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錦榮 劉小江 謝春
摘要: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勞動者和技能人才的重任,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具有特殊的學科性質和內容體系,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使得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向新時期的時候,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改革迎來了巨大的挑戰。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并針對現狀提出了一些對策,希望能夠提升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為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技能人才做出相應貢獻。
關鍵詞: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教學改革
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社會主義未來建設的接班者,是以后推進社會發展、進步的生力軍,針對其開展有效的思政引導,提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是保障社會和諧穩定以及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目前,在多元文化迅猛的攻勢之下,我國優秀文化的發揚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很多大學生有了一定的獨立思想,但是對于一些文化思想卻缺乏一定的優劣分辨能力。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思想,如性別對立、利己主義、金錢至上等,這些對社會的穩定發展造成了極大隱患。由此來看,針對當代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加強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已經成為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
(一)多元文化沖擊
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內容,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目標就是引導大學生的思想朝著主流化發展,保障大學生思想方面與社會的發展方向相一致。但是在如今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普遍存在對多元文化接受度高而對主流文化產生質疑的情況,這大大增加了高校的思政引導難度。大學是學生思想成熟的關鍵時期,在面對多元文化的侵蝕時,很多大學生的心緒還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其價值觀念也可能在此影響下而變得混亂和不堅定,進而可能會產生不和諧的思想,甚至質疑我國主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會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形成不良影響。大多數的大學生還是保持著高漲的愛國熱情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會受到多元文化的侵蝕。很多大學生的分辨能力還沒有達到可以準確分辨良莠不齊的多元文化的程度,這就導致了很多不良文化在大學生思想觀念中的入侵,這給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
(二)缺乏體系功能齊全的網絡教育平臺
目前很多高校卻處于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建設的空白期或內容貧乏期,針對思想道德與法治相關內容的擴散與升級工作并沒有形成一個受眾廣泛、學生活躍、功能完善、運營科學的網絡平臺,而這也導致教師在落實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會出現內容零散、宣傳不足、途徑多變等問題。學生既沒有進駐一個統一的網絡平臺,以統一的安排和規劃推動教學工作開展;也沒有落實多途徑協同建設,很多學校官方網站或新媒體運營存在不統一、無合作的問題,導致學生無法得到全面而有效的思想道德與法治信息引導,課程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難以形成高質量的教育效果。
(三)新時代教育改革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立德樹人”成為新形勢下我國教學的根本目標,這對高校來說,是其教改過程中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基于此,思政教育也成為當前高校的重要教學內容。新時代的教育改革要求,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知識學習,還要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以及社會責任感。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意識,而高校在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也應該致力于其正確三觀培養,使大學生能夠對遇到的事情、問題等進行準確的辨析,進而實現有效解決。這就使得加快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成為教師的重要任務,在高校中落實思政教育,加快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要趨勢。
二、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一)構建功能體系齊全的網絡平臺,強化課程宣傳
