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徐娜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進步,信息技術成為人們生活與工作的重要工具。近年來,新媒體技術順勢而出,并通過不斷的衍生與延伸,正朝向融媒體時代邁進。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前人逐漸積累的文化瑰寶,在新媒體作用下得到快速傳播與弘揚,在廣泛宣傳過程中,讓更多人接受傳統文化內涵與價值。目前,國家政府部門意識到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并在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開展中,憑借新媒體優勢與特點,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與傳播傳統文化內容。雖然新媒體是傳統文化宣傳的重要渠道與工具,但是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本文主要對新媒體時代下傳播群眾文化的意義與潛在弊端進行分析,并經過不斷總結與揣摩,總結出新媒體背景下傳播群眾文化的策略,希望給相關人員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背景;群眾文化;傳播策略
群眾文化主要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業余時間研究與開發的文化活動形式,如,廣場舞、健身操、聲樂比賽,戲曲表演大賽等。這些文化表現形式可以體現出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因此,群眾文化的宣傳與傳播,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有著深遠影響。目前,我國正處于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階段,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在群眾文化傳播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弱化了官方統一發聲,群眾更愿意通過手機獲取想要的信息,進而為新媒體時代傳播群眾年文化奠定基礎。
一、借助新媒體傳播群眾文化的意義
(一)最大限度發揮群眾文化的功能與價值
通過宣傳與傳播群眾文化活動,可以讓社會上更多人群了解群眾文化的功能與價值,讓豐富多樣的社區文化活動形式調動人民的參與熱情,如,老年歌唱比賽、戲曲大賽,書法大賽等。為了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資源,相關政府部門要開放博物館、文化宮、文化館等,讓群眾以館藏資源作為參考基礎,堅持健康、積極、陽光的群眾文化活動建設理念,并將這種理念與思想通過新媒體傳播出去,讓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得到進步與提升,從而建設和諧社會文化環境。
(二)有利于群眾精神與智力共同發展
在新時期文化建設理念的影響下,群眾文化開發者要打破傳統思維局限性,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嘗試創新,實現群眾文化活動與時俱進的目標。徹底將群眾文化的理念與價值觀表現出來,引領社會風氣發展方向。
二、新媒體背景下傳播群眾文化潛在弊端
近年來,群眾文化傳播與宣傳工作得到社會各界人士廣泛重視與關注,怎樣實現群眾文化傳播的最大效果,是當前人們思考的方向。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在對群眾文化傳播途徑與方法研究過程中,發現了新媒體技術的優勢,進而全面運用新媒體技術渠道,加強群眾文化傳播的速度與感染力。但新媒體技術實際運用過程中,群眾文化傳播效果仍然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從而導致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開展受到阻礙,阻礙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媒體專業宣傳團隊缺乏。在群眾文化傳播與宣傳過程中,普遍存在管理人員信息素養水平不合格的情況,并且對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不強,未曾深入研究新媒體特點與價值,無法發揮出新媒體的實際作用,從而影響群眾文化內容的傳播。另外,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自身素養與技術水平有限,從而無法發揮出新媒體技術的優勢。
第二,新媒體科研力度不強。近年來,新媒體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然而與群眾文化傳播相關聯的功能卻止步不前,未能很好將新媒體與群眾文化傳播相結合,導致宣傳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群眾文化傳播缺少多樣性特點。目前,群眾文化傳播途徑單一,是影響其傳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大多數媒體部門通過簡單文字的方式,來實現群眾文化的傳播與宣傳目的,其宣傳效果與質量并不理想。總體來說,宣傳部門在實施具體工作時,經常以通知的方式完成內容的宣傳,整個過程單一,缺乏互動性,甚至會引起群眾的反感。
三、新媒體背景下傳播群眾文化的策略
(一)加強專業群眾文化傳播隊伍建設,提高新媒體運用效率
群眾文化傳播負責人員肩負著提升傳播效率與質量的重任,是新媒體背景下實施群眾文化傳播的踐行者,其新媒體技術水平與綜合素質決定著群眾文化傳播的效果。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員未能全面掌握新媒體運用技術特點,因此無法有效以及全面運用新媒體技術。結合這點原因,相關管理人員要注重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其中包含信息技術水平、新媒體技術運用水平、文化認知等。
第一,相關工作人員要對自己有個明確的認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欠缺,從而重視自身信息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工作人員要積極研究與學習新媒體技術,掌握新媒體技術應用技巧與要領,強化自身工作職責與任務,樹立群眾文化宣傳意識與精神,提高對群眾文化傳播工作開展的重視程度。
第二,群眾文化傳播部門要構建完善與健全的人才培養機制,定期為工作人員組織培訓教育活動,聘請新媒體機構技術人才來此進行授課,初步形成彼此合作模式。培養主要內容包括新媒體應用技巧、特點以及具體應用方式等。除此之外,道德風氣也是重點培養內容,只有一個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才會成為文化行為的引領者,為人民群眾樹立榜樣力量,充分發揮自身的影響力量。同時,管理人員要鼓勵工作人員打破常規,積極創新新媒體應用方法,從而提升工作人員的探究與思考能力。通過系統培訓教育活動的開展,以保證每名工作人員共同進步,從而滿足新媒體時代下群眾文化傳播的要求。
