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趙麗 魏田鳳
摘?要:信仰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作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為我們提供方向上的指導,規范我們的行為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決定了它依然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指導性思想,而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狀況影響著黨和國家的命運與未來。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狀況整體是積極健康的,但存在著部分信仰問題。本文對問題做出了總結與歸納,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并從四個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4.04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為立黨立國的指導性思想——馬克思主義也伴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面臨種種問題與挑戰:經由一個多世紀的跌宕起伏,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否再次陷入了困境?在世紀交替初期的今天,馬克思主義信仰該何去何從?它接下來的命運會如何?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又該如何開辟馬克思主義的新未來呢?基于此,我們展開了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的調查研究,希望從中找出一些端倪。
1?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基本狀況
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流情況是積極健康的,對馬克思主義有堅定的信仰和強烈的贊同,認為馬克思主義對于當代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來說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從未過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充滿信心,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以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感悟頗深。同時,經過此次調查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雖然大多數大學生可以明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意義,但是仍有極少數同學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有失偏頗。基于此,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系統分析。
1.1?認知情況
在認知情況上,大學生主要體現以下方面的認知情況。首先,關于對信仰的調查,問卷中有這樣一道題目“您的信仰是什么?”有60%的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17%的人選擇了其他主義, 還有23%的人不清楚,這一數據背后突顯的是當代大學生對什么是信仰本身就存在著困惑,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收效甚微的,這組數據對于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其次,一些大學生不能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正確的闡述,未能掌握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精神內涵以及主要體系,不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所以很多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所形成的認知都是表面層次的,沒有對其精神內涵以及價值體系進行探索。由此看出,大學生群體中存在明顯的信仰模糊的問題。
1.2?情感認同
情感因素會讓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不同的信仰狀態。在“您覺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我們的關系是什么?”這一問題中有22%的人覺得馬克思主義離我們很遙遠,用處不大。這表明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情感認識不深刻。當代大學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隨著社會多樣化的發展,多種文化相互交融,當代大學生個體意識凸顯,是否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信仰這一問題更加值得我們探討。一些大學生能夠對當前形勢進行理性的分析,總體上能夠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信仰對于指導人生價值的意義,可以對各種文化現象進行客觀的評價和分析。但是,也有很多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價值缺乏科學的認識,不能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本質的探索,未能將思想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認知,所以缺乏堅定的思想信仰。
2?產生問題的根源
2.1?社會環境
環境是影響人的認知的主導性因素。我們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國內社會各方面對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生成總體上是有利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可控因素:
第一,經濟方面。
不可否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的經濟條件,盡管中國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但依然被卷入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因此西方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諸多不良思想不斷沖擊國民的信念,誘導其產生思想問題,特別是大學生這一群體。大學時期是一個人擁有較高文化水平但缺乏社會經驗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較為薄弱,容易受金錢的誘惑產生過度消費、奢侈消費等行為,久而久之沉迷于“假象”之中。長此以往就會改變社會風氣,營造出不良的經濟環境,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產生動搖。
第二,政治方面。
如今,世界政治依然是各行其政,但國家的獨立性正在迅速消失,受全球性的市場、輿論、法律等因素干擾各國不得不改變某些行為。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中國在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上進行了改革。從那時起群眾民主意識迅速提升,社會群體基于言論自由開始對政治問題進行思考,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多樣化的看法。但是沒有哪一種政體是完美的,由于體制在建設過程中面臨各種困難與挑戰,因此難免出現一些負面的政治言論,這些言論對學生的思想層面容易形成負面影響,導致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問題。
第三,文化方面。
受文化多樣性的影響,多種思潮沖擊著國內大學生群體,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影響最為廣泛的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者認為,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存在自我更新能力弱的缺點,必須要汲取“西方精華”才能實現現代化的發展。這無疑是缺乏文化自信并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的表現。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傳統文化的糟粕并未被完全摒棄,不知名的山溝里依然有著神婆、巫術,在那些鬧著國家分裂的極端主義者中,大學生是其主要參與者……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馬克思主義信仰遭受著重大挑戰。
第四,傳播載體方面。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逐漸開發出各種娛樂功能,大學生整體的自控能力較弱,極易被這些娛樂項目吸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娛樂信息占據大部分時間時,了解時政,培養政治素養的時間就會大幅度縮短,因而缺少正確的價值判斷,繼續沉迷于不良信息,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薄弱,甚至產生排斥與敵對。