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中,打造一體化、多功能、交互式平臺是高校強化課程宣傳的重要手段。在當前以新媒體為主的網絡宣傳媒介中,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平臺已經成為大量學生常常登錄的網絡媒體。因此,教師也應當發揮新媒體的媒介作用,通過構建專業的運營團隊,實現趣味化高質量思想道德與法治資源的持續產出,以此不斷吸引學生的關注,并通過與學生的評論交互,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制作更符合學生需求的資源內容,實現影響力更大、內容更優質、效果更卓群的思政教育效果。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聯合輔導員、學生團組織、學生會、新媒體運營專業學生等組建學校官方的新媒體賬號運營小組,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重大新聞發布,比如國際新聞、國家政策、學校制度等,通過向學生傳播和宣傳政治、法治等方面的新聞,提高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以及法治意識,建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依法治國”等政治觀念。另一方面,則要發揮新媒體的媒介功能,通過制作或轉發課程內容相關的視聽作品,以強化課程內容中的思政教育和思想引導作用,有效控制學生的意識形態。針對不同的新媒體平臺,運營團隊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宣傳。比如在微博,可以采取專欄形式,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呈現與課程相關的內容,通過宣傳正能量故事、文章,提高學生的積極情緒。在B站,根據用戶需求可以采取10-20分鐘左右的視聽資源,一方面可以由學生自行制作相關的宣傳資源,比如紅色影視作品的剪輯作品、宣傳國家大好河山的風景片、呈現不同地區文化習俗的VLOG、進行知識科普或歷史解析的網絡講座等,以此提升學生的道德意識、愛國意識、文化自信等素養與品格。與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則可以通過10秒到5分鐘的短視頻進行宣傳,可以通過拍攝校園趣味短片、學生惡搞視頻等,以趣味化或反面警示的方式,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在這樣的網絡課程資源宣傳下,不僅可以增強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成效,還能擴展影響面,對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以案例資源為基石,提高學生政治認同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不僅需要教師傳播思想道德與法治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心靈建設,從意識形態上改變學生對國家政治的理解,進而根據我國實際的發展成就案例,獲取學生的認同感,建立正確的政治觀。在教學改革中,教師需要借助具有實踐意義的案例資源作為基礎,設置議題討論內容,讓學生擁有更直觀的探討方向與內容,并充分引導學生的主觀意志與表達意愿,讓他們從直接的案例中抽離議題內核,進而形成抽象的理解,實現政治認同教育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顯著特征”這一課程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用電視劇《大江大河》中的片段為情境,通過多媒體呈現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不同類型的經濟結構發展時遇到的困境,以此讓學生了解“改革開放”道路拓展的艱難背景。其次,可以以《激蕩三十年》一書為例,從中挑選一些企業、集體經濟、金融組織的發展案例,并以此提出主議題:改革開放的路程如此艱難,為何我們還要將其進行到底呢?為了弄清楚這一問題,進一步提出幾個子議題,用于分別解析主議題的不同層面。第一,“我國為什么要選擇改革開放,但是的社會背景與民生環境如何?”通過這一個議題的討論,學生們可以發現,當時國家經濟發展困難,而世界大環境逐步趨向平穩發展,因此改革開放就成為有且僅有的一條可發展路徑。第二,“堅持改革開放有什么意義,擁有哪些成就?”在這個議題的討論中,學生們積極發言,用現實生活中回應了成就與成果。第三,“那未來的道路該如何繼續?”這一議題作為對未來的暢想,同時也會引起學生思考,只有堅持改革開放一直走下去,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成就。而在這樣的議題討論過程中,就實現了提高學生改革開放認同感的目標。
(三)融入黨史教育,優化教學內容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是高校思政工作的第一渠道,在當前的課程教學中,學生對于趣味性與實踐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是該課程教學工作優化與完善的重要方向。而黨史文化作為一種有著豐富內涵與外延的精神文化,不僅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論與政治訴求,能夠從知識層面解析學生的困惑,而且擁有豐富的革命故事與文化事跡,每一段黨的發展歷史進程,每一個重要黨員的生平故事,都可以成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重要載體。
因此在課程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深挖黨史文化中與課程內容相關聯的信息資源。比如在講解“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這一內容時,單純以理論講解進行教學指導,學生往往會感受到枯燥與單調,甚至所形成的理解具有模糊性,難以真正意識到其實踐意義與使用價值。而通過黨史文化的融合,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一方面展示革命先賢的文章著作,比如先驅者李大釗同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這些文章作為早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學作品,不僅更容易理解,而且具有真實的歷史價值,可以有效深化學生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利用相關的影視作品實現趣味化教學。比如利用《覺醒年代》等展現建黨歷程或革命歷史的優秀影視劇,通過剪輯其中的重要片段,就可以讓學生從簡要明晰的臺詞中了解到革命者心中的“馬克思主義”,進而結合歷史革命進程,一步步理解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實踐過程,形成更加客觀、形象的理論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前往學校或家鄉周邊的革命紀念館、紅色教育基地或革命舊址等圣地,通過自己的實踐調查了解真實的革命歷史,進一步強化其思政意識,建立正確的黨史文化價值觀。
三、結語
總而言之,面對新時代下的多元文化發展,高校想要維持思政教育的先進性和時代性,必須要重視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改革,不斷探索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水平以及思想需求,并據此不斷創新教學優化路徑,緊跟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實現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彭迎春.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8):189-191.
[2]黃瀅.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改革研究[J].大學教育,2021(01):88-90+116.
[3]蘭凱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基于依法治國方略的引領[J].商業故事,2016(29):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