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沛雯
【摘? ?要】?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自媒體行業蓬勃發展。截至2018年底,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中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其中青少年比例高達17.5%,并有向更低齡人群滲透的趨勢??梢哉f網絡自媒體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但網絡是把雙刃劍,本文通過對小學自媒體語言實踐活動研究,探究如何正確利用自媒體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 自媒體;小學;語言實踐;活動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語言實踐活動,教師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聽讀能力,構建知識框架,形成完整的學習體系。新媒體蓬勃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固有格局,對生活、學習與思想活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模仿能力非常強,且對新鮮事物有極大的興趣,如何利用自媒體平臺達到學習目的就成了青少年教育的一大難題。
一、小學自媒體語言實踐活動開展遇到的問題
1.語言實踐活動自身的問題
(1)教學方式過于傳統
語言實踐活動是語言教學中重要的學習渠道,開展語言實踐活動旨在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把控能力和運用能力。然而在應試教育下,教育機構和教師往往會忽略學生的聽說能力而更注重讀寫。這就導致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一些學生不敢輕易開口表達,教師在課堂上也常常顧此失彼。這種被動學習方式很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
(2)家長未能良好配合
除了學校、教育機構,家長的不重視也是學生語言教育的一大難點。大部分家長都為生活奔波忙碌,下班回家之后沒有時間陪孩子。有的家長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是孩子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只覺得孩子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已經足夠,長此以往,學生無法體驗到口語交際的樂趣,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2.自媒體本身的不安全性
自媒體的入門門檻低,傳播人數逐日遞增,這必然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比如,信息把控不夠嚴格,虛假、暴力、拜金的信息層出不窮且影響惡劣,這就不可避免地會沖擊到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正常的語言實踐教學。學生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在信息把控不到位的情況下,學生受到網絡的吸引,會對其產生一定依賴性,雖然開展了語言實踐活動,但學生容易過于依賴網絡上的虛擬交流而忽略了與周圍人的交流。
二、如何開展小學自媒體語言實踐活動
1.運用自媒體提升學生興趣
興趣是提升小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第一動力,為進一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可以加強與自媒體技術的融合,在自媒體的幫助下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形成新的體系。比如,開設抖音或者公眾號,制作互動式視頻,給學生提供反復觀看、互動的機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語言學習的樂趣。
2.運用自媒體鍛煉學生語言實踐能力
小學生語言實踐活動能力的提高應該依靠日積月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應從自媒體語言實踐活動中逐步將自己的語言實踐能力進行提升,不能夠急于求成。老師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自媒體語言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初期的語言實踐活動可以從課內入手,選擇更貼近教材的話題,結合教材內的知識,運用自媒體技術輔助語言實踐活動的開展。
3.運用自媒體拓展語言實踐活動
隨著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教師在開展自媒體語言活動時可以適度選擇一些比較典型的話題,例如,微博最新的熱搜,抖音流行的話題,讓學生以此為契機,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表達自己的看法并互相交流評論。還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或者短視頻平臺上傳語言實踐活動的材料和內容,使家長能夠很好地了解學校的教學內容,在家也能夠配合學校幫助孩子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老師和家長之間可以通過微信或者QQ緊密聯系,隨時跟進學生語言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以及語言運用情況,做到真正的家校聯合。
4.合理適度地利用自媒體
網絡由于其包容性,內部信息復雜,傳播人員廣泛,這就導致了學生在網絡上能接觸到的信息良莠不齊,往往會因為不良信息而分心。在學生利用自媒體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同時,家長和老師也要里應外合,多觀察交流學生的學習狀態,避免其接觸到網絡不良信息,而對學生身心產生影響。應引導學生將自媒體視為一個學習的工具,而不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不應把自媒體當洪水猛獸避而不用,現如今,自媒體的發展趨勢對于小學語言實踐活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果把握得當,建立完善的學校自媒體管理機制,增強教師隊伍的自媒體使用能力,就能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良好的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樣就能夠使語言教育事業在自媒體的幫助下再創新高。
總之,現在乃至未來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自媒體的迅猛發展令人瞠目結舌,在這種信息包圍的氛圍下如何正確引導小學生進行正確系統的語言學習將成為未來教育的一大目標。有關部門和學校乃至家長都應該對此有一定的準備,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提取有用的信息進行教學,正確合理地使用自媒體,制訂自媒體學習計劃,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郭全中.傳統媒體轉型實踐研究[J].新聞戰線,2018(21):91-96.
[2] 王麗娟.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研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12):49-51.