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茵
摘? 要:語文學科自身持有的實踐性特征較為明顯,學生具備的語文能力是在長時間“聽說讀寫”的過程中逐漸實現培養、鍛煉、提升,加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一實踐真知早在千年前就已被民族前輩明確提出。為整體加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教師不宜將閱讀教學目光、思路單一性停留在課堂執教中,還應向班級學生課外生活中延伸、拓展。而由于農村地區小學校園受語文閱讀資源的客觀性限制、約束,導致學生課外閱讀水平提高存在大量困擾、阻礙,直接制約其今后個體成長、進步。鑒于此,本文將站在農村小學校園語文教師視角,圍繞課外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化展開可行性措施分析,為相關教師提供教學工作參考。
關鍵詞:語文學科;課外自主閱讀;能力培養;措施辦法
一、創設穩定閱讀空間,完成激趣任務
(一)推薦興趣讀物
語文教師應牽頭在班級內部增設“圖書角”,要求學生自行找尋同伴組成“閱讀小組”,創設出良好、濃郁的班級閱讀環境、氛圍,為課堂“閱讀活動”的有序、順利開展、推進實現優質鋪墊。定期將班內書籍與別班互相更換,確保班級閱讀資源的豐富、新鮮感,聚焦學生關注目光。語文教師還應依托班級學生綜合呈現出的文本閱讀效果,為其適當提供蘊意、內涵更為深厚的書籍讀物。鍛煉學生文學作品理解、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低年段舉辦閱讀活動中,首先,語文教師應在班級內部添設“圖書角”,號召學生將家中現有且喜愛的“兒童讀物”帶到校園中,解決校園內閱讀資源短缺問題;其次,應適時開設課外文本閱讀課堂,引導學生勇敢分享、介紹所帶書籍的各方面內容,如作品主旨內容、閱讀后感悟及收獲等。激發其他學生閱讀熱情,吸引其自主傳閱。當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點擇取課外書籍,并將書籍推薦的“演講”充足準備后,可有效激發起班級學生互相推薦圖書的娛樂興致,增添閱讀課堂趣味性;最后,學生只有經過認真、深度閱讀,才可將書籍本身描述、刻畫得更為“吸引人”,獲得到其他學生的傾聽、關注。對于“被推薦”的學生群體而言,在經過他人書籍內容詳盡介紹后,則可喚醒其讀物閱讀內在驅動,保證學生文本閱讀成效。語文教師采取這種互相帶動、推薦的執教手段可高效引起學生課外文本閱讀熱情,以主觀興趣激發學生閱讀能力的大幅提高,保障課堂教學實效性。
在語文教師領導下組成的各閱讀小組可在課外閱讀活動進程中,針對性解決因低年級學生“識字”數量有限帶來的系列閱讀問題,如理解不深、內容不明確等。還可在團隊成員互相促進、激勵中長期維持學生課外讀物閱讀興趣。因此,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遭遇閱讀障礙時主動尋求組員、教師的幫助、點撥。并指導各組長在組員閱讀興致向低下方向發展時及時糾偏、詢問緣由,繼而施以對應解決策略。這樣一來,語文教師可跨越提高學生課外文本閱讀主觀驅動,增加其知識儲備容量、朗讀及理解能力,而這些優良素養也可對學生日后長足進步帶來眾多積極作用。
(二)結合教學內容
各類課外文本閱讀活動的高質開展落實,可有力保障學生綜合閱讀能力的迅速提高。而實踐證明,語文學科的學習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取決于學生自身持有的閱讀量。當學生閱讀的書籍數量過少時,將造成其教材課本重點內涵掌握、理解得不準確,語言詞匯同樣無法得到海量積累。在這類消極性元素催化下,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思考問題或日常生活實踐、經歷體驗中的“聽說讀寫”將不能得心應手、觸類旁通,直接干擾學生文本閱讀、知識學習自信心。對此,語文教師可立足教材內容,向學生推薦與之相關的課外文學作品,實現課堂、課外的有效聯動,引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主動性。
例如在學習“冰心奶奶”文章節選的課本課文后,語文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繁星》《春水》等優秀作品,讓其將課堂內對“冰心奶奶”產生的探究興趣帶到課下生活中。指導學生通過課外文章的自主閱讀、透徹解讀深化對教材課本的理解,在提升學生課外讀物閱讀量的同時,強化其課程知識學習實效。
