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秀芳
摘要:在教育之路上,我們始終堅持“再窮不能窮教育”,教師要通過不斷實現自我提升,發現好的教學方法,來簡化學生的學習步驟,幫助學生實現高效學習。因此,在小學高段體育教學中,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異步教學法,希望通過異步教學法能夠實現小學生在體力與智力兩個方面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教育;自我提升;高效學習;體育教學;異步教學
引言:
異步教學法,簡而言之,就是不同步教學。核心思想就是教師在教學前,能先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再因材施教,根據本學段學生特點,本班學生特點,以及不同學生的學情進行區別教學,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得到發揮。其顯著特點有兩個,一是學生能夠自覺學習,其二是學習是有效的。在實際教學中,異步教學法的重點內容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六步學習”是基礎
異步教學法下,學生的學習過程包含自學——模仿——練習——糾錯——小結六個步驟,應用到小學高段體育教學中時,教師需要根據具體教學項目與學科特點進行適當改動,以適應本班或某一類學生。比如教師計劃下節課教授學生如何打羽毛球,那么教師需要提前把有關羽毛球運動的歷史資料,以及對球拍球具的構造整理成資料,以幻燈片或小視頻的方式給學生提前觀摩,在觀摩中了解羽毛球文化。第二個部分則由教師對羽毛球的理論知識進行簡單梳理,并給學生講解羽毛球運動的實踐規則,讓學生在文本知識與實際運動兩個方面實現交互式滲透學習。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參與實際運動后回到前期自學階段對羽毛球知識的了解上,讓學生回想自己了解了羽毛球文化后對羽毛球運動的印象,對比實際運動后的感受,并對其中的差別進行思考,可在同學間自由交流或提問,也可以發散思維后自己去尋找答案。這個過程中可能有學生提問“羽毛球與乒乓球的運動方式相似,都是捉對在各自領域內接球發球,為何羽毛球運動更能鍛煉視力與臂力呢?”復習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三人組隊,互相觀察指正對方在游戲規則與技巧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實現技能鞏固與提升。教師則要正確認識體育科目的獨特性,摒棄習題式文本作業的思維,結合后續改錯、小結環節一起,讓學生自由分成2-3個團隊組成羽毛球對抗賽,并共同完成問題指正與活動總結。
二、“舉一反三”鍛煉思維
“舉一反三”出自《論語·述而》,是很早就有的教育思想,意思就是在學習中要學會進行思維遷移與創新,不能生硬地只學習書本所限定范圍的知識,是科學思維的體現。具體思維過程為“舉三歸一”和“以一反類”。前者意思是根據對多個現象的觀察,能夠發現規律,“以一反類”就是把一個規律普及到多個案例中,對規律進行反證,也是知識遷移能力的表現。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羽毛球運動遷移到乒乓球運動,借助羽毛球運動中對力量的控制快速掌握乒乓球運動技巧,還要引導學生把羽毛球運動、乒乓球運動、排球運動進行對比,讓學生通過分析比對,發現不同球類運動中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進而解決在前一個策略啟發階段學生提到的“為何羽毛球運動更能鍛煉視力與臂力”等問題,讓學生對不同運動類型有更為深刻的認識。“舉一反三”在體育運動中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運動原理,以及掌握常用的運動技巧,做到安全運動,高效鍛煉。不過,小學高段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尚處于充實階段,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是片面的,因此,他們并不具備能完整實現思維過程的能力。在“舉一反三”思維訓練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學生能主動思考,發現問題,以及主動尋求解決辦法為主,不必要求學生一定獲得思維成果,簡而言之就是重在過程而非結果。
三、“八個基本”提升能力
“八個基本”指的是異步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的八個基本因素,包含:事實、理論、技術、技能、作業、實踐成果、思維方法、生活態度。也就是說,首先,體育教師要以事實為基礎,教學計劃與內容必須根據實際學情。其次,體育教學要尊重理論,不能因為課程的慣常授課模式而忽視理論,無論什么時候,二者都應該是相結合的。第三和第四是技術技能,體育教學要重視技術技能,技術技能是運動的基礎,錯誤的運動技能會導致學生在運動中受傷。第五和第六,作業與實踐成果,在體育教學中實際上二者可以合而為一,共同表現為學生的運動表現。第七,思維方法,指的是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思維的鍛煉,每個學科都離不開思維過程,體育課亦然。第八,生活態度,指的是通過一步教學法,學生能夠在體育課堂中收獲快樂,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實際上,“八個基本”相當于異步教學法的評價原則,其中部分內容在前面也有提及。之所以單獨提出這一觀點,旨在進一步完善異步教學法的教學過程,鞏固教學成果。
結語:
綜上所述,異步教學法的應用,是為了幫助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實現體力與智力,身體與心理的全面發展。異步教學法,能夠為小學生未來的長久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婷婷.小學高段體育異步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下),2013(04):61.
[2]黃永中.小學高段體育異步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05):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