2.2?個體層面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決定性因素。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缺失是個體態度認同缺失還是行為傾向認同缺失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態度認同就是對于價值目標與價值手段的認同,認為“共產主義”終將會實現,且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等是實現的手段。行為傾向認同就是運用實現價值目標的價值手段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想要實現態度認同就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著正確的、全面的認知;想要實現行為傾向認同就要對馬克思主義抱有高度熱情。因此我們把問題分為兩方面:對理論認知的不足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冷漠。
第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不足。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且完整的認知基礎上的,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文科學生普遍比理科學生擁有更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且對于馬克思主義有著更系統全面的認知。當然這是由于專業的不同,涉及深度的不同所致,但也從側面反映出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的重要性。此外,在個人訪談中,我們發現部分接觸西方觀念的專業,如哲學、國際金融與貿易等專業的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帶有誤區,對部分概念的解釋以及觀點的評析帶有模糊性、不確定性。這是由于他們只進行概念性的知識學習,而沒有通過實踐去檢驗理論,發現更深層次的價值,導致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只存在主觀上理解,忽視精神內涵。
第二,對馬克思主義情感冷漠。
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逐漸產生了冷漠甚至排斥的現象。當前高校的思政課依然是以灌輸為主,很少帶有實踐性的活動。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只單純地學習了理論知識,而理論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在調查中大多學生都很贊成這一點,所產生的后果就是“左耳進,右耳出”,“知識進腦不進心”,久而久之也就對馬克思主義失去了熱情。只知道理論內容是什么,而不用理論去指導自己的實踐,這樣的學習是無用的,是行為態度傾向的偏誤,是造成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的根源。
2.3?高校層面
高校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戰場”,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陣地”。雖然教師都以樹立學生正確的信仰為己任,但是所產生的效果卻不是很理想,這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師資隊伍等方面有關。
第一,教學內容。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教育由兩部分組成:理論教育與思想教育。在理論教育方面,理論大多是乏味與枯燥的,當前高校在講授理論知識時過于抽象,只重視課本知識,而忽略立足于社會現實的重要性,這會使個人與社會相分離,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思想教育方面,高校教師并未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過分強調“標準的”遠大理想,忽視學生個人特點和自我價值目標,導致信仰教育收效甚微。
第二,教學方法。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單一的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忽略學生的課堂活動與反饋。未充分運用新時代的科技成果,教育載體仍停留在黑板、書本等傳統介質。在教學事例的選擇上依然采用過去的“陳年舊事”,不會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進程等新例子。這些陳舊的教學方法都會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產生阻礙,不利于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形成。
第三,師資隊伍。
教師是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體,教師的知識儲備與教學行為是決定信仰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師出現分層現象:教齡較長的教師教學內容理論化、知識專業化,使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加深;而年輕教師還未完全、系統的對馬克思主義深入學習,導致信仰教育缺乏底色。由此可看出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完善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覷。
3?對策與建議
3.1?高校應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形式,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渠道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最主要的方式,而學校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所以學校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在實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時從理論教育和思想教育入手,做到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思想、心理等多方面的變化,將課堂教學與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相結合。同時還要結合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進程,進行多種形式的教育,提高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更好地培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
3.2?國家和社會應加大對各種社會思潮錯誤觀點的批判力度,探索創新理論普及和載體形式
當代社會仍存在一些錯誤的社會思潮,盡管各種社會思潮在大學生中的知曉度和影響度都不高,但是針對社會思潮的一些具體觀點時,大學生對其存在著較為普遍的、模糊的、錯誤的觀點和認識。所以國家和社會應加大對錯誤思潮批判的批判力度,發揮互聯網的積極作用,批評錯誤思潮,宣揚正確觀念,增強大眾化理論宣傳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牢牢掌握網絡宣傳的主動權,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放在一個開闊的思想背景下進行,加強正面宣傳教育活動。同時既要重視傳統媒介在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又要探索新媒介載體的教育功能。可以利用多種類型的新媒介載體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將更多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有關的教育內容充實進這些載體,多開展與馬克思主義有關的活動,拓寬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途徑,推動馬克思主義知識的傳播,提高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興趣。
3.3?大學生自身要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心,并在實踐中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國家一直堅持的,被實踐證明了的、具有深遠影響的正確理論。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是信仰傳承的最普遍形式。大學生要清楚堅守馬克思主義是我國實現偉大復興必不可少的條件,要對馬克思主義有著敬畏和尊重,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使馬克思主義信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投身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參考文獻
[1]郝瑞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沖擊與對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6.
[2]劉建軍.馬克思主義信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基金項目:2020年齊齊哈爾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黑龍江省地方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調查分析”(202010232332);2019年度黑龍江省省屬本科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思想政治課專項項目“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研究”(135409801)。
作者簡介:劉鑫(1999-),男,漢族,云南玉溪人,齊齊哈爾大學在讀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趙麗(1999-),女,漢族,黑龍江嫩江人,齊齊哈爾大學在讀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魏田鳳(2000-),女,漢族,黑龍江牡丹江人,齊齊哈爾大學在讀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