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李云
摘 要:高質量的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內容豐富的文藝活動與作品的支撐。因此,加強大學生舞蹈比賽作品創作與訓練和諧性研究和探討的力度,對于大學生舞蹈比賽作品創作與訓練質量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文章對大學生舞蹈比賽作品創作應選擇合適的題材進行分析,從著重關注舞蹈作品和諧性、采用科學的舞蹈教育理念、針對性訓練提升舞蹈和諧性、有效融合舞蹈作品等方面探析提升舞蹈作品和諧性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舞蹈比賽作品;和諧性
課堂教學與課外訓練是保證大學生舞蹈比賽作品創作與訓練活動和諧開展的關鍵。為了體現出大學生舞蹈比賽作品的和諧性特點,教育工作者應該嚴格按照大學生舞蹈比賽題材選擇,遵循科學性、訓練實效性以及針對性的原則和要求,鼓勵學生深度挖掘大學生舞蹈比賽作品蘊含的意蘊、文化和情感,同時將和諧理念融入大學生舞蹈比賽的創作過程中,這樣才能創作出高質量的大學生舞蹈比賽作品。
一、大學生舞蹈比賽作品創作
應選擇合適的題材
第一,校園題材。與校園題材相關的舞蹈比賽作品深受廣大青年大學生的青睞,主要是因為這些舞蹈作品十分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再加上這種題材的作品在凸顯作品與學生精神面貌和諧性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以高校校園題材為主的大學生舞蹈作品受到的好評也越來越多。比如,某高校開展的以“我的未來不是夢”為主題的舞蹈比賽,該舞蹈比賽的參賽作品主要是通過體現大學生追求舞蹈藝術本質的方式,將大學生對于舞蹈藝術頑強不屈的追求以及自強不息的精神融入舞蹈作品中。
第二,民俗題材。民俗和民間舞蹈之間既存在著相互依托的關系,同時也存在著相互呼應的關系。比如,由萬素編制與指導的民間舞蹈《扇妞》,就是以膠州秧歌為原型的民間舞蹈作品,該舞蹈作品不僅將取扇游走、團扇撲蝶等常見的秧歌扇舞舞蹈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同時將扇妞那可愛、外向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大學生在創作此種類型的舞蹈比賽作品時,應該積極嘗試將現代元素與民間傳統舞蹈元素有機結合在一起,體現出舞蹈比賽作品的和諧性特點。
第三,文化傳統題材。高校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必須充分重視社會前沿文化對教育教學質量產生的影響。人們在越來越關注時代性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也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比如,《雷和雨》既是一部現代舞劇作品,同時也是以傳統題材為主題的舞蹈藝術作品,更是一部能夠體現現代人視角的經典舞蹈作品。這就說明,將傳統題材準確地應用于現代舞蹈作品的創作中,并不是簡單地通過舞蹈的形式展現作品的內容,而是在充分注重現代人真實感受、生活體驗以及時代精神緊密融合的同時,體現出舞蹈藝術作品的內涵。因此,在開展舞蹈藝術專業教育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該站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舞蹈藝術作品中體現出現代人的精神思想。
第四,社會焦點題材。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是每個公民應盡的基本義務,要求人們在享受和諧帶來的各種便捷和舒適生活的同時,必須深刻認識到傳承和弘揚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著重關注舞蹈作品的和諧性
如果站在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統一的角度衡量的話,校園舞蹈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將事物高尚、美好、健康的一面準確地描述和展示出來,充分發揮多元化題材的特點,探索舞蹈作品的創新思路,才能將青年大學生奮發圖強、活潑開朗的精神風貌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引導人們在觀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審美境界。教師應幫助學生加深對舞蹈作品創作意圖的理解和認識,鼓勵學生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肢體動作,實現內心與世界的和諧統一與發展。
三、采用科學的舞蹈教育理念提升作品的和諧性
高校大學生舞蹈比賽,實際上就是通過舞蹈比賽作品將大學生的人際交流、意識形態以及心理因素等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完整呈現出來,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以及舞蹈作品設計與創作能力的目的。高校舞蹈藝術專業教育不僅在鍛煉大學生肢體各部位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協調學生身體機能、氣質以及放松學生大腦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在開展舞蹈教育與訓練教學活動時,應該將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作為首要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與素養,這樣才能將學生的舞蹈創作潛力徹底激發出來。此外,高校應該充分重視中國美術與音樂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合理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創新大學舞蹈專業教學模式,優化大學生舞蹈教育的思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利用健康和諧的現代化舞蹈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舞蹈作品創作能力與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舞蹈比賽作品創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針對性訓練提升舞蹈和諧性
