展學習。
三、技術為我所用:
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我們的思考是“技術為我所用而非我被技術所累”。我們要實現的是互聯網+教學,而不是教學+互聯網。歷史這樣的人文學科,pad在課堂作為播放器來使用,它的價值是不大的。PAD的使用可以更多的向課前、課后延展,這樣在支持學生學習上會發揮更大的價值。
Pad嵌入教與學的價值在于“讓課堂更高效,學習更有效益”,充分發揮PAD在資源提供、數據分析、個性化指導等方面的優勢。以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以問題驅動學生的探究,以成果分享驅動知識內化,以數據的統計分析驅動教師按需教學與精準幫學。重點發揮PAD在了解學情,定位教學落點與容量、交流答疑,支持學生個性化發展等環節的效用。如:
1.通過導學任務單指導學生課前的自助學習,實現“先學后教”。
2.學生繪制思維導圖,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實現學習的自我建構。
3.發揮pad及時性、交互性的優勢,組建學習社區、交流答疑教研組內老師答疑盡己所力,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答疑解惑等,實現與學生們基于PAD的“師生零距離” 。
4.制作答題卡,采用PAD數據統計精準掌握學生錯題背后知識點的缺失、把握共性的錯誤與學生個性化的錯誤,講解時有的放矢,輔導答疑時可以實現精準幫學。對于主觀題目,拍照上傳及時統計答題結果當堂評價使課堂上的學生動起來,提高教與學實施效率。
教育是為了使人更好的思考。學校教學的大量時間和努力應用于賦予學生思維所依賴以進行的基礎。[2]歷史學科,要發展學生歷史思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思維的主體地位更不可或缺,這是由歷史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認識方法所決定的。基于PAD的“互聯網+教學”徹底改變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支持課堂教學變革向更有效的層次推進,我們要用與時代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去應對,積極探索,讓我們擁抱互聯網時代,堅持教育的本質,支持學生的思維發展與生命成長!
參考文獻:
[1] 尤瓦爾·赫拉利.今日簡史[M],中信出版集團,2018:1-31.
[2] (美)R.M.加涅:《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第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