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蘇進
在這些年的學習生活中,我有幸遇到了許多位優秀的老師。他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帶班風格,同時,他們的風格特點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一個班集體內在特質的塑造,對學生的學習、成長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這其中,有兩類性格的老師對比鮮明,一類是事事都要親力親為的老師,另一類是那些對班級事務大多“佛系旁觀”的老師,而往往會“偷懶”的老師,他們所帶的班級會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下面我就從自身經歷來談談老師的“懶惰”對學生成長的影響。
一、老師的“懶惰”是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的開始
雷鋒同志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要發揮集體的作用,處于集體中的個人就要“把勁兒往一處使”,只有當大家都能凝聚在一起的時候,個人才能在集體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并從中獲益。
有時候,班主任的“懶惰”是一種對班級事務的“放手”,讓學生參與其中,可以提升他們在班級里的存在感,有助于班級凝聚力的形成。我在初中時遇到了一個性格稍顯強勢的班主任,從運動會入場式的著裝、隊形到口號都是他一人全權決定的。的確,這不再需要我們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討論班級服裝、出場隊形、口號新穎性等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專注于學習,心無旁騖。但這在無形之中也削弱了我們對班級事務的參與感與積極性,在最后的運動會開幕式上,我們班士氣不高、隊形不齊、口號不響亮等問題接連出現,抱怨、遺憾皆有之。
進入大學后的一次班委會,從各班委述職到班長、團支書提出問題,批評反思,再到大家一起著手解決問題,班主任都一直坐在一邊,幾乎全程沒有插話。他看著我們因為一些班級事務而赤著臉爭辯不休,也旁觀著我們把問題再逐一解決。自始至終,他都扮演著一位“看客”的角色,卻給予了我們足夠的底氣與信任。
其實,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外活動,要讓我們從前期準備工作開始,到正式活動,再到活動過后的總結檢討,自己討論決定,自己復盤反思。這可以提高我們在班級里的存在感,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自己是這個班級的一分子,有利于培養我們的集體榮譽感。當我們每一個人都向著同一個目標努力,成績的取得就不再是個體的功勞,而是全體同學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樣的氛圍熏陶下的班集體才更有凝聚力,更有拼勁兒,這個集體中的個體才會更有自信,才會擺脫“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傾向。
二、老師的“懶惰”是培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開始
將班級事務的選擇決定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不斷協商、嘗試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學會彼此溝通、交流解決問題。猶記得高一運動會需要穿統一服裝,在服裝的挑選過程中,每個人審美、喜好不同,導致我們始終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有人想要外套,有人想要T恤;有人喜歡黑色,有人喜歡藍色……每次討論都不了了之,抑或是不歡而散。如何迅速確定班服,盡可能地滿足大家的要求,又不傷班級“和氣”,這成了一大難題。后來,我們通過班會決定:根據大家的幾項要求,列選出了幾套服裝,采取無記名投票的方法,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選用票數最高的方案。事后,對于那些對此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班委又一一對其進行了解釋并致以歉意。的確,我們沒有辦法事事都讓班級里的每一個同學都滿意,但如何在完成工作的情況下,又兼顧班級同學建議及其心情,處理好同學關系,是對我們的一大挑戰,也是一種鍛煉。在人際交往中,保持一顆真誠之心,寬以待人,才能收獲理解與支持。
三、老師的“懶惰”是激發學生潛能的開始
老師的“偷懶”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斷挖掘出來。
有時候,學會“偷懶”,也是老師需要揣摩的藝術,一個愿意“偷懶”且會“偷懶”的老師,可以在無形間培養出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獨立思考是我們學習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只有做到“既學又思”,才能真正在學問上有所建樹。
我的一位中學語文老師,她真的很“懶”,有關文言文的課文,她的講課時間絕不超過15分鐘,一大半的時間都交給了我們進行小組討論:討論通假字,討論加點字詞的現代漢語翻譯,討論特殊句式的語法……只有在課堂最后幾分鐘,她才會就我們提出的難點、疑點進行講解,她還鼓勵我們對別的同學的解釋與翻譯提出質疑,進行分辨。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她從不只是照本宣科式地讀教案,也不是逼迫我們被動地填鴨式學習,而是把時間都交給我們,讓我們自己發現問題,主動地向字典等工具書尋求答案,在不斷嘗試之后,再指引著我們找到正確的結果。她的“懶惰”,激起了我們對語文學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我們不再只是機械地死記硬背,而是積極主動地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加強了記憶,鍛煉了語文學習的思考能力。這樣的方法與策略值得很多老師借鑒,獨立思考能力是我們真正學好每一門學科都必須具備的法寶。
除此之外,老師適當的“偷懶”有利于學生構筑自己的知識脈絡。當所有知識點都是經過老師總結而得到,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本應該鍛煉、培養的分析整理能力與歸納概括能力。大學階段,有一位專業課的老師從不在期末復習階段給我們劃重點,也不會下發歷年試卷考題供我們參考。他總說考試內容都是課堂上講過的、強調過的重難點,希望以此特殊的手段,培養我們對知識點歸納總結的能力,甄別重難點,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脈絡。如果我們只一味地依賴于期末所劃的重點,那么,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就是碎片化的,我們的記憶也都是分散性的,難以成網。這并不利于我們對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有時候,老師們的“偷懶”,也是對學生的一種鞭策,迫使我們走出舒適圈,迎難而上,攻克學習上的一個又一個難題。
四、老師的“惰性”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豐富其精神力量
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們的班主任一直奉行“黃老之術”的哲學思想理念,對班級日常管理等事務都“不聞不問”。歷史上,實行“無為而治”的西漢初年,政局得以穩定,國力得以恢復,天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成就“文景之治”。班主任“不作為”的態度有時候并不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而是一種對學生的鍛煉,給了我們一個成長、提升的機會: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與人溝通交流;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平衡學習和工作的關系。
大一這一年,因為班主任總是采取“放養”的政策,“偷懶”地將各項任務和活動都派發給了班長,讓身為班委的我,有幸參與并組織了班級里大大小小的事務。寫的策劃案、微信推送常常會因不符合格式與規范而被學生會學長駁回,要求重做;做的PPT、EXCEL常常因為不夠細致、不夠成熟而被輔導員要求反復修改。我們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顧此失彼到后來漸入佳境,不會再因為學長、老師的一些批評建議、一次次的退回重來就失意崩潰,在一次次嘗試的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成長、改變,讓自己思考問題變得更全面、更深刻,提高自己的抗打壓能力與耐挫力。
不管是班主任老師還是任課老師,“偷懶”一點兒,就給學生多一點兒空間,多一點兒自主的環境,這是對學生學習、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鍛煉。教育學上將這樣的師生關系歸類為民主型師生關系,學生有自己的學習安排,可以參與班級活動,為班級發展規劃建言獻策,教師充分尊重、理解學生的想法。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下,學生的責任感、自信心得到加強,思維與認知得以進一步發展,而班級成員團結一致、相互扶持迸發出的凝聚力,足以使這個班成為鐵板一塊,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收獲最質樸、美好的同學情誼。這對于個體性格、能力的培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今社會,越來越看重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一個只知道“死讀書”的人,他未來的人生道路也很難越走越開闊。老師對學生傳授的不應該僅僅只有書本上的知識,還應該注重對其能力的培養,而一個“懶惰”的老師,往往在這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懶”,不是為了放松自我,降低對自己對學生的要求,它的背后,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心理、人格的關心,對學生未來發展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