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22)
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深厚的藝術修養、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創造性的表演方法,是舞蹈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近年來,海南熱帶海洋學院舞蹈編導專業一直以該目標為驅動,開展各項教學活動。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促進了文化藝術市場的發展,也豐富了舞蹈編導專業學生的就業機會。舞蹈編導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在各地文化藝術市場對舞蹈編導專業人才需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就需要推行舞蹈編導專業教學改革,舞蹈編導專業亟需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內容及方式,以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下文重點闡釋舞蹈編導專業教學改革的實踐途徑。
生活經驗及閱歷是最直觀且與學生聯系最為緊密的教學資源,在實際生活中探索舞蹈編導素材,能夠發揮生活環境的隱性育人價值。海南物產豐富,農林牧漁產業完善,在海南人民生產與生活中,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習俗,如黎苗族的織錦、黎陶、苗染及椰雕工藝,不僅是海南文化的瑰寶,也是舞蹈編導專業的重要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人們織錦、制陶時的動作,并結合本專業的知識,將生活動作轉化為舞蹈動作,體現舞蹈與生活的聯系。
舞蹈編導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是一個出現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教師需要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明確自己的不足。例如,在舞蹈編排設計教學時,教師可以請學生配合進行舞蹈編排,在實踐中探索舞蹈編排需要注意的關鍵之處,并通過自主修正錯誤、完善設計方案,構建舞蹈編排設計相關知識體系結構。同時,教師需要將學生的錯誤轉化為生成性資源。例如,“同質化”是學生在初學舞蹈編導時常見的問題,教師可以將不同學生表演時呈現的相似動作拍攝下來,制作成微課視頻,在表演結束后請學生觀看,以避免學生套用現成的舞蹈動作,繼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舞蹈編導相關工作要求學生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及技能基礎,又要求學生根據舞蹈表演的場景、表演者特點及受眾的審美心理創作舞蹈作品。為此,應當根據文化藝術市場需求、受眾多元化審美訴求、舞蹈編導專業人才成長要求,構建多層次課程結構,主要包括理論課程、實踐課程以及拓展性課程:理論課程為舞蹈編導專業的理論及概念,如舞蹈美學、舞蹈藝術形式等;實踐課程為學生的實訓陣地,可以通過舞蹈表演競賽等活動實現;拓展性課程是指與舞蹈相關的文化、心理課程,可作為學生的選修課程。
制定舞蹈編導專業的推薦人才培養方案和與之相匹配的學科教材,以構建一個系統的舞蹈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體系。舞蹈編導專業以往的課程不系統不規范,培養方案中人才的價值趨向定得高,教材多年來都是照搬高等藝術院校的專業教材,在使用中,少數民族學生啃得費勁,教師教得用力,效果卻不明顯。因此,需要立足于培養“多元化”人才的辦學宗旨和當地文化市場的要求,編寫出適合本校學生實際需要的好教材。
從舞蹈編導專業學生實際學習程度出發,立足于海南地域文化,整合教材。海南有著豐厚的民族藝術文化資源,這是我們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將本土舞蹈文化鄉土元素與各專業院校教材整合、重構,有助于形成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專業特點的地方高校舞蹈編導專業教材。
挖掘黎苗族文化藝術底蘊,整理黎苗族民俗舞蹈文化資源,開發黎苗族民俗舞蹈活動節,以舞蹈、文字、音像的形式傳承、發展開發旅游舞蹈文化活動。地方院校舞蹈編導專業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實踐形式,帶動當地文化藝術的發展,使文化藝術市場形成可持續發展之勢。通過持久的藝術教育,實現文化藝術普及和升華,有助于形成民眾對藝術的主動訴求,才能保證文化藝術市場長久不衰,使舞蹈編導專業有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開展教研活動是提高舞蹈編導專業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方式。區域教研的重點在于整合區域內各校優質教學資源,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共用,促進舞蹈編導專業教師在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的溝通,結合教師的集體智慧,交流信息化教學問題,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為了方便教師分享教研成果,形成“青年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的遞進式培養,需要借助信息技術,為教師搭建區域教研平臺。
首先是整合跨校教學資源。跨校教學資源包括基礎性資源與拓展性資源。基礎性資源是指舞蹈編導專業的課程簡介、課程標準、校本教材、練習題、教學計劃、單元教學設計、教案、課件、課堂實錄、教學大綱、試題匯編、微課等;拓展性資源是對網絡及其他渠道資源的整合,包括網絡課程、拓展知識、區域外試題匯編、公開課收集等。
其次是區域集備。區域集備模塊主要用于教學設計。同樣的教學內容因教學情境不同會產生差異性。為了解決教研成果普適性低的問題,在此構建區域集備模塊,采用集體教研的模式,利用網絡會議或語音方式,交流教學重難點、教學規律、教學方法和策略、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及擬解決辦法等,形成舞蹈編導專業基本教學框架。
最后是組建“一幫一”互助小組。“一幫一”互助小組由一名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年長教師與一名年輕教師組成。兩名教師在小組中的關系為互幫互助,沒有階層之分。年輕教師向年長教師請教教學經驗,學習年長教師應對課堂突發情況的措施;年長教師向年輕教師學習現代教學技術的使用方式。學校可以采用“先學習再錄用”的方式,引導新招聘的教師在互助小組內學習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及如何掌握學生的心理,學習兩個月后進行試講,由小組內另一名教師及教研小組共同考核,合格后可上崗,由此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學員需要加強與本土企業的合作,聘請企業專業講師,為學生講解舞蹈編導的實踐知識,例如在遇到突發狀況時的處理措施,如何協調各表演者之間的關系等,以真實的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
與文化藝術市場中引領高層藝術的文工團建立合作關系。海南省民族歌舞團是一個專業藝術團體,自身也在謀求資金以改善、增添設備,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藝術學院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2014 年海南省民族歌舞團正式與我校合作,通過藝術教師資源和技術的融合,實現雙贏。通過實訓基地校內、校外相結合,達到“共建基地”、“共育人才”的目標。
與社會大眾文化培訓機構、企業合作,簽訂藝術人才培訓的“訂單”教育合作,為其培養大量的合格藝術人才,不僅能夠為學生就業指明方向,還能夠提高教學的專業性與針對性。
與部隊、農場企業政工部門建立臨時演出、培訓的長期合作關系,承擔地方演出的一些重大活動,使學生得到鍛煉的同時,能有效擴大海南熱帶海洋學院藝術學院的社會影響力。為鞏固、發展校企合作關系,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定期召開專家指導委員會研討會,就舞蹈編導專業未來發展前景、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等關系舞蹈編導專業發展和建設的實質性問題深入研討,以理論形式從宏觀上給予指導;二是舞蹈編導專業與所合作的社會培訓機構、文工團、演藝公司等合作單位定期舉行碰頭會,交流、互通信息,增進雙方合作感情,校方以積極主動態度謀求雙方的長期合作;三是健全實習實訓反饋機制。目的是通過“學校、企業、學校”的模式形成從學校學習到實訓、實踐,再到學校回籠學習,將在實習、實訓中遺漏的內容經過回學校的再學習得到補充與拓展,提升學生實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就業準入率。
推進舞蹈編導專業改革是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也是舞蹈編導專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為此,舞蹈編導專業需要拓寬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其能夠滿足文化藝術市場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