(二)促進傳統傳播形式的改革,實現多元化傳播目標
基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在保證信息內容的基礎上,還需要注重其形式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因此,作為群眾文化傳播工作人員,要認識到這一點問題,爭取實現群眾文化信息內容傳播的多樣性,從而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保證不同群體獲得最大的滲透影響。
第一,在群眾文化傳播工作開始前,相關負責人員要走進社區開展線下調研活動。例如,走進社區或者周邊廣場人群密集的區域,對現場群眾采取調研工作,設置相關問題了解群眾的信息獲取習慣,如,平時獲取信息是通過電視還是智能手機?經常使用的軟件是什么?平時的業余愛好是什么?等問題。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工作人員可以準確掌握群眾獲取信息的方式與習慣,了解群眾對文化的認知情況,從而采取針對性的群眾文化傳播方式,吸引受眾群體的注意力,加強社會群眾對群眾文化的認識程度。
第二,聯合新媒體機構共同開展群眾文化傳播工作。群眾文化傳播部門要借助新媒體機構宣傳優勢,實現群眾文化信息的傳播與宣傳。當前,新媒體已經轉變了傳統媒體方式,信息傳播方式從之前的單向轉變成為多向傳播,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加廣泛。數字化信息傳播模式讓群眾文化傳播更加快速,受眾群體通過轉發與點擊的方式,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傳播,完全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隨時隨地動動手就可以完成信息傳播。新媒體技術手段通過圖片、文字、視頻以及音頻的完美融合,將一個完整的傳播策劃方案推送出去。值得注意的是,宣傳方案的制作要體現出差別化,根據不同群體的信息獲取渠道與方式,選擇適合的宣傳方案內容,從而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讓受眾群體獲得更加深刻的影響與觸動,進而保證群眾文化傳播的實效性。
(三)加大對新媒體群眾文化傳播功能的研究力度,拓展傳播范圍
所謂新媒體技術主要指由信息技術作為核心基礎,經過不斷發展與衍生形成的新型媒體技術,如,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直播平臺、廣播等,具備了信息技術的優勢與功能。現階段,從新媒體實際發展情況來看,新媒體在不斷完善與創新發展下,給媒體行業發展帶來巨大突破與轉折。通過實踐研究結果顯示,新媒體與群眾文化傳播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新媒體的優勢與功能適合群眾文化的傳播與宣傳,因此,相關技術人員要積極研究與探索,加大對新媒體群眾文化傳播的開發力度,制定與群眾文化傳播相匹配的新媒體技術功能。
第一,相關工作人員要憑借新媒體平臺宣傳與傳播群眾文化內容,例如,建立微信公眾平臺、開通抖音視頻號、微博賬號等。將選擇好的宣傳方案進行推送排版安全,然后通過宣傳平臺進行推廣,加強廣大群眾對文化信息內容的認知與熟悉。
第二,結合當下時事新聞與熱點話題,上網搜集國家相關政策與方針,定期通過平臺推送給受眾群體,讓群眾了解國家關注的方向與目標。同時,傳播平臺上還要定期推送國家群眾文化建設的相關事宜,結合我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情況,加強受眾群體對我國目前發展趨勢的認識與了解。
第三,定期維護與更新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運用過程中,雖然具有顯著的傳播成效,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風險因素。因此,相關工作人員要定期維護與檢測新媒體平臺,定制詳細地檢測報告與計劃,以免給不法分子留有犯法的余地。
(四)借助新媒體平臺,實現多項溝通作用
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并不是“一錐子買賣”,信息發布出去就不了了之。群眾文化宣傳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受眾群體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與熏陶,因此,群眾文化傳播工作者要注重這方面內容,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吸納群眾的意見與建議,與群眾實現多項溝通與交流。
眾所周知,新媒體具有多項交流與雙向溝通的功能。伴隨著新媒體技術手段的發展與進步,群眾的思想也隨之變化,他們越來越在乎自己的感受與體會,進而會提出更多具有針對性的建議。社會公眾作為新媒體廣大用戶群體,他們提出的想法與建議,正是群眾文化傳播工作開展的基石與動力,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與操作性。工作者通過新媒體平臺聊天系統與功能,吸納與聽取廣大公眾的意見,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主體地位,結合群眾力量,促進群眾文化傳播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已成為我國政府部門工作重點方向,通過群眾文化的傳播與宣傳,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戰略目標達成奠定基礎保障。新媒體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具有信息傳播快、受眾范圍廣的特點,是實現群眾文化傳播有效性的重要工具與手段。因此,工作人員要深入研究與分析新媒體技術,發展新媒體技術傳播功能,與群眾文化傳播工作相融合,制定出統一高效的群眾文化傳播方案。
參考文獻:
[1]劉敏.新媒體時代下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融合傳播——以《經典詠流傳》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4):88-91.
[2]張韻韻.淺析新媒體背景下群眾文化的傳播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7,8(6):184.
[3]李奇.新媒體時代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路徑分析[J].文藝生活·下旬刊,2021(9):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