高校舞蹈專業中的學生自身的優勢各不相同,所以高校舞蹈專業應該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系統化訓練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舞蹈理論基礎知識,針對各個學生的優勢和劣勢,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形體塑造教學策略,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大學生舞蹈表演藝術人才。
(一)強化個性化訓練
個性化訓練既是保證創新目標順利實現的關鍵,也是高校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每個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其自身的特點也各不相同,所以高校在開展舞蹈專業教學時,應該在深入分析學習特點的基礎上,制定挖掘學生學習潛力和才能的策略,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個人發展空間的同時,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和訓練機會,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舞蹈訓練的各個環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二)培養學生創造意識
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和模仿力是舞蹈作品創作的基礎。其中模仿能力對于高校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不能只是簡單停留在動作模仿的層面上,而是應該根據自身仔細觀察、感覺的結果,深刻體會舞蹈教學和訓練內容的精髓。教育專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舞蹈訓練不但要注重身體與感情的相互結合,而且還要求訓練者必須做到注意力集中。為了能夠做出規范的舞蹈動作,學生必須通過長期的訓練,提高自身的敏捷性和警覺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進行舞蹈動作訓練的過程中用心感受舞蹈,依靠自己的觀念和思想將舞蹈動作準確無誤地展現出來。另外,高校舞蹈教師在開展舞蹈專業教學時,還應要求學生按照差異化組合的方式,在特定環境下開展舞蹈動作重組的訓練,引導學生在感悟舞蹈訓練趣味性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有效融合舞蹈作品,
提升舞蹈作品的和諧性
大學生在創作舞蹈比賽作品時,應該從心理和生理等著手,了解舞蹈作品的形式、風格,這樣才能更好地將舞蹈作品的情感準確表達出來。學生在舞蹈訓練過程中難免因為生理原因或意外情況的發生影響舞蹈訓練的效果和質量,因此舞蹈教師應該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訓練措施,幫助學生解決舞蹈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突發情況,提高舞蹈訓練的質量和效果。舞蹈教師針對學生在舞蹈訓練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壓力,應該及時做好心理輔導工作,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面對訓練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以積極向上的心態迎接高難度、高強度的舞蹈訓練任務。另外,高校舞蹈教師在開展舞蹈專業課程教學時,應該將人文關懷引入其中,幫助學生加深對舞蹈作品內涵、情感、主題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才能在確保學生正確理解舞蹈作品中作者創作意圖的基礎上,通過對原有作品的二次創新和開發,呈現出更好且符合新時期大學生學習要求的舞蹈藝術作品。
總之,高校在開展舞蹈專業教學時,應該通過組織學生積極參加舞蹈比賽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開闊學生的舞蹈藝術學習視野,促進學生心理素質與藝術表現能力的有效提升。這樣才能實現舞蹈作品創作與人才培養和諧發展的教育教學目標,推動高校舞蹈藝術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參考文獻:
[1]崔吉洋.論大學生在體育舞蹈比賽中自我表現力的影響因素[J].當代體育科技,2012(24):86,88.
[2]李蕾,徐曼.大學生舞蹈比賽作品創作與訓練的和諧性[J].舞蹈,2010(12):56-57.
[3]劉大軍,蘇興田,蔡中,等.試論如何培養大學生欣賞體育舞蹈比賽[J].河西學院學報,2009(5):86-88,98.
[4]牛菲菲.大學生參與體育舞蹈比賽與表演的必要性分析[J].體育風尚,2020(6):268,270.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