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學數學應該完成的一項任務,要從一年級起貫穿在各年級的教學中?!痹谛W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發展智力,還要體現新課改的理念,結合學科特點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元素滲透于教學過程中,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下面,就德育元素如何“潛伏”于小學數學教學之中談談幾點心得體會。
一、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也是深遠的。其中小學數學教師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主要方法。小學數學教師要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感染學生,以自己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例如:上課時,小學數學教師著裝要樸素大方,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楚,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輔導“后進生”要耐心、細致,使學生在小學數學教師的表率作用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這些能在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治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
二、結合教材,滲透思想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內涵十分豐富,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教學之中。例如一年級小朋友一進入學校,第一節課就應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課文第一部分有“可愛的校園”插圖,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圖中的情景,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觀察自己美麗的校園,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學校、愛集體的良好品德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美好的校園里努力學習,學好本領,長大為祖國建設更加美麗的校園。俗話說: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奮。一旦主體將崇高理想和眼前的學習結合起來,他們的興趣是長久的,其間發揮的潛能更是不可估量的。
三、借助例題,因勢利導
數學課不同于思想品德課,教師不能整節課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只能結合教學過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詞一句、一題一例、一圖一表進行滲透。如五年級教學“統計”時有這樣道題目:“我國運動員在第27至29屆奧運會上各獲得獎牌59塊、63塊、100塊。請制作獲獎牌的統計表。”對于這道題,我沒有急于讓學生解題,而是讓學生先仔細讀題,接著讓學生說想到了什么。好多學生都想到了我國的體育成績前進了一大步,然后我就對學生說:我國的體育成績是進步神速的,在國際上影響很大,為祖國爭得了榮譽,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感到無比的光榮,你們也應該努力學習,像運動員那樣為祖國爭光結果,學生都受受到很大的鼓舞,做起題來特別認真。
四、聯系生活,以事育人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攝取有關的德育信息,及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可以這樣引入課題:演示舉世矚目的中國“神州七號”成功升空的畫面,讓學生說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和返回時間。教師通過聯系生活中出現的振奮人心的大事來引出課題和收尾,這樣既能及時讓學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奮發向上。類似這樣聯系生活實際,攝取現實生活中與數學緊密相關的新穎信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而且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為報效祖國而奮發讀書的熱情。
道德教育不像數學,每天都有很多的新知識出現,教師也就往往感覺到不知從哪下手,從什么地方開始。其實,德育元素都源于生活,從教材走向生活,再讓兒童從自己的生活中進入德育,又回到道德學習。德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教師要肯做有心人,從教材出發,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運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自然妥帖地使小學數學學科諸因素與徳育內容統一起來,使道德意識有效的、自然地滲透,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