二、注重閱讀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方法
受“應試教育”的深遠“摧殘”,語文教師往往過度強調、追求學生的校園應試成績,淡化了課外閱讀可對其產生的諸多積極性教育意義,導致學生如“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視野狹窄。這一不良現象反映在學生作文寫作中就是語言空洞蒼白、構思陳舊俗套,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緩慢,影響學生語文學科綜合能力的進步。因此,語文教師應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側重塑造班級學生的課外文本閱讀意識,根據學生主流興趣點為其多元創造出讀物閱讀契機、空間,吸引學生自主投身其中完成優質閱讀任務。
(一)低年段閱讀活動
在低年級學生群體中舉辦小組閱讀活動,語文教師可要求小組協同閱讀同一讀物,組織組員通過小組間的集中討論、交流確定閱讀書籍。并為各小組設置合理性閱讀任務,如流暢閱讀作品內容、了解及理解文本核心主旨、在遇到知識難點時互相解答或翻閱工具書、將文本中各生詞注音、詞語釋義逐一摘錄等。實施這種明確閱讀目標的指導措施,一方面,可敦促各組員充當小組內“小教師”,向其他組員展示自身閱讀收獲。解決難字、難詞、難句成為學生課外讀物閱讀活動中“攔路虎”的問題,增強學生文本閱讀樂趣、信心,獲得語文學科學習新體驗、新感悟;另一方面,可增加學生文學作品閱讀的技能、技巧,為其今后語文學習生涯創造有力鋪墊。同時還能樹立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夯實其集體意識,推動學生多方位茁壯成長。
(二)高年段閱讀活動
對高年段學生舉辦課外讀物閱讀活動時,語文教師應向其拋出更為規范、嚴苛的閱讀任務。例如語文教師可要求學生按照自身興趣方向確定閱讀文本后,在其通讀過程中進行“好詞好句”摘抄、背誦,實現語言詞匯積累目的;并指導學生定期完成一篇作品讀后感,將其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思考、感受、領悟通過文字表達,達到“以讀促寫”的閱讀目標。
三、加大校園內部閱讀建設投入力度
語文教師應向校方提出部分現實性辦校建議。一是校方應對學生課外閱讀資源的供給保障予以高度重視,加大校內圖書館經費投入力度,及時滿足學生各體裁文學作品的閱讀需求;二是營造校園內部閱讀氛圍,校方應在校園廣播、大型活動中注重突出“閱讀”的重要性。例如在廣播內容中增添我國優秀文學作品精彩段落的播送,提升學生自主閱讀、求知欲望;或是開展文章朗讀競賽活動,鼓勵學生自行選取主流文章節選內容,以適當性獎品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靈活運用多方法調動學生課外文本閱讀主動性,逐步加強其閱讀興趣、能力。
綜上所述,閱讀作為語文學科深度學習的關鍵基礎,是促進小學生個體精神、思維成長的重點渠道,更是文化傳承、傳播的有效途徑。而對于農村地區的小學校園來講,由于眾多實際性問題、元素的不良牽制,導致小學生群體課外閱讀能力始終無法迅速增長。為保證校園內學生可高質完成“小學生閱讀量”標準、要求,使學生可在課外讀物閱讀中拓展自身認知視野,深層次領悟作者蘊含作品中的深刻內涵主旨;增強學生共情能力,培養其文本閱讀主觀興趣……語文教師應精準捕捉到校園、班級內制約學生課外閱讀水平提高的多樣現象,并施以針對性處理、解決。為學生構建出利于其個體成長、發展的良好課外閱讀環境,筑牢學生今后長遠發展中優質閱讀能力基礎。
(責任編輯:莫唯然)
參考文獻:
[1]謝啟貴. 農村小學生語文課外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研究[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七卷)[C].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5.
[2]張晉. 巧設津梁:從“單篇”走向“整本”——以《動物笑談》教學為例談課外自主閱讀引導策略[J]. 語文教學通訊,2019(29):15-19.
[3]陳國慶. 拓展閱讀實踐 提高語文素養——如何指導小學生扎實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J]. 課外語文,2